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杰 上海市松江二中(集團)初級中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中指出,課程目標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進一步強調學生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簡稱“四基”),發展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簡稱“四能”),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落實“四基”,獲得“四能”,形成數學核心素養,成為優化課堂教學的著手點。教師借助問題鏈為學生的思考指明方向,通過數學問題鏈的設計與實踐,將課程標準實施自然地嵌入教學過程中。深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通過對問題鏈的解決,讓學生學會數學基本思想方法,發展數學關鍵能力,為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行之有效的途徑。
數學家哈爾莫斯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活動的源泉和動力。”但是,并不是課堂上有了數學問題和用了常見的“師生一問一答”教學行為就能稱為問題鏈教學。數學問題鏈教學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在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引導下,把一節課的一個或幾個知識、技能等構建成問題系列,把數學知識的形成、鞏固和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鏈接在一起,從而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
1.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思維是數學的靈魂。問題鏈教學用問題引發思考,用鏈把問題引向深入,能幫助學生打開思維的閘門,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2.建構知識間的聯系。“問題鏈”并不是幾個問題的簡單羅列,而是將教材知識轉化為層次分明、相互關聯的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問題,能讓學生從中發現知識的形成和發展脈絡,構建知識間的聯系。
3.增強學生參與探究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以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學習意識的能動作用。以問題為導向,學生不再被動學習,而是主動參與,積極探索,極大地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精心設計教學中的每一個問題,串“問”成“鏈”,才能提高課堂效率。設計有價值的問題鏈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要圍繞教學目標,針對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關鍵點和中心點進行設計。設計的問題要有邏輯性和遞進性。問題之間需要環環相扣,以舊引新,從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中逐漸引出新的問題,在新問題之間建立聯系,促進認知結構的逐漸完善。還要先易后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建構出新的認知結構。
問題要有一定的挑戰性,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注重學生深層學習;注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問題鏈的設計要具有應用性。我們在課堂上所教、所學的東西都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設計的問題鏈要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遷移,將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其他領域和其他學科當中。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課堂教學的靈魂。一切教學活動都應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因此,問題鏈的設計不能盲目隨意,而是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以核心教學目標為衡量尺度。
案例1:在講授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x2-3x=0 時,圍繞著“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這一核心目標,設計了如下問題鏈:
問題1: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指導思想是什么?我們學過的方法是什么?
問題2:應用學過的開平方方法可以解這個方程嗎?(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激發求知欲。)
問題3:觀察此方程的特點,怎樣進行降次呢?
問題4:能否把方程左邊分解成兩個一次因式的積?
問題5:這兩個因式的積是零,這兩個因式都一定是零嗎?
問題6:像這樣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因式分解法。
和學生一起提煉總結出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然后再讓學生通過幾道題目進行鞏固訓練,這樣就順利完成了這節課的核心教學內容??梢?,圍繞核心目標設計問題鏈,學生有了“問題”,教師有了“尺度”,教學效率大大提高。
問題鏈的設計要切合學生的實際,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與能力出發,爭取“跳一跳能摘到桃子”。遵循科學的認知規律,按照層層深入、梯度推進的思想設計,體現數學學科的特點,使學生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數學學習。
案例2:第七章“線段與角的畫法”是初中階段幾何學習的起始內容,本章學習的是平面幾何中最基本的圖形——線段和角的有關概念、大小比較、計算、畫圖等知識和技能。小學階段,學生對于這些知識的獲得是直觀的、形象的和感性的,所以學生還處于對幾何知識的直觀體驗階段。而初中階段,對于幾何課程的學習更加注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關系,以及更有條理的表達能力。
其中,“7.1線段大小的比較”這節課的核心任務是:讓學生從直觀體驗階段過渡到操作幾何階段,提升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水平,為今后的推理幾何打下基礎。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進行了這樣的問題鏈設計:
1.基于舊知設計“問題鏈”
復習環節的“問題鏈”設計為:
如圖,問題1:哪個是線段?

問題2:你判斷的依據是什么?
問題3:其他的圖形是什么?
問題4:直線、射線和線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通過辨析線段、射線和直線,重構三線的區別和聯系,引出線段的兩種表示方法,并為接下來研究線段做好知識鋪墊。
2.基于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問題鏈”
(1)活動一環節的“問題鏈”設計為:
問題1:老師和某某同學(選取身高差明顯的同學)比身高,誰高?
問題2:老師和某某同學(身高差不明顯的同學)比身高,誰高?
問題3:能用哪些方法來比較?
問題4:(教師站到臺階下)這樣是不是我變矮了?
問題5:比身高時要注意什么?
通過課前訪談發現,對于長短差異明顯的兩只鉛筆都選擇直接觀察;對于長短差異不明顯的放到一起比;當物體不能移動時,會想到借助尺或其他的工具??梢娪^察法和度量法都是學生所熟知的。課上借助比身高,歸納出第三種方法——疊合法。從熟悉的實例出發引出新知,學生更易接受,同時也直觀地感受疊合法的關鍵是一端對齊。
(2)活動二環節的“問題鏈”設計為:
如圖5,問題1:請同學們利用身邊的工具,比一比這三條線段,哪條最長?哪條最短?

