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上海市閔行區中心小學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對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建立文化自信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統編語文教材《說新聞》一課為例,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參與多媒介搜集新聞、梳理要點說新聞、選角度發表看法等語言實踐活動,依托多維多元評價,促進學生更加浸潤式、沉浸式地參與語文實踐活動,從而在真實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窺文化之“形”,感文化之“神”,達文化之“意”,弘揚和傳承我們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的出臺,對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的內涵有了清晰的界定,分別包含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四個方面。文化自信作為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對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回應。關于文化自信,《新課標》提及了三種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其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要載體為“反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涌現出來的模范人物與先進事跡的作品”。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科技建設中不斷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如航天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海洋技術等。這些偉大的科技成就,以及其所蘊含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實施各類科學研究工程過程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形態,內涵十分豐富,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是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資源。
口語交際《說新聞》出自統編語文教材四下第二單元,單元主題為“自然、科技”。本課意在引導學生關注新聞,關心時事,重點關注我國科技發展的最新成就,在說清楚新聞內容的基礎上,就新聞發表看法。由此可見,在“說新聞”這一語言實踐活動中,對于學生了解我國科技發展的最新成就、培養科學興趣、繼承和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節口語交際課的一項核心交際任務為:學生了解最近的新聞,并選擇感興趣的部分和同學分享交流。這也意味著,學生最好能在課前準備一條新聞,課堂中才能有內容可分享。鑒于此,我在課前創設了一個基于生活的真實任務情境,并讓學生完成這樣的任務:通過閱讀報紙、雜志或瀏覽網絡等方式,了解有關我國科技的最新新聞,并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條新聞,用摘抄、記錄要點或裁剪、粘貼等形式將新聞內容留存于作業本上,并記錄新聞來源,以便課堂中進行交流(見表1)。

表1 作業評價表
此項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學生多媒介搜集有關我國最新科技成果的新聞,并瀏覽這些新聞。此外,該條作業的評價標準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它不僅僅是學生作業完成程度和態度的衡量和評價,同時也是完成作業時可參照的指導要求,對學生完成作業起到細化指導的作用。尤其是第一條評價標準的設立,它鼓勵學生多多閱讀相關新聞。通過瀏覽,有些學生了解到我國在某一科技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有些學生發現近些年來我國在許多科技領域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這些具體的、摸得著的、看得見的成就,可看作是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外形。通過這項任務的完成,學生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看到了近些年來我國在科技領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震撼、驕傲于成就之多時,為后續感文化之“神”、達文化之“意”打下良好的基礎。
此項語文實踐活動為新聞主播招募大賽。學生根據自己搜集的新聞制作新聞手卡,在小組內播報新聞,組內成員一一播報,同伴間借助評價表互相點評,每組推選一位優秀選手參加班級復賽,最后班內比賽再選出兩位最佳主播。
課前學生瀏覽與搜集了有關我國科技發展最新成果的新聞,這僅僅窺到了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外形。課堂中,他們參與“說新聞”這一口語交際活動,反復閱讀自己搜集的新聞,在讀懂的基礎上梳理其中的要點,并根據要點將新聞講給組內的同學聽。在上述這一語言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閱讀材料,梳理材料中的要點,借助理解、分析、概括、信息重組、組織表達等一系列思維方式與表達方法將新聞內容用自己的話說清楚,同時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深入了對這條新聞的理解,從粗略地大概地窺其貌,到深入地細致地感其“神”。
此外,為助力小組學習達成更好的學習效果,我們還設計了相應的評價標準(見表2)與評價表(見表3)。

