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思毓 上海市靜安區第二中心小學

目前英語教育中,還有許多教師布置的仍是一些功能異化、平行遷移的作業,脫離學生認知發展實際。在作業設計中也缺乏預設指導與評價,在操作上體現為對錯評價或終結性評價。學生簡單重復的作業量多、能力發展坡度實現不了,作業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拉動是消極負面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應深入理解作業的育人功能,堅持素養導向;兼顧個體差異,整合單元,把握作業內容、難度和數量;明確要求,細化標準。英語作業設計要具備鞏固學生知識、促進學生策略運用的雙重功效。長久以來,作業被認為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工具,這樣的理解就窄化了作業的功能。作業是為了解決課堂教學中因時空限制無法解決的問題,其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本文認為具有五要素的任務型作業能夠使小學英語作業設計走上演進之路,更好地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小學英語作業設計中,很多教師照搬教輔資料,缺乏創新性的設計,甚至不會重新整合。學生對這類作業容易產生視覺疲勞和思維疲勞,所學知識僅僅是瞬時記憶,無法轉化為長時記憶穩定儲存。就如好多學生完成了不少抄寫作業,但還是記不住單詞。雖然不少教師開始探索創新性作業的設計,但是仍需要從理論與實踐的層面轉變和提升教師認知。
基礎性的英語作業,多呈現點狀思維,沒有系統性,也忽視學生個體發展需求,無視學生的自身興趣、已有認知與能力。任務型的英語作業(任務作業、海報設計等)需要教師花費時間設計,能體現促進學生素養發展的高階學習。但是,教師忽視了此類作業的高效率和高效果。在面對繁重的語法知識點教學時,發展性內容的任務作業設計被忽視,使其難以落地生根。
傳統的作業強調獨立學習,缺少學生、教師和學習資源之間的交流與影響。學生在調動高階思維完成任務作業時,通常需要教師花費更多的時間進行一對一的指導,評價標準也需細化。但是,由于教師經驗和理念等多種因素的限制和影響,無法在課堂上給予學生針對性、有效性的指導,造成了英語作業難度較大且質量較低的失敗結果。
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屬于新鮮事物。不少教師對于單元整體教學存在一定的疑問和困惑,把握不準單元作業的關聯與邏輯關系,對于英語作業的形式與類型了解不足。教師作業設計的觀念較為陳舊,缺乏自我知識更新意識,尚未從單元整體視角設計和實施英語作業,導致學生無法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英語作業難以充分發揮其實際功效,易陷入失敗困境。

圖1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以素養育人。因此,在任務型英語作業設計中,應堅持以素養為導向,強化學科實踐,推動綜合性學習的實施,落實因材施教的理念,以推動學生在不同情境下應用內容、認識論與程序性三類知識素養發展和提升。任務型作業設計強調學生在任務探究的過程中完成“用英語解決問題”的任務。所以,在小學英語任務型作業的設計中,作業目標不能只關注英語知識點,更要關注核心素養的目標,在多種任務中強化英語學科實踐,推動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創設,落實以核心素養為導向。
在傳統的英語作業設計觀念中,將語法的結構、用法、詞句作為作業內容,而任務型作業將大任務作為內容,以真實情境中學生需要完成的任務為主線,并根據任務的具體需求,選擇合適的語言知識與技能。所以,小學英語任務型作業的設計,應以任務主線串聯起語音、詞句、語篇等不同模塊,首先考慮學生能夠完成怎樣的任務,再決定語言結構。在任務型作業設計與實施中,要將學生需要掌握的英語知識統整在學生完成任務的具體過程中,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完成任務,真正做到以任務為線,使英語教學從碎片化走向整體化。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應實現真實情境的創設,構建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聯系,設計鞏固、拓展、綜合等多種類型的任務。學生本身生存在真實世界中,需要面對和解決各種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教師要學會真思考、真設計和真解決。基于此,小學英語任務型作業的設計應強調和體現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問題、需要的本領以及應該形成的習慣和素養。因此,教師在任務型作業的設計中,應為學科與現實生活之間尋找到合適的連接點,將其作為任務型作業設計的起點。這就要求教師在任務型英語作業設計中應力求以真實情境為基礎,使英語作業形態實現從封閉到開放的轉變。
在小學英語任務型作業的設計中,作業的內容、表達形式,均應符合小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語言規律與身心發展特征,符合學科、生活的具體邏輯。并且,教學應著眼于學生最近發展區,并走在發展的前面,實現發展水平從潛在到現實的轉變。基于此,教師在任務型作業的設計與實施中,應深入了解不同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性,分析學情,將學生的認知規律、水平作為作業設計的規則,以此彰顯任務型英語作業設計的嚴謹性與科學性。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應匹配素養目標,創設評價的任務。在小學英語任務型作業設計中,教師應通過對學生作品完成的過程與結果的指導和觀察,對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給予持續性、增值性、針對性的評價、分析、診斷,從創新視角出發,設計英語任務作業評價模式,使任務作業從單一走向多元。
1.情境任務,巧練詞句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機械性的英語抄寫作業根本無法滿足學生英語學習的需求。并且,很多學生認為抄寫類的作業太過枯燥和乏味,對抄寫作業極度抗拒和排斥。因此,針對詞句的作業設計,教師應該重視情境任務的布置,讓學生在趣味性情境任務的完成中,實現詞句的應用和拼寫,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作業布置中,教師應該從單元主題出發,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情境。比如:“think and categorize”“do a survey”等情境任務作業的布置,可以使詞句作業走出“重復抄寫”的失敗困局,變為具有思維訓練的詞句練習。
