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劉昌燕,童少華,韓雪松,陳定國,陳宏偉,劉良軍,王明成
(1.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糧食作物種質創新與遺傳改良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武漢 430064;2.谷城縣農業科學研究所,湖北 谷城 441700)
蠶豆(Vicia fabaL.)屬豆科(Leguminonsae)蝶形花亞科野豌豆屬(Vicia)草本植物,是一種適應性很強的作物,主要用作糧食和蔬菜,亦可用作飼料和綠肥,在農業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具有較高的開發利用價值[1-3]。中國蠶豆生產居世界之首,主要產區包括云南、四川、湖北、甘肅、青海等[3-7]。其中,湖北省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兼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豐沛,雨熱同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8-11],有“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諺。
湖北省氣候資源適宜,冬閑田面積大,發展蠶豆生產潛力巨大[12]。為推動湖北省蠶豆產業的發展,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聯合谷城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對湖北省蠶豆地方資源進行了鑒定和篩選,挖掘并利用了地理遠緣、遺傳背景豐富的優良種質資源作為親本,采用系選法和定向選擇法選育出綜合性狀好的蠶豆新品種鄂豆1103。該品種具有產量高、熟期適中、植株健壯、綜合抗性好等優良特征及特性,適宜在湖北省及類似生態區域種植,2022年獲得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證書。為加快新品種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應用,提高良種對產量的貢獻率,本研究介紹了鄂豆1103 的選育經過、主要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
培育適合湖北省及周邊地區種植的高產、優質、商品性好、適應性強、生育期適中的蠶豆新品種。育種目標為冬播,生育期200 d 左右,直立,株型緊湊,單株結莢多、結莢集中產量高,百粒重達100 g 以上,子粒飽滿,商品品質優良,抗旱、耐寒性較好,田間葉斑病、銹病發病較輕,產量較對照品種或當地推廣品種增產5%以上。
母本襄陽大腳板是湖北省種質資源中期庫內保存的地方良種,株型直立,抗寒性好,能較好適應湖北的氣候,綜合性狀較好。父本鄂蠶豆1 號是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和谷城縣農業科學研究所用地方品種谷城黃白小籽作母本,啟豆1 號作父本雜交,經系譜法選擇育成的蠶豆品種,2015 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認)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雜2015002。
2011 年在谷城縣農業科學研究所試驗田,以襄陽大腳板為母本、鄂蠶豆1 號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得到雜交種子,2012 年單粒播種后獲得3 個優良單株并分別脫粒收獲,2013—2014 年單株選擇和株系選擇同時進行,經田間和室內鑒定,3 號株系入選。2015—2018 年嚴格除劣保優、去雜保純,獲得幼苗茁壯、株型緊湊、結莢集中、豆粒較大、抗寒性強、豐產性好的優良株系,并作為決選優良株系參加多點鑒定試驗。2018—2019 年該品系參加湖北省蠶豆新品系比較試驗和試種,多點鑒定都表現子葉肥大,幼苗健壯,直立生長,莖稈粗壯,株形緊湊,結莢集中,百粒重較高,耐寒抗凍力強,豐產性好,穩產高產。2022 年獲得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證書,登記編號為GPD 蠶豆(2022)420002。
