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建華
(崇左市廣西西大明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崇左市鳳凰山林場),廣西 崇左 532114)
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的野生動植物區系較為復雜,生態區位也體現出了一定的特殊性。廣西西大明山的維管植物約為1 562 種,其中包括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0 種,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保護野生植物84 種。廣西西大明山是中國具有全球意義的自然保護區之一,同時也是廣西林業全球環境基金(GEF)項目中五大自然保護區之一。如何做好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發展工作,解決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的矛盾問題,實現協調發展,是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人員必須要面臨的問題,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1]。
自然保護區的建立是對過往人為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采取的一種補救方法。世界各國對自然保護區的概念有著不同的理解,一些國家認為自然保護區包括國家公園、游覽區、資源保護區、禁獵區等,是一些受到特殊法律保護的區域。一些國家認為自然保護區大多與風景名勝區、歷史文化古跡、國家公園的區別不大,通常會以科學研究、自然防護等目的開展對自然保護區的劃定。
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約52 350.1 hm2,坐標為東經107°14′51″—107°50′10″,北緯22°37′10″—23°7′30″。保護區的地貌形勢復雜多樣,南部、中部、北部分別由不同區域組成,主峰海拔為1 071.2 m,最低峰海拔為170 m。西大明山氣候溫和,年降水量充沛,平均降雨量在1 250~1 450 mm,雨季長達4 個月,5—6 月平均氣溫為21~23 ℃,適合植被生長。西大明山石山區域的地表水系并不發達,土山區域水資源卻較為豐富,能滿足各類需求。
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林地面積為49 166.0 hm2,有林地面積36 765.5 hm2,占總林地的70%以上。保護區周邊有5 個鄉鎮、80 個自然村,以壯族、漢族、瑤族為主,周邊社區居民的經濟來源以發展養殖業、種植業以及勞務輸出為主。自然村均已鋪設公路,并投入使用,設有學校、供電站、醫療衛生室,滿足人們的教育需求和醫療服務需求[2]。
廣西西大明山是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對促進自然生態建設有著重要意義,但在對自然保護區的內部資源進行開發時,可能會導致周邊社區群眾無法應用自然保護區中的資源,對當地的社區經濟造成不良影響。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屬于偏遠地區,周邊社區的人口數量較多,再加上居民的經濟來源渠道比較單一,過于依賴保護區資源,可能會應用自然資源提升經濟收益,導致保護區內亂砍濫伐、偷獵等不良現象頻頻發生,給自然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破壞[3]。
與自然保護區相關的權屬問題,主要從2 個方面做出了規定,分別是林權和土地歸屬權。西大明山的前身是林場,以生產經營為主,在20 世紀80 年代初期,由廣西政府批準為水源林保護區。21 世紀初期,經由國務院批準,西大明山水源林保護區成為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在長達20 余年的建設中,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為了劃分邊界,采取了規劃山林權屬、保護區邊界等措施[4],但由于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成立不久且占地面積較大,一些區域的分界樁數量不足,醒目標志過少,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的界限比較模糊,逐漸引發了居民不認可邊界劃分、強硬侵占等問題。特別是在21 世紀初期,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一帶被侵占自然林地種植八角、砂仁、桉樹等,尚未得到妥善處置。
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雖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植被資源,還有大型鳥類動物冠斑犀鳥、黑葉猴等,但周邊社區居民對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旅游開發的參與度不夠。走訪調查了解到,很多居民愿意成為保護區的護林工作人員,或在保護區內銷售特色小吃以及紀念商品,以餐飲、住宿服務等方式參與自然保護區旅游開發的進程中[5]。但由于缺乏較大的資金投入和科學的經營管理模式,導致自然保護區并沒有為周邊社區的人民群眾帶來理想的經濟效應。周邊社區居民為保護區內部的物種多樣性承擔了一定成本,在未來的自然保護區旅游開發中,應該促進當地就業,彌補自然開發區對周圍社區居民造成的損失。
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內的礦產資源極為豐富,有鎢、錳等重要的礦產物質。礦產資源作為極為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吸引了大批礦產企業進行開采和利用,雖然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6],但是這些收益并沒有利用在周邊社區的建設上,還極大程度地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企業在礦產資源開采中,毫無節制,過度開采,導致當地原有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動植物的棲息環境也相繼消失,污染地下水源,威脅周邊社區的養殖業、種植業發展[7]。
3.1.1 加強就業保障 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在未來的發展中,應該積極引導社區居民自主自覺地參與到保護區的開發工作中去,形成良好的生態理念,更好地發展當地生態保護事業。保護區管理部門和保護區的施工單位要盡可能做好協調工作,安排社區居民參與保護區的開發工程,如景點維修建設工程、公路建設工程、防火建設工程等重點項目工程[8]。社區居民還可以對保護區的開發工作提出反饋性意見,把這些建議應用到保護區管理工作中,進一步解決保護區與周邊社區之間的矛盾。政府應允許社區居民在規范的情況下,實現保護區內的自主經營,或設立購物點、攤位等,經營當地特色的旅游產品,或以租售壯族、瑤族服飾等方式為居民創造就業保障[9]。
