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 上海市宜川中學


教育即教書育人。何謂“育人”,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和思考的一個問題。“育”的對象是“人”,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常常是忙于“育分”,忽略了教育應該以“育人”為本。于漪老師在《學科教學須堅持育人為本》中很好地為我們解答了這個問題:“教育以‘教人成人’為務,建立價值生命?!鄙鵀槿?,是生物性或生理的生命,與其他有生之物一樣,而要具備“人之為人”的特征,超越生物性的生命,須教育導引,滋養(yǎng)心靈,培養(yǎng)德行,學習如何做人,開發(fā)潛力,發(fā)展生存能力。
那在日常教學中如何真正落實“育人”的價值呢?于漪老師“德智融合,滴灌生命之魂”的“教文育人”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fā)?!暗轮侨诤稀?,所謂“智”指向知識層面,借由知識的傳授培養(yǎng)能力;所謂“德”指向道德層面,對學生進行道德滲透,價值影響。德與智互相融合,相互滲透。于漪老師提出,教育的融合點不是外在附加的,而是需要教師用心從教材中發(fā)現(xiàn),從教學的實際中發(fā)現(xiàn)的。于漪老師在《聚焦在文化認同上》一文中指出,語文教學是母語教學,母語天然承擔著傳承和弘揚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責任,尤其在文化認同教育方面應有所作為。語文的學科特性決定了“語文教學在以語文智育為核心的同時,應滲透德育和美育”。
那在日常語文教學中又該如何實現(xiàn)“德智融合”呢?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教育的主體對象是學生,要做到“德智融合”就需要在課堂中“粘住”學生。所謂“粘住”學生,于漪老師的眾多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師的課堂不僅要能夠吸引住學生,讓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于自己教授的內(nèi)容上;同時,也要有文化的凝聚力,能夠引導學生關注并沉浸于語言文字中,體悟語言文字的魅力。教師要借助中國語言文字培養(yǎng)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若要實現(xiàn)以上兩點,就需要教師在課內(nèi)和課外多下功夫。
于漪老師教導我們要做到“德智融合”,這就需要教師深入研讀文本,挖掘文本的內(nèi)在價值,否則容易陷入空洞的說教。同時,也為我們指出探究的方向和重點,即關注語言表達。內(nèi)容是借助語言來表達的,因此讓學生沉浸于文本中品味語言、獲得獨特的閱讀感受是我們在教學中關注的重點。要做到如此就需要教師關注三個基本問題:一是作者寫了什么,二是作者怎么寫的,三是作者為什么這樣寫。新課程標準歸納總結(jié)出語文學科的四個核心素養(yǎng),即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理解與傳承。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既是起點,也是歸宿,在語言建構(gòu)和運用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思維力以及審美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和認同感。
高中語文部編版新教材依據(j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創(chuàng)新性地以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來組織課文單元。18 個學習任務群涉及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實行專題形式、主問題探究的教學方式,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單元主題要求教師有單元貫通的意識,對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挖掘每篇文本的教學價值以外,也需要尋找本單元文本間的關聯(lián)和共有的教學價值。例如,在部編版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的詩歌教學實踐中,筆者在本單元確立主問題即“詩歌形式與詩人的生命意識”,探究不同時期、不同詩人、不同體裁的詩歌呈現(xiàn)出詩人不同的生命意識。從詩歌形式特點品味獨特的語言形式,探究運用這樣的語言形式的緣由,以此理解作者的生命追求。然后讓學生在感悟不同詩人的價值追求中體會生命的意義和生命價值的豐富性。除了要關注不同篇目呈現(xiàn)的詩人不同的生命意識,同時也要引導學生關注不同體裁之間的關聯(lián)以及不同生命意識的異同,學會欣賞和理解不同的生命追求。
于漪老師認為,學科教學中可以很好地進行生命教育,從而幫助學生認識生命,進而尊重和珍惜生命,學會欣賞生命,最終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實現(xiàn)人生的意義。本單元的主問題很好地契合了于漪老師所提倡的德育內(nèi)容要包含生命教育的主旨,試圖通過體察他人的生命追求,反觀自我的生命追求,以此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
德育滲透不僅需要關注教材,也需要關注時代特征。于漪老師在《學科教學必須堅持育人為本》中強調(diào):“當前學生所處的是一個特殊的時空環(huán)境,世界和中國都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庇阡衾蠋熣J為,語文學習與生活相伴,與人的終生相伴。在學生求學時代培養(yǎng)他們的發(fā)現(xiàn)能力、質(zhì)疑能力、思維能力至關重要,切不可掉以輕心。在“內(nèi)卷”盛行的時代,面對眾多的誘惑,學生的德育也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
在這樣的時代,學生身上也烙下時代的印記。如何真正地理解學生,是落實“德智融合”的關鍵。首先,需要走近學生,了解學生的世界。每一個學生都是極富個性化的存在,他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點,如何了解每一個學生是需要教學智慧的。筆者曾經(jīng)做過嘗試——課前演講。每接手一個新的班集體,筆者都將開學初的主題確定為名字的介紹,以及給自己取一個字和號。通過名字的介紹可以了解學生家長對學生寄予的期待。通過自己取字和號,可以了解學生自己是如何理解和定義自己的名字的,以及學生自己對自身的期待和追求。第二階段的主題是“社會熱點詞之我見”。通過學生關注的熱點詞,可以了解學生的興趣,以及他們所關注的熱點現(xiàn)象、他們的態(tài)度和看法,從而了解學生對社會的看法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
教會學生如何面對這樣的世界,也是“德智融合”的題中之義。于漪老師指出,我們在培養(yǎng)學生的如聽書讀寫基礎能力以外,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其他能力,如思維力、想象力等。身處信息化時代,面對蕪雜的信息爆炸,我們?nèi)绾卫碇?、客觀地思考問題是身處這個時代的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筆者曾就某次空難中離世的杭州女孩被網(wǎng)暴的真實事件作為寫作材料,引導學生對網(wǎng)友的評價進行再評價。首先梳理網(wǎng)上的眾多評價,引導學生進行分類,重點探究其中的“灰色”評價,以此探究網(wǎng)絡的特點即“去價值化”,引導學生關注生命本身,意識到對生命的敬畏、憐憫是生而為人的基本。通過類似社會現(xiàn)狀的探討,教會學生辨別善惡、美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悉心培養(yǎng)學生成為一個真正具有高尚德行、知識儲備、質(zhì)疑精神、理性思考以及審美情趣的現(xiàn)代公民。
于漪老師說:“讓我們的孩子一捧起中國文字寫的書就馬上升騰起理想信念,以及對語言文字的摯愛深情;一捧起經(jīng)典作品,就會想到這些經(jīng)典作品蘊含著的民族精神、民族情結(jié)、民族睿智,乃至民族思維方式?!?/p>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