鄂豆1103 冬播生育期201 d,為中熟品種。無限結莢習性,苗色青綠,子葉較大,直立生長,莖稈粗壯,株型緊湊。株高105 cm左右,主莖有效分枝3~6個,葉橢圓形,單株結莢22 個左右,豆莢長9.2 cm 左右,成熟莢黑褐色,豆粒鼓凸于豆莢間,單莢粒數2.3 粒,百粒重108 g 左右。成熟時熟相清秀,新收獲干子粒綠色皮薄。豐產性較好,耐寒抗凍能力較強,收獲后褐變進程比母本襄陽大腳板緩慢,適宜間作、套種。
2019 年品質經農業農村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鄂豆1103 干子粒總淀粉含量為38.6%,粗蛋白質含量為24.5%,粗脂肪含量為1.4%。鄂豆1103 品種檢測結果如表1 所示。
2017—2018 年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對該品系的銹病和赤斑病抗性進行了鑒定,并出具了測定試驗報告。由鄂豆1103 抗病性鑒定結果(表2)可知,鄂豆1103 的銹病抗性達到中抗級別,赤斑病抗性達到抗的級別。根據2018—2019 年湖北省蠶豆新品系比較試驗結果,鄂豆1103 的耐冷性(冬蠶豆)達中耐水平。

表2 鄂豆1103 抗病性鑒定結果
鄂豆1103 于2018—2019 年進入湖北省蠶豆品種(系)比較試驗,試驗在湖北省武漢市、十堰市、谷城縣3 點進行。由表3 可知,鄂豆1103 在2018 年蠶豆品種比較試驗中,3 個試點均表現為增產,平均產量為2 507.85 kg/hm2,比對照鄂蠶豆1 號增產6.21%;2019 年繼續參加湖北省蠶豆品種比較試驗,鄂豆1103 產量居參試品種第1 位,增產率達100%,3 個試點平均產量為2 297.10 kg/hm2,比對照鄂蠶豆1 號增產6.74%。2 年品種比較試驗和試種結果表明,鄂豆1103 屬中熟品種,苗期生長健壯,直立生長,株高適中,莖稈粗壯,生育中后期均表現出較好的抗逆性,遺傳特征穩定,綜合性狀好,粒色綠色,商品品質好,有廣闊的市場利用前景。

表3 2018—2019 年湖北省蠶豆品種比較試驗結果
蠶豆播種不是越早越好,而應該適時早播。平原丘陵10 月10—20 日播種,山區10 月1—10 日播種,即寒露節氣前后。播種量為150 kg/hm2,若播種較遲,則播種量可增加到225 kg/hm2。播種方法為條播或點播。條播實行寬窄行播種,大行距60~70 cm,小行距30~40 cm,株距15 cm,點播行距50 cm,穴距40 cm,每穴播3 粒。鄂豆1103 在平地、薄地、山坡地均可種植,播種時選用大小適中、無病害、無破損、健壯完好的子粒。
要充分發揮品種潛能,需要破除蠶豆不施肥的舊觀念,采取科學施肥的方法,增施磷、鉀肥,適量施用氮肥。基肥可施有機肥750 kg/hm2,三元復合肥225 kg/hm2左右。根據地力和苗情追肥,實現健而不弱、壯而不瘋的苗情。播種后用土壤封閉性除草劑精異丙甲草胺進行化學除草。
為了保證蠶豆根系生長發育好,提高抗病能力,不僅要開好溝廂,還要做好四溝配套,即廂溝、腰溝、邊溝和排水溝。做到溝溝相通,保證明水能排、暗水能泄,降低田間濕度,有效提高蠶豆植株抗御災害的能力。
良種要用良法。首先,蠶豆出苗后應及時查苗補缺,以保證全苗。其次,人工鋤草與化學除草并舉,消滅雜草、松土保墑,促進豆苗生長發育。再次,根據病蟲調查和預報,注意病蟲防治。最后,在鼓粒期做好打頂,以促子粒飽滿。青莢采收在豆莢莢色變淺、豆粒長到飽滿時采收。干子粒的采收在田間80%的植株轉為枯黃、中下部豆莢呈成熟色時一次性收獲,收獲后及時晾曬、脫粒及清選,入庫保存前用磷化鋁熏蒸防治倉儲害蟲。
發展蠶豆生產是調優農業結構,科學、合理及高效利用冬閑田資源,推進蠶豆產業化經營步伐的重要方法。然而,長期以來由于種植效益較低、優良蠶豆品種較少、良種良法宣傳不足等,導致湖北省蠶豆生產潛力沒有得到充分挖掘,產業優勢未能充分發揮。品種是農業生產的“芯片”,是影響種植產量和農產品品質的重要原因,針對當前湖北省蠶豆生產中審定品種較少、百粒重偏低、抗病性較差的現狀,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聯合谷城縣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了高產、優質、多抗蠶豆新品種鄂豆1103,該品種單株莢數較多,子粒較大,綜合抗性和穩產性較好,商品外觀好,適宜在湖北省及同類型生態地區推廣種植,省外種植時需先進行引種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