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敏
一天晚上,孩子向我控訴:“數學老師非說我最后幾題是抄襲的,讓我把今天的卷子重新做一遍,再做一遍都到凌晨了。”她邊說邊抽泣。我一邊安慰一邊問:“你是自己獨立完成的嗎?有沒有抄襲呢?”只見她委屈地說:“我連手機都沒有,怎么抄襲?”我也很疑惑,問道:“老師為什么會懷疑你呢?”她說:“因為有一次數學作業最后一題我不會,我問了同學,并把答案填上了,被老師發現了。”
弄清楚了緣由,我再次開口:“如果你覺得這套卷子你都會,且完全是自己獨立完成的,那就給老師打電話,請老師隨機抽查,你現場作答。”孩子看了看時鐘,膽怯地說:“這么晚了,我不敢打,再說老師肯定會說我狡辯。”我鼓勵她:“勇敢地給老師打電話,我就坐你旁邊。”孩子怯怯地問:“真的可以嗎?”我向她投去鼓勵的眼神,并把老師的電話號碼調出來,等她自己決定。等了一分鐘左右,孩子站起來,抹了抹眼淚,看向我。我對她點了點頭,她拿起手機給老師撥過去。
電話只響了一聲,老師就接起來了。“張老師,作業是我獨立完成的,沒有任何抄襲行為。如果張老師有疑問,可以現在抽題考驗我,我一一作答。”只聽孩子一口氣說完。老師開口了:“噢,這樣啊,那你今天表現很棒。這道題很多同學都沒做出來,我問了幾個都是抄襲的。既然你是自己獨立完成的,又能主動打電話,說明你是真的懂了,那就不用再做一遍試卷,早點休息吧。”孩子如釋重負地放下電話,抬頭對我說:“媽媽,有你真好,我愛你!”說完立即親了一下我的臉頰。接著她還說:“我以后再也不抄襲作業了,因為上次留下的壞印象影響了老師對我的判斷。”看她自我總結,我由衷地感到開心。
關于小孩的教育,我常常想起魯迅先生發表在《新青年》上的《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文章。其中在育兒方面有幾點,我奉為圭臬:第一,便是理解。“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于孩子的發達。”第二,便是指導。“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第三,便是解放。“同時解放,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一個獨立的人。”
為人父母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嚴苛標準之下,可能不經意間就已經成為“刺痛”孩子的“矛”;另一方面,父母看著孩子長大,孩子有什么艱難困苦也都會告訴父母,父母又像是孩子堅實的“盾”。既是“矛”,又是“盾”,豈能不“矛盾”?只能祈愿自己多做孩子的盾,少做孩子的“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