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冠中 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第一中學


不少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較為傳統和單一,學生對地理過程性知識的思維邏輯理解不深,在具體問題情境中理解地理事象時不能分析其發生、發展和演化的過程。地理過程性知識用思維導圖不但可直觀呈現知識的網絡,還可呈現分析地理思維過程和環節,利用思維導圖能有效促進地理過程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突破過程性知識教學,對提升內化學生的地理素養有重要作用。
地理過程是地理事物或現象發生、發展的動態演化過程,地理過程性知識涉及不同時空尺度,既有短時期尺度的地震、火山爆發,也有長時間尺度的海陸變遷過程;既有小尺度空間的微地貌的演化,也有大空間尺度大地形單元的演變。地理過程性知識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基于不同時間、空間尺度下的演化過程。
地表形態的塑造內容有很多是典型的地理過程性知識,如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山地的形成、河流地貌的發育、雅丹地貌的形成、溶洞的發育、潟湖的形成等都涉及對地理演化過程的理解。對地表形態的演化往往是推測過去狀況、理解解釋現在的形態、按照演化規律預測未來的發展演化。
思維導圖用圖形、符號、線條、顏色、關鍵詞等進行繪制,能很好地呈現知識內容的層次、結構、網絡以及思維邏輯的分析推導過程,具有形象、直觀、條理清晰、重點突出的特點。因此利用思維導圖有利于厘清過程性知識的關系,強化獨立思考過程,促進對地理過程的理解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用思維導圖能較好呈現出地理事象的演化過程,呈現出推理的演化階段和環節,每個階段或環節用思維導圖來呈現,形成思維分析過程的“可視化”,構建起地理事物或現象的“動態變化過程”,同時促進學生對過程性知識的梳理、理解、記憶。過程性知識能較好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所以在高考中往往成為新課標高考的亮點。如金沙江中沙金形成與堆積的地質作用過程,首先是金沙江兩岸露出的金礦石風化崩塌破碎,然后是碎金礦石隨流水入江中,侵蝕搬運磨蝕變成細的砂粒、金粒,最后流速減小,在河床中沉積富集形成沙金。用思維導圖進行梳理,既能體現物質由礦石到砂粒、金粒的變化,又能呈現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堆積過程的變化,邏輯過程清晰,深化對過程性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地理過程性知識的要素分析,可利用思維導圖發散性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促進學生對關聯要素進行聯系與分析,對引發地理過程的相關要素進行追根溯源,促進對相關地理過程要素的理解和融會貫通。以河口三角洲的發育為例,三角洲能否大面積發展起來關鍵看泥沙來源及沉積條件,用思維導圖發散性的線條進行要素分析,泥沙來源跟流域的植被覆蓋狀況、降水強度、土質狀況、地形起伏等相關。沉積條件跟河口附近水域深度、水流速度、洋流等要素相關,通過用思維導圖進行地理過程的要素分析,促進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提升。
針對常見地貌類型中的風成地貌的演化,對什么條件下容易形成風蝕地貌、哪些因素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轉為風積地貌,學生對這一演化過程難以理解和區分,圖1是以《風成地貌》為例的思維導圖構建。

圖1 《風成地貌》思維導圖
通過思維導圖的構建,理解地理事物發生變化的本質及風沙活動的物質條件和動力條件的過程變化,厘清風沙活動的發生、發展、變化。由對風成地貌知識零散、簡單、機械記憶轉變為對知識的系統整體把握,進一步提升對地理原理、規律的應用能力,延伸拓展到對河邊沙丘、湖邊沙丘、海邊沙丘形成和演化過程的分析與解釋。且通過思維導圖的構建,還可幫助學生掌握地理學習和分析的基本方法,提升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在思維導圖中添加圖形要素,繪圖能加深學生對演化趨勢的理解,理解過程的聯系與規律,有效避免地理過程的片段化、碎片化。比如褶皺山在未遭受明顯侵蝕的情況下一般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地表遭受明顯侵蝕后,可能發生地形倒置,出現“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情況,如果學生對地理過程的變化理解不深入,容易出現機械記憶。在思維導圖文本分析的基礎上,增加繪圖環節表達地表形態的演化過程,以小組合作探究繪圖的方式,不但可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參與度,還可以加深對地理演化過程本質的理解。