表2 新聞主播招募大賽評價標準

表3 新聞主播招募大賽小組評價表
上述語言實踐活動中同伴間的互相評價圍繞“要素、看法、語音姿態以及總體評價”四個維度開展,這次評價不僅僅是小組內選拔最佳主播的過程,更是借助同伴評價促進學生能更加浸潤式、沉浸式地參與語文實踐活動。同伴在每個維度的打分以及總體上的口頭評價,可以幫助組內成員發現自己在說新聞時出現的問題,甚至能給出相應的解決建議,這樣的評價能讓學習過程真實發生,促使學生對自己所說所聽的科技新聞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從而得到更好的浸潤、感染。
如果說前兩項語言實踐活動是窺文化之“形”、感文化之“神”,那么這項活動就算得上是達文化之“意”了。學生參與“新聞1+1”活動,對自己所說的新聞發表看法,參與聆聽的同學也就小伙伴所說的新聞從不同的角度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同學發表看法后,教師根據學生感想的內容予以口頭點撥,并相機賦予“文化自信星”“愛國星”“理想星”,通過教師的“賦星行動”這一評價活動,將學生的看法予以升華,助力他們建立文化自信、抒發愛國情感、樹立科技理想,在這一學習過程中促進思想價值觀的提升與形成,真正理解、體會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及其內涵,達文化之“意”。
在發表感受階段,聽到最多的,就是學生對我國取得的這些科技成就的肯定和自豪。學生在發表這類看法時,教師適時引入一些資料,這些資料是同類科技領域其他國家所取得的一些成果,通過閱讀、比較,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墩n程標準》明確提出:“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的信心。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此處學生對社會主義先進的認同,無疑就是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是對中華文化自信的一種建立。
當學生對我國當下科技成就予以肯定,或是對現有成就感到自豪、驕傲時,教師相機進行口頭評價,除了對學生的表達進行指導外,更重要的是賦予學生一顆“文化自信星”,這顆星的賦予,是教師通過評價手段對學生發言的表揚與肯定,更是借助這一評價形式對學生發言的核心內容予以升華,對于發言學生和班級學生文化自信的建立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課堂上,一名同學播報了一則有關神舟十六號成功發射的新聞后,同學A 聯系我們學習過的課文《千年夢圓在今朝》以及在報紙上閱讀的文章發表了這樣的看法:“我國當下這些航天成就的取得,離不開一代代航天人在愛國主義思想的支撐下,勇于攀登,攻堅克難,知難而上?!蓖瑢WB對航天方面十分感興趣,他聯系自己對各國航天情況的所知發表了這樣的看法:“雖然我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晚,新中國成立后才開始一步步研究,但是神舟十六號以及之前的載人航天飛船的發射,都表明了我國在航天方面處于世界的領先地位,在短短的十幾年內,在基礎如此薄弱的情況下,能取得這樣的成就,離不開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p>
兩名同學的發言無疑都反映出他們已經理解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涵,那就是參與航天研究乃至科學研究的研究人員所具備的勇于探索、不懈努力、團結協作的偉大精神,更加能夠體會這些精神的支柱是愛國心。對于有這樣見解的學生,教師除了口頭上給予肯定外,還獎勵他們一顆“愛國星”,通過教師的評價與點撥,使學生進一步升華情感。
有些學生在播報新聞或聽取了同學的新聞后對某一科技領域的內容十分感興趣,他打算后續通過閱讀、詢問家長、參觀相關科技館等方式增加對這一領域的了解;也有學生聯系我們身邊所開展的科技活動發表自己的想法,他發現我們的科技類活動就是在給小朋友們當一次小科學家的機會,以后遇到這樣的活動不僅要積極參加,還要多開動腦筋,多一些創意,完成一個更加優秀的科技作品;甚至有的學生有了自己的理想——以后從事某一科學領域的工作。
學生在參與了各類語言實踐活動后,有些對某一領域的科技內容產生了興趣,有些對于參與科技活動有了新的感觸,有些有了自己的科技理想,對于這些學生,教師都及時賦予“理想星”。同時,這也表明我們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學生們樹立科技夢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繼承和弘揚我們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本節課中,筆者設計了系列語言實踐活動以及與活動相匹配的評價維度和評價內容,引導學生通過家長、同伴、老師的評價更加浸潤于語言實踐活動,進而了解和感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師根據學生觀點給予的“文化自信星”“愛國星”“理想星”,更是推動學生理解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涵。此外,學生在一系列的語言實踐活動中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方式,梳理觀點、事實和材料,辨析態度和立場,培養了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從多個角度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培養了發散性思維,這些思維品質的日漸培養,也是潛移默化中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