3.1.2 加大資金扶持與技術扶持力度 加大資金與技術支持進一步促進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的和諧發展[10]。當地可以通過正在實施的項目向政府部門申請項目、社會集資等方式,為當地招商引資,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還可以應用周邊社區的人力資源與土地資源,開展項目的多種經營模式[11]。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需要不斷發揮自身的優勢,幫助周邊社區居民強化養殖業、種植業,增加居民收入來源和渠道,以此帶動周邊社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在項目引進的社區進行實用技術培訓,進一步擴展周邊社區居民的經濟來源渠道,以社區養蠶、養蜂培訓工作為主,從根本上提升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居民的經濟收益[11]。
3.1.3 應用能源替代工程的現代理念 能源替代工程的現代理念主要體現在以自然保護區為周邊社區居民增收為主要目標,降低社區居民為提升經濟收益而產生的亂砍濫伐現象,盡可能規避居民對保護區的過度開發和采集[12]。這也代表著解決能源問題,就解決了社區居民與保護區在資源利用上的矛盾。因此,相關部門可以在保護區周邊社區大力開展應用新能源的宣傳工作,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節柴灶,條件較好的居民則選用太陽能、風能、電能、燃氣等新能源,減少日常生活中燒柴等方式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13]。對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居民共同建設的沼氣池,應給予一定的補貼。3.1.4 發揮已有項目優勢 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在解決過往與周邊社區的矛盾中,需要抓住國家、地方政府重視自然生態環境建設的良好機遇,并依托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保護區的優勢,以成型的GEF 項目為契機,應用已有項目、國家級保護區的重點建設項目、補助資金政策等,在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的邊界規劃、科研項目、社區結合共管、保護工作等多個方面不斷深入[14],把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中的項目做好、做實,以此推動保護區的開發建設,推動保護區的未來發展,并吸引更多的環境保護項目和公益項目駐扎在保護區內。
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的發展建設不僅需要當地政府全權參與,還需要周邊社區居民具備一定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才能真正解決保護區與周邊社區之間的矛盾問題,實現社區與自然保護區的協調發展。隨著GEF 項目在保護區的順利實施,先后成立了自然保護區的協調委員會,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與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的利益相關者共同對治安、防火、動植物保護等問題進行決策,并積極征詢當地黨政干部、群眾的意見,形成共同保護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的良好局面[15]。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針對森林保護工作成立了多個管理委員會,建立共管模式,村民可以真正參與到管理中,了解各項目的發展進程以及資金使用情況。
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有著豐富的植物資源和礦產資源,礦產企業對保護區內鎢礦、錳礦的無節制開采,給自然生態環境以及周邊社區造成了惡劣影響,需要加強開展礦區建設和植被建設工作。在保障自然保護區土壤優良、土地平整的基礎上,通過種植當地植物,并構建群落結構以及模擬地帶性植物組成等先進的種植方式,盡快恢復自然保護區的植被,通過人工方式恢復自然保護區的原有生態系統、修復自然保護區的森林景觀[16]。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附近的房屋建設較為混亂,與廣場、景區入口的建設不協調。在未來的規劃中,應該把這些內容納入到總體規劃中,讓周邊社區實現與自然生態保護區的協同發展。
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居民的耕地面積十分有限,主要經濟來源是索取自然保護區的自然資源,長期沒有節制的開發與利用,導致自然資源的數量快速下降。有關部門做出相關防護措施后,居民開始選擇一些極端惡劣的行為進行開發,導致自然保護區的很多物種減少,甚至消失,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問題也愈演愈烈。據調查,薪柴是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居民常用的燃燒能源,社區每戶每年的薪柴資源使用量為3 000~3 500 kg。薪柴是自然保護區常見的林木資源,長期的消耗使周邊山林被破壞,甚至出現物種消失的惡劣現象,對保護區的發展造成了直接威脅[17]。
旅游業是密集型勞動產業,旅游業的出現不僅能帶動餐飲業、住宿業、休閑娛樂業、工藝品加工業等的發展,還能為周邊社區居民提供海量的就業崗位,為社區居民豐富經濟來源渠道,提升自然保護區周邊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幸福感,并帶領他們加入生態旅游的發展中,成為當地生態旅游的推動者,促進自然保護區與社區的協調發展[18]。