例如,在“Food and drinks”的教學中,教師圍繞主題為學生設計了趣味抄寫的情境任務,并提出問題:在本單元的食品單詞中,哪些是你家庭成員喜歡吃的?哪些是你喜歡吃的?請與家長溝通和交流,按照家人的喜好歸類食品單詞,并抄寫下來。這樣的情境任務,可以引導學生在有意義任務的驅動下練習和應用詞句,這樣一來,詞句作業不再是負擔,而是學生與家長溝通情感的良好機會。
2.思辨任務,活用詞句
英語學科本身就是一門語言工具。語言最重要的社會功能就是交際。只有在交際和應用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夠得到根本性的發展和提升。因此,在詞句練習的基礎型任務作業設計中,教師還應為學生設計開放性的詞句練習作業,以“How do you...”“What do you think of...”等任務的形式,真正為學生提供表達想法、觀點的機會,讓學生在詞句的靈活運用中,在話題的思辨中,實現高階思維的發展。并且,在開放性的作業任務中,并沒有唯一的答案,英語基礎、能力不同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回答,這樣一來,不僅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增強了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比如,在“Food and drinks”作業任務設計中,在學生完成食品單詞的趣味抄寫后,教師為學生設計了“根據家人對于食物的喜好,設計家庭菜單”的思辨任務。學生在經過分析后,自主設計菜單,實現了學生分析、創造等高階思維的發展和培養。而且,任務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掛鉤,讓學生運用詞句解決現實問題,真實性較強。
1.分層任務,文化感知
在英語教材中,基本上每個單元的內容都涉及西方國家的文化。對于小學生來說,使學生理解和包容文化的多元性,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是英語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因此,在任務作業設計中,教師應基于大單元內容,挖掘多元文化元素,為不同基礎的學生提供不同難度的任務,設計以單元文化為主題的分層作業,從而使學生明晰單元主題意義,真正理解單元的內在邏輯。
例如,在“My Travel Journal”的語篇閱讀中,教師為學生設計了三個任務作業,讓學生通過旅行文化的記錄,認識大千世界,認識多元文化。具體任務如下:①“我的旅行足跡”,請同學們記錄旅行當中的見聞。②“我的旅行故事”,請同學們寫下旅行當中有趣的人和故事,表達自身的情感。③“我的旅行感受”,請同學們完成旅行感悟的寫作,描述見聞,寫下趣事,表達情感。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任務作業。在不同作業的完成中,學生在旅行感受的表述中體會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風俗文化和人文情感。在此過程中,學生正確認識了多元文化,真正實現了學生文化意識的發展和提升。
2.合作任務,文化傳承
學習英語知識的最終目標就是在了解多元文化的基礎上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文化、中國情懷。因此,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以合作任務引導學生探究、體驗。并且,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感知的體驗是極其重要的情感浸潤,通過合作任務作業的設計可以真正實現英語學科知識與學科德育的有效融合,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文化觀念和民族觀念。
例如,在“the Spring Festival”的教學中,教師為學生設計合作任務如下:①自主搜集和整理關于中國春節的資料,為中國春節設計海報。②以“小記者”的身份訪談爺爺奶奶、身邊的人,聽不同年齡段的人分享其小時候過春節的情況。③將祖輩、父輩的春節與現在的春節做對比,并以表格的方式分析異同,發表自身的看法和觀點。這三項任務層層遞進,學生在合作中分析對比、概括表達。并且,學生在聽祖輩、父輩講春節故事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了我國的變化,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不斷增強,真正實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
1.體驗任務,跨學科滲透
小學英語教材當中,有不少單元話題與其他學科有著極強的聯系。并且,《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重視跨學科教學的實施。因此,教師可以挖掘和整理英語教材中可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的大主題,以體驗任務的設計與實施,幫助學生在跨學科任務完成中運用英語表達,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例如,在“Plants”的教學中,圍繞單元主題,教師為學生設計了“記錄觀察日志”的體驗任務,要求學生選擇一棵樹苗,尋求科學老師或者父母的幫助,明晰種植的方法,記錄、觀察、匯總植物的成長情況,總結植物成長的具體規律和需要注意的事項。在這一體驗型任務中,學生在資料查詢、觀察測量、信息搜集、自主探究等多元任務驅動下,逐漸形成了解決問題、人際交往等能力,在持續性的真探究中,學生最終獲得了問題解決的能力。
2.支架任務,主題式寫話
寫話作業是小學英語作業的重要內容之一。主題視域下的支架式任務作業,能夠讓學生將主題寫話聯系分解成多個支架進行層次化的訓練,一步步提升學生的寫話邏輯能力和綜合能力。
例如,在與交通規則相關的英語知識教學中,教師為學生設計“I know how to cross street.”寫話任務。首先,為學生提供不同顏色的信號燈,引導學生初步總結并口頭表述如何安全過馬路,并在口頭表述中使學生掌握核心知識。然后,教師與學生共同明確過馬路的步驟,讓學生認識到交通規則的具體內容與遵守交規的重要性,并完成寫話訓練。
總而言之,任務型作業設計在創新小學英語作業設計與實施策略方面有著關鍵性的功效,可以真正化解小學作業的失敗困境。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必須明確任務型作業的五大構成要素(素養為導、任務為線、情境為基、認知為規、創新為評),并遵循五大要素的設計與實施原則,根據學生的學情、教學內容,設計基礎型任務作業、大單元任務作業、大主題任務作業,以此實現學生思維品質、文化意識與語用能力的有效發展和培養,以先進的作業設計理念與科學的作業設計方法推動英語作業設計變革,改進學生與教師的行為,真正走出英語作業設計的失敗困境,推動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的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