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苗 上海市青浦區教師進修學院附屬小學

教學目標是學生學習的預期結果,它指導著整個教學活動,對教學有“指揮棒”的作用。備課中,首先要使自己的教學目標定位精準,然后盡可能用可以觀察和測量的行為術語清晰地陳述目標,這對其教學行為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有利于指導課堂教學中教的過程、學的方法、技術和媒體的選擇運用。因此,我們設想通過運用“任務分析”技術這一科學方法分析教學內容,實現精準制定教學目標的研究,以期提高數學教師備課的質量,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任務分析技術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吸收了信息加工心理學的思想和建構主義認知學習心理學的思想而形成的學習理論。它從最終目標、結果分類、條件分析和起點能力等四個方面對學習內容進行科學分析。教學內容根據不同的結果分類有不同的教學方法,這就保證了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不偏離正確軌道。
小學階段的“幾何小實踐”單元有很多規則教學,有效的規則教學源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滬教版五年級第一學期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見圖1)。我們請了有一定教學經驗的孫老師執教本課,并在教研組內開展了“三實踐二反思”的課例研究活動。

圖1
1.學習“任務分析技術”理論,從最終能力、結果分類、必要條件和起點能力等四個方面分析教學內容;
2.根據“任務分析”的結果制定明確精準的知識技能目標,并根據知識技能目標思考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
3.根據精準的教學目標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和過程,解決教師日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4.從有效交流、科學理答、板書設計和多媒體輔助等方面提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教學目標的能力。
第一輪實踐中,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獨立的“任務分析”,確定教學目標、獨立備課、上課,教研組教師主要關注教師的任務分析過程是否準確、教學目標制定是否精準、學習活動和練習設計是否合理。通過課后的同伴互助和專家引領,我們對任務分析進行了如表1 所示的修正。

表1
在研討中我們發現:
1.最終能力的確定,應關注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應只是停留在解決簡單問題上,還應包括獨立運用所學習的知識和數學思想,舉一反三、聯系之前的學習內容,綜合分析問題,解決比較復雜的綜合性實際問題,所以我們提出將最終能力確定為:會運用平行四邊形面積的知識分析、解決綜合性問題。
2.按照加涅的智慧技能層次論,規則的學習應基于學生對相關概念的理解。而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的前提應該是理解“什么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所以,大家認為必要條件中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概念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中應更加扎實深入,應放在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之前。
任務分析經過修正以后,依據分析結果制定的教學目標也就精準了。所以我們對第二輪的教學目標做了如表2所示的修改。

表2
依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在第二輪實踐中,教師對教學活動做了相應調整和改進,并有效利用板書和多媒體輔助教學,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具體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探究部分的三個學習活動分別一一對應三個教學目標,前一個目標的實現是落實后續目標的基礎,這樣依據教學目標設計的學習活動,層次分明,層層深入,為實現最終能力做好了一步步的鋪墊。第一個學習活動中,要求學生利用方格紙數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里就有學生出現了剪、移、拼的巧妙辦法,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動態演示給學生以視覺上的沖擊,有效地引導了第二個學習活動中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第二個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學生中出現了多種剪拼的方法,這時老師適時提問并引導學生猜測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發現: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后,長方形的長和寬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就這樣,學生通過操作、猜想、驗證、歸納的過程水到渠成地獲得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第三個學習活動對應第三個教學目標,主要通過教師的講授規范書寫獲得技能。
課堂上的練習活動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挖掘創新潛能的重要手段,是教師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是檢測教學目標的落實情況和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因此,課例研究中,執教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設計了科學合理的練習活動。
1.求出下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針對教學目標3: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并會規范書寫。

2.選擇題(在正確答案的括號內打“√”)
(1)求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針對教學目標2: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要找到相應的底和高。
(2)S=90 m2,求h的值。

針對教學目標4:會運用平行四邊形面積的知識分析、解決綜合性問題,提高知識運用能力。
3.*思考:如何求出底a?

針對教學目標4:會運用平行四邊形面積的知識分析、解決綜合性問題,提高知識運用能力。
教師的練習活動包含三個層次,相當于在第一輪練習中加入了一個中間環節,不僅使練習的梯度更合理,而且有效對應了教學目標2、3、4,又由于之前新授環節的有效教學,學生在選擇題的第一小題中充分理解了什么是“對應的底和高”,第二小題中又有了“已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底求對應的高”的經驗,所以在解決第三個層次的思考題時有了具體策略,正確率攀升。
對教學內容的結果分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習內容的基本教學策略和方法,為教師的教學找到了基本正確的軌道。學生的起點能力應包括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習態度、習慣和興趣等,對起點能力的精準分析有利于教師從學生的起點出發設計進一步的教學活動。最終能力是教學中學生要達到的最后目標,這個最終能力是學生通過“跳一跳摘到的桃子”,有時甚至不是全體學生都能達到的目標,這對培養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方向和保障。而條件分析正是從“起點能力”到達“最終能力”階梯,教師只有將每級“梯子”分析準確,并設計科學合理的方法才能保障最終能力得以順利達到。由此,當任務分析準確完成后,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也就基本確定了。
本課教學中,教師通過例證讓學生觀察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又通過舉例,讓學生觀察得到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能轉化為長方形,充分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學生初步獲得計算公式以后又通過猜測、驗證、總結等過程得到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整節課對學生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和猜測、驗證的數學方法,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做鋪墊。運用任務分析技術將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分析以后,教學目標更加清晰明確了,而要達到最終能力的必要條件也更具體了,這就決定了教師能更有效地將學生的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核心素養的教學落到實處。
運用任務分析技術,教師從備課開始,便把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有機統一,而在課堂實施的過程中,不僅要求教師要有效落實最終目標,更要求每一個教學過程都能扎實實現各個必要條件。本課教學在落實第一個教學目標中,提出核心問題“什么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落實第二個教學目標時,教師設計了一系列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分別是“沿著什么剪”“為什么沿著高剪”“為什么要轉化成長方形”“面積是多少”“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能轉化成長方形”“轉化后,什么變了,什么沒變”“轉化后長方形的長、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高有什么關系”,通過這一系列有效問題的設計,使課堂教學有序推進,也使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有機統一。
在任務分析技術的科學引領下,教師有理有據地制定精準的教學目標,目標在心,教師的課堂教學實施過程有張有弛,每一個教學過程都著眼各個必要條件,練習的設計也與教學目標一一對應,這大大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