3.4.1 通過靈活融資、引進項目發展生態旅游業構建生態旅游是實現自然保護區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有效方式,不僅能為自然保護區和當地帶來理想的旅游經濟收入,還有利于地方社會的團結安定。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發展生態旅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從東盟博覽會落戶廣西南寧,以及國家正式實施“北有桂林、南有南寧”的旅游戰略后,開展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的旅游生態建設成為了廣西省內旅游圈建設的重要部署,不僅為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發展生態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資源、政策、機遇,還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19]。廣西西大明山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基本完善,特別是在景點開發建設、服務設施建設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未來的發展后勁十足,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可以選擇靈活融資的方式,引進各類投資項目,不斷發展當地的旅游業。
3.4.2 不斷提升社區居民的自然生態保護意識 生態旅游業的開展必定會引起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居民的密切關注,生態旅游業的開發是否順利,與當地社區居民的配合參與息息相關,由于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較偏遠,導致周邊社區居民的經濟水平和文化水平較落后,民主參與意識也非常淡薄。因此,做好相關的宣傳教育工作尤為關鍵。開展宣傳教育時,需要遵循趣味性、多樣性、生態性、主動性的原則,以項目的正式實施,向社區居民普及環境法、自然保護區法律法規以及野生植物保護政策等。注重對周邊社區居民開展森林防火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增強周邊社區居民的防火安全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爭取在居民參與培訓教育后,能主動承擔起保護自然生態資源的公民責任。此外,要不斷加強對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學校、衛生室、農業合作社的宣傳教育工作,以此起到良好的宣傳效果[20]。
綜合文化水平會直接影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業的建設與發展,當地有關部門應構建長效的培訓機制。周邊社區居民是推動生態旅游業發展的根本力量,喚醒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并激發生態旅游業建設的參與積極性是非常關鍵的[21]。通過一系列科學的培訓教育工作,提升社區居民的理論知識水平,并從管理角度、決策角度大力支持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居民參與到當地生態旅游業的發展中去,參與到建設當地生態旅游業的知識宣傳培訓中,對生態旅游業、環境保護形成清晰的認知,發揮當地居民的創新潛力和想象力,促進自然保護區與社區的協調發展。
3.4.3 加強人才引進與科技投入 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導致旅游活動的開展效果并不理想,其中最為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優秀的管理人才,要進一步增強人才引進力度,不斷提高待遇,聘請旅游專業、生態環境專業的人才,為當地生態旅游業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核心力量,讓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更為先進、科學、充滿活力。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有環境資源優勢,受到較多高校的關注,以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為主題,開展過諸多學科的研究工作,如林學、生態學、生物學等,通過多年的科研協作,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具備強大的科研基礎,但在發展生態旅游業方面的學術研究還相對薄弱,特別是針對生態旅游業的規劃、設計以及可能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等方面的研究[22]。加大科技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增強科研力度的同時,提供更多的決策性依據,促進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的協調與平衡。
3.4.4 強化職能,構建社區保障機制 針對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游業發展建設需要,當地政府以及有關部門承擔其監督審批服務的責任,并執行國家和地方生態旅游業相關政策法規,引導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建設項目的順利開展,轉變當地的經濟結構,為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促進當地的經濟增長。當地政府要強化行政管理工作,提高服務質量,保障服務工作能夠落實到位。完善相關的約束機制與獎懲機制,保障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業能在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上實現綜合性的發展,最大限度與周邊社區發展均衡。要加大執法力度,打擊周邊社區居民破壞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的情況,開發生態旅游業但不能改變自然保護區的環境資源保護職責。履行監督管理制度和信息反饋制度[23],保障生態旅游業管理機制的有效運行,同時構建保障機制,維護社區居民的合法權益,把生態旅游業的發展與當地社區居民的脫貧致富工作相結合,從政策、資金、交通、教育等多個方面給予支持。
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的成立不僅是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更應該追求的是自然資源與周邊社區居民的平衡發展,并科學應用自然資源,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以廣西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的發展實踐為主[23],探討了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居民之間的矛盾問題,以及良好的解決對策,希望能為自然保護區建設提供參考性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