圖5
問題2:有沒有其他的方法來比較呢?小組間從可行性、便利性、準確性、獨創性這幾個角度進行相互評價。
從比身高引出線段長短的比較,將熟悉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即線段大小的比較),然后借助身邊(除尺子外)的工具(圓規等)進行線段長短的比較,從猜想到實驗,從而理解疊合法比較線段的大小,并為接下來用尺規畫一條線段等于已知線段埋下伏筆。
3.基于生活常識設計“問題鏈”
如圖6,在公園景點甲、乙之間有三條路,小杰想盡快地從景點甲趕到景點乙,請你幫他判斷該選擇走哪條路,為什么?

圖6
問題1:走哪條路?
問題2:你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學生在小學已經直觀獲得“兩點之間有很多連線,最短的那條是線段”,其實,這就是數學“公理”。此處,只要在具體情境中,直接喚醒學生原有經驗,并充分認識即可。本課未按照教材上的設計,而是通過實際生活中的情景,直觀引出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公理。
自主學習能力是從平時學習中逐步培養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教師在問題鏈設計時要重視學生自主學習的參與度和能力的培養。
案例3:在探究反比例函數圖像與性質這節課時,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思考:
問題1:正比例函數圖像是什么?有什么性質?
問題2:猜猜反比例函數的圖像會是什么?有什么性質?
問題3:怎樣畫函數圖像,具體步驟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1)函數圖像分別位于哪幾個象限內?
(2)在每一個象限內,隨著x值的增大,y的值是怎樣變化的?能說明這是為什么嗎?
(3)反比例函數的圖像可能與x軸相交嗎?可能與y軸相交嗎?為什么?
通過設計此問題鏈把學習自主權交給學生。類比正比例函數,在已有知識基礎上利用問題層層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逐步抓住問題的本質,讓學生自主構建反比例函數的圖像與性質,能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幫助學生自主有效地構建數學知識。這樣具有探究性、層次性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
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精心設計開放性的問題鏈,用以鏈成串的問題為載體,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提高推理能力,拓展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案例4:在初三二模復習中,對于一道綜合題的問題鏈設計如下:
在⊙O中,AB、AC是兩條弦,且AB=AC,D是AO延長線上的一點。

(1)求證:BD=CD;
(2)如果AB2=AO·AD,求證:四邊形ABDC是菱形;
(3)延長BO交AC邊于點E,求證△ABE∽△OAE;
(4)如果△COE是直角三角形,且圓O的半徑為1,求B、C兩點間的距離。
本題改編自2017年、2019年的兩道中考題,由于這兩道題都是以同圓中的兩條等弦為主要條件,因此作了整合,改編成4 個小題,由易到難,同時結合了四邊形、相似三角形的知識,最后一問還涉及分類討論的方法。通過這道題的設計,讓學生學會中考題中以圓為背景的綜合題的解題思路和分析策略,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為了解決班級學生遇到綜合性題目就犯難、無從入手的困境,在解決這道題目時,設置了這樣的問題鏈:
問題1:證明線段相等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這一問完成度很高,基本都能做出來,但是90%的同學用的方法是聯結半徑,通過二次全等來證明,也有同學利用線段垂直平分線的逆定理來證明。其實這個題目通過聯結BC,用垂徑定理的推論證明更加簡潔。這一小問體現出,學生總是對三角形青睞有加,用起來也得心應手,對于圓的基本性質理解不夠透徹和深刻,而這一小問的本質其實就是圓的軸對稱性的具體體現。通過這個問題,總結基本方法,拓寬思維的廣度,引導學生優化解法,并逐步探索知識的本質,進一步深化理解。
問題2:第(2)小問見到等積式想什么?證明菱形有哪些方法?
第(2)小問在問題引導下基本解題思路比較清晰,利用等積式化比例式,尋找相似三角形。但是,對于怎么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結論去證明四邊形ABDC是菱形,有些同學會出現解題思路不明晰的問題。是用邊還是角?是先證平行四邊形還是直接證四邊相等?問題解決時,要教會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思路清晰,優化解法。
問題3:第(3)小問如何尋找兩個三角形相似的條件?
問題4:△COE是直角三角形有幾種情況?
問題5:不同情況的分類依據分別是什么?
第(4)小問是特定條件的分類討論,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本身就是個比較難突破的點。因此,在課堂上以問題引導學生,讓學生有方向可尋。師生一起分析完成、當堂反饋的時候,能夠理解的同學占到了75%,基本達到預期。
以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為核心目標,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從知識結構本身入手,通過課堂中數學問題鏈的設計和實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思維發展,幫助他們養成勤于思考,不斷探究的好習慣,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