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迎
兒科臨床常見病中,肺系疾患居于首位,無論是內傷還是外邪,皆可致肺損傷、誘發咳嗽。其中,反復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以及哮喘是患病率高、易反復且又難以速愈的頑疾。中醫認為,這類疾病都屬本虛標實、肺脾同病之疾,中醫治則為把握病情、抓住主次、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小兒本就臟腑嬌嫩、肺衛本弱、脾常不足,是以有效的調護至關重要。
反復呼吸道感染在中醫里講就是“氣虛”,中醫會根據小兒的癥狀表現、病情變化等,基于辨證理論開出處方,主要在于內部調理、扶正血氣、祛除內邪,通過提高機體免疫力而獲得痊愈。
第一是采用中藥治療,結合小兒癥狀與體質特征開出處方。也可用中成藥龍牡壯骨顆粒,其可強筋壯骨、和胃健脾,針對肺脾氣虛證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效果佳。因該類患兒癥結在于正氣虛弱,使用龍牡壯骨顆粒治療可扶正固本、提高其抗病能力。
第二是采用穴位貼敷法,以外部治療的方法來調節內里,如選藥肉桂、白芥子、甘遂、元胡、細辛、白芷和沉香進行研粉,以生姜汁予以調和;選穴肺腧、心腧、膈腧、大椎穴進行貼敷可直接對機體產生刺激,激發人體陽氣、通調各臟腑之氣,從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第三是推拿方法,以按摩油或是滑石粉作為推拿的介質,以掌心作為圓心參照物,朝八卦穴處畫圓。八卦穴處在從圓心到中指橫紋約2/3為半徑所劃圓的區域,手指輕緩用力,以順時針的方向推拿畫圓。可寬胸理氣,止咳化痰,行滯消食。
支氣管炎屬中醫“咳嗽”“痰飲”“喘證”等范疇,可綜合采用飲食、針灸等中醫技術與方法進行調護。
飲食上,可以結合體質辨識予以相應的食療藥膳指導,平時可多予以小兒有健脾、補腎、益肺、化痰的食物,例如豬、牛、羊肺臟,橘子、梨、百合、蓮子、蜂蜜等,有利于強化體質、改善癥狀。禁食海鮮、油膩之品,“魚生火、肉生痰”,所以要少吃魚、肥肉,以防助火生痰。
針灸,取主穴肺腧、大杼、風門;痰多者加胃腧、脾腧、豐隆和足三里;咳劇者加尺澤、列缺;喘甚者加定喘、天突;針灸并用,針刺采取平補平瀉之法,留針10~15分鐘;艾柱灸穴,各穴3~5壯。
從中醫角度來看,哮喘有冷哮與熱哮之分。冷哮的表現是先咳喘,后有哮鳴音,且有痰,痰為白色、清稀樣;熱哮的表現同樣是咳嗽、喘息,喉間有痰鳴音,但較冷哮的痰鳴音要厚重、聲音要高,痰黏、稠、黃,前胸發滿、發悶,身體發熱、臉發紅,小便黃、大便干,這都是熱證的表現。可辨證內服小青龍湯、二陳湯等中藥治療,外治可以選擇止嗽膏穴位貼敷。
中醫將哮喘分為發作期、緩解期與穩定期,各階段采取的治法不同。發作期以疏風通絡、止咳平喘為主;緩解期以健脾化痰、止咳平喘為要點;穩定期則強調益氣固表、補腎納氣。考慮到小兒口服中藥的困難程度以及造成的一定副作用,還可以選擇推拿按摩的方法。發作期采取“逆運八卦、清肺平肝、分推膻中以及揉肺腧”等手法,冷哮予以“揉外勞”、熱哮予以“退六腑”;緩解期采取“補脾經、肺經、腎經”等手法,逆運八卦,推六腑、三關,揉按乳旁、乳根,揉定喘穴、天突穴、肺腧穴、太陽穴,推坎宮穴,開天門穴,分推膻中,以扶正角度進行治療。
需要提醒的是,無論是用藥還是穴位貼敷、針灸、推拿,所有的中醫藥治療均應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