黃程
很多人認為,數九寒天較易引發心腦血管意外事件,而夏季人體血管擴張,血管阻力減小,血壓相應下降,所以會相對安全些。其實不然,老年人機體不敏感、調節和適應能力差,在高溫季也易突發心腦血管疾病。
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運動生理學研究員雷切爾·科特爾在《應用生理學雜志》上發表的文章指出:在潮濕的條件下,氣溫達到34℃就會導致心率穩定增加,這種上升也被稱為“心血管緊張”。一方面,當環境溫度升高時,人體會通過增加皮膚的血流量和出汗來調節體溫,這種情況下機體的代謝需求增加,就需要心臟更努力地工作。對于健康的年輕人來說,這種額外的壓力可能是無害的;但對于老年人或患有心臟病的人來說,就可能是致命的。另一方面,天氣炎熱,多數人夜間睡眠質量下降,可影響交感等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使血壓大幅波動,血流沖擊血管內已經形成的動脈硬化斑塊會形成血栓,進而堵塞供應心臟的血管,就會誘發心肌梗死等急性事件。此外,悶熱潮濕的天氣容易讓人產生壓抑、焦慮、煩躁等情緒,也不利于血壓的穩定。
那么,老年心腦血病患者如何做才能安全度夏呢?建議做好以下4點——
安全避暑 不當的避暑降溫方法會加重心腦血管負擔。比如,沖冷水澡,會導致腦血管收縮痙攣,嚴重時可能引起顱內大出血;突然進入空調房內,血管和心臟很難適應過大的溫差,容易突發疾病;大口猛喝水會加重心臟負擔,這些行為都要避免。還要注意,有些老人為省電,不開空調電扇,室內悶熱像個“蒸籠”,對心臟也很不利,也要避免。
及時補水 夏季氣溫偏高,排汗量增多,因此要保證飲水量,以免血液黏稠及血壓缺水性降低,引起人體器官供血不足。如果沒有合并心衰、腎功能不全等疾病,應保證每天喝2000毫升水,但要少量多飲,不要等到感覺口渴時才喝水。
清淡飲食 堅持低脂、低鹽、低膽固醇的飲食內原則,適當增加富含鉀、鎂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并保證一定數量的優質蛋白的攝入。鉀和鎂既可保護心血管,又可促進鈉的排泄,有利于保持血壓穩定。
堅持運動 對于老年心腦血管病患者來說,“夏練三伏”是不可取的,但完全不動也不行。運動有助于擴張毛細血管,加速血液循環,增加血管壁彈性,加強心肺功能。因此,夏季仍要堅持運動,但應該注意避開高溫時段和場所,運動量也應適當減小,運動時間相應縮短,可進行打拳、氣功、散步等較柔和的有氧運動。運動前一定要充分熱身,并隨身攜帶急救用藥,運動前、運動中和運動后注意補水。除此之外,日常活動時要避免劇烈和大幅度的動作,起床或從椅子上站立起來時動作要慢,最好先坐或起立后站幾分鐘再行走。
遵醫囑服藥 到了夏天,有些老年心腦血管病患者認為自己病情穩定,就會擅自減量服藥甚至暫停服藥。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增減藥物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否則會引發急性心腦血管事件。
監測病情 有基礎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要定期到醫院進行身體檢查,了解相關指標的變化。如果條件允許,最好在家里備有血壓計,每天測量血壓。如果出現頭暈、胸悶、乏力等癥狀,一定要盡快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