高中生的心智還未完全成熟,貪玩、好奇、精力旺盛是高中生性格的重要特點,因此可以利用高中生的性格特點,結合思維導圖來提高學生對地理過程的學習興趣和效率。地理的知識點相對比較瑣碎且復雜,但是知識點之間的邏輯性較強。單純地讓高中生背誦地理的知識點,不僅會導致其厭學情緒,也會造成浪費學生的大量精力和時間,進而影響到學生對其他科目的學習。即使記住了地理知識點,由于知識點相對比較繁雜,學生也會很快遺忘,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理論可知,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內容,在今后的一天內會遺忘70%,往后隨著時間的流逝,記憶的數量會進一步減少,遺忘的速度會有所降低,因此需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課堂后的一兩天內,及時利用思維導圖梳理、回顧地理過程性知識。由此可看出,利用思維導圖在突破過程性知識教學中對提高學生興趣和效率能起重要作用。
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不同的顏色及形狀,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分類歸納,利用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表達出來,然后學生在動手及思考的過程中激發對地理過程教學的興趣,培養發散性思維聯想的能力,從而提高課堂的活躍度。在對知識點進行分類歸納及利用內在邏輯關系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也是讓學生分析和梳理地理要素的過程。學生利用發散性思維能力制作思維導圖,不斷梳理出知識點的下一分支,進而不斷完善認知結構、強化記憶的能力,提高了對地理學習過程的興趣,也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可謂一舉兩得。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顯示記憶的數量短時間內會迅速的降低,所以及時復習尤為重要。復習是對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的重要途徑。高效、科學的復習有助于提升教學的質量,引導學生科學復習,提高復習能力,對提高學生的學科成績起重要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依靠45 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可以讓學生暫時理解掌握知識點,但是未能達到持續記憶、融會貫通、靈活運用的要求。因此需要及時鞏固復習所學知識點,并利用思維導圖將需要復習地理過程知識點通過一張圖連接起來,讓學生對知識點的聯系與演繹一目了然,對照思維導圖的內容,主動回憶知識點,運用“主動回憶法”,順著思維導圖的關聯線和關鍵詞,不斷回憶相關聯的知識點。可以閉上眼睛,讓這部分思維導圖在腦海中清晰地浮現出來,建立圖像記憶。順著思維導圖的關聯線逐一走到每個子節點,嘗試用自己的話把地理過程描述出來,在大腦中逐漸建立記憶鏈接。根據記憶規律,反復復習鞏固,當外界信息輸入大腦時,學生可以形成瞬時記憶,在稍加注意后,會形成短時記憶,在不斷的反復復習后,才可以形成長時記憶。學生復習的過程也是不斷地對地理過程性知識補充、完善、厘清脈絡的過程,可進一步提升復習效果。
思維導圖注重知識網絡的建構和思維邏輯推導的過程,是將思維過程“可視化”外顯的過程,思維導圖對突破地理過程性知識起重要作用,但也要注意以下問題:
思維導圖的繪制,首先是基于對必備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地表形態演化中流水侵蝕與沉積作用,侵蝕往往發生在地勢相對高的地方,沉積往往發生在地勢較低的區域。什么原因導致地勢由低的沉積環境轉變為高處的侵蝕環境呢?應該是地殼運動引發該區域地殼發生明顯抬升的結果。所以掌握必備知識、學科基本思維方法,才能使思維導圖的分析推導水到渠成。
情境往往是設問及考查的載體,思維導圖雖有利于知識的梳理建構,但只有基于情境問題探究式學習,才能在大腦的知識網絡中迅速檢索出對應知識,促進知識的靈活運用、融會貫通。例如地表形態演化往往不是單一的過程,可能是循環往復、內外力共同作用的過程,在復雜不良的情境結構中進行問題探究式學習,才能促進學習的進一步深入,促進學科素養的培養。
思維導圖可用簡潔的文字、圖像、符號去表達抽象、復雜的地理過程,突破地理過程性知識所繪制的思維導圖要“精于思考,簡于圖形”,注重思維分析推導訓練,否則在地表形態演化的階段環節、影響因素、可能演化結果就無法建立合理的思維聯系,容易出現思維鏈條中斷、混亂的情況,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因此要注重因果邏輯、發散性思維、逆向思維的分析訓練。
學生突破地理過程性知識不但需提升綜合思維,同時也是建立在區域認知的基礎上,地表形態演化往往不能脫離區域載體,要結合區域特征進行分析,如斷裂帶容易發生巖漿活動,干旱區域多風力作用,濕潤區域多流水作用,高海拔區域多冰川活動等。因此在利用思維導圖突破地理過程性知識需結合區域特征,內化學科核心素養,否則容易導致思維推導出錯。
地理過程具有復雜多變的特點,這種動態的、變化的邏輯關系探究是地理學科獨特的魅力,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及探究演化過程的興趣。思維導圖能很好地呈現地理過程的演化階段及特征,學生在構建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多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厘清地理事象發生發展的因果邏輯關系,并通過思維導圖把抽象的思維過程形象、直觀地表達出來,促進學生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提升,因此利用思維導圖對地理過程性知識突破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