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鳳香,王占雄,曹靜靜,曹程程,肖 鑫
(西安培華學院會計與金融學院,西安 710125)
2021 年,“秦創原”成為陜西省熱點話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需要,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是順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需要[1]。在“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陜西省啟動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秦創原作為陜西省創新驅動平臺,在成立之初就被賦予了使命和豐富的內涵[2]。從秦漢至今,秦一直是陜西省的簡稱,“秦”就是要有老秦人那股干事創業的“擰勁兒”;“創”就是要創新、創業、創造、創優;“原”就是要追根溯源進行研究,打造創新驅動高原高地,讓創新成果源源不斷地走向全省、全國[3]。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聚焦立體聯動“孵化器”、成果轉化“加速器”和兩鏈融合“促進器”三大目標,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以構建科技成果產業化平臺為創新驅動加力加速,加快把創新優勢轉化為陜西省發展優勢[4]。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是陜西省舉全省之力推動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集聚的平臺,自建立以來,陜西省各方力量積極參與,主動對接,旨在推動該省的創新驅動發展。該平臺要充分發揮價值,需聚焦產業發展,整合多方資源,加強柔性引才政策的制定與落地等,將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打造成創新創業人才高地。陜西省要通過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推動創新驅動發展,需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改革,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聚集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研究秦創原創新創業人才高地建設,為陜西省創業人才高地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自啟動以來,西咸新區是平臺總窗口[5]。2022 年4 月,秦創原·科創大廈啟用暨首批項目入駐儀式在西咸新區舉行。陜西固高研究院、陜西智能網聯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西交一八九六(西咸)科技企業加速器、全通聚能盒子新能源汽車產業專業孵化器、應急救援消防滅火特種無人機項目、西電秦芯研究院6 個項目入駐,為西咸新區秦創原總窗口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西安市高欽區面向全球實施“百萬人才計劃”,計劃用3 年時間支持用人單位在光電子、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導產業領域,分層次引進12 000 名硬科技創新人才,從業人員總量突破100 萬名,集聚各類人才載體超過500 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6 000 家。咸陽市高新區緊抓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機遇,推動人才、資本、技術、平臺等各項創新要素加快集聚,截至2021 年底,各雙創載體新入駐雙創項目35 個,在孵企業127 家,年產值達4.8 億元。載體內匯集各類創新創業人才2 600 余人,2021 年新引進雙創人才432人,研究生人才63 人,本科及以上學歷376 人。延安市大力實施人才強市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政策激勵、服務保障和人才招引方面積極發力,建成秦創原(延安)創新促進中心,聚力打造人才創新創業新高地。該市已入駐科技型企業10 家,梳理創新成果25 139 項、企業需求106 項,完成交易金額7 725 萬元。組建科技創新平臺120 個,其中延安清潔能源孵化器獲批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為了推動陜西省創新創業人才工作,秦創原制定了《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同時為了精準落實創新創業各項政策,2022 年啟動3批秦創原引用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項目申報工作。為進一步加快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產業集聚發展,制定《西咸新區“秦創原創新人才計劃”認定辦法》,明確創新創業人才申報條件,以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新區創新創業。西安市高新區發布了《關于深入實施秦創原人才發展戰略加快推動“四個高新”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吸引優秀人才促進秦創原建設和重點產業發展若干政策》,同時發布“百萬年薪求賢令”,不斷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推動人才、科技、金融、市場有效銜接,全力打造創新要素高度集聚、創新生態高質構建、創新成果高效轉化的秦創原科創人才高地。
全國各地創新創業人才高地建設如火如荼,秦創原創新創業人才高地建設競爭壓力大,秦創原的社會影響力相對較小,陜西省高校人才流失較為嚴重,不利于秦創原平臺吸引和留住優質的創新創業人才。
要激發創新創業人才活力,需要加快建設創新創業人才高地。創新驅動發展是創新創業人才的發展,區域創新發展離不開創新創業人才的支持,全國各地都在加快建設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創新創業人才高地,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長沙、重慶等市高度重視人才,高水平建設創新創業人才高地。陜西省秦創原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實措來推動創新創業人才高地建設,但結合區位優勢、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人才政策等,秦創原在創新創業人才高地建設方面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以杭州市為例,該市著力打造高能級的人才集聚平臺,制定了高效能的人才體制機制,統籌實施各類引才工程,健全完善人才評價、引育、使用、激勵機制,推出更靈活、更高效、更給力的制度供給,充分釋放人才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各類人才脫穎而出;打造高層次的人才雁陣格局,擴總量、優增量、提質量,培養引進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頂尖人才,造就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壯大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培養了一批卓越的工程師,集聚百名全球頂尖人才、千名領軍人才、百萬大學生在杭州市創新創業,形成全譜系全鏈條的人才雁陣;打造高品質的人才服務體系,全面落實人才政策待遇,優化人才公共服務環境,建立“一站式”服務平臺,打響人才服務最優城市的品牌,不斷提高對人才的親和力和吸引力。
陜西省的科創資源稟賦比較明顯,尤其是西安市,該市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兩院院士、每萬人科技人員、發明專利數量等都位居全國前列。但西安市的科技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并不相稱。西安市科技實力排全國前五名,但陜西省經濟實力較弱,排名在第十五位后,說明西安市的科技實力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該市軍工科技多,存在軍民融合度不高、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體制機制方面存在障礙等問題。陜西省重視研發,研發投入較大,但研發投入的主體是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其民營企業研發能力薄弱。
陜西省雖然是聞名遐邇的人才聚集地,但是該省人才流失現象突出,高層次人才引進更為困難,高校的高層次人才流失問題更為嚴重。每年近1/3 的高校畢業生選擇去外省工作,碩、博高級人才留在該省的比例低于本、專科人才,在陜西省求學的外省學生中,70%未能留下,當地名校、熱門專業的畢業生更加傾向于去外省工作。該省產業環境不夠理想,薪酬水平不能讓人滿意,薪資相比北京、上海、深圳等市不具備吸引力和競爭力,難以留住高級別人才。
秦創原要更加有效地推進高校科研成果轉化,解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資金、市場、商業化、產業化等問題,提供專業規劃和實施路徑。同時建議秦創原不斷優化創新創業服務體系,聯合科技部門、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金融機構、投資機構、人才中介和技術轉移服務企業等部門,深度挖掘科技創新要素,充分對接省內外科技創新資源,引入各種科技創新創業資源,促進各類創新要素的有機整合,激發陜西省科技創新創業活力。
為秦創原打造創新創業人才高地提供更多有效的建議,吸引更多的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和項目入駐陜西省,科技助力該省產業發展,充分利用該省科教資源,激發創新創業潛能,將該省的科技優勢轉化為經濟力量,促進“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的創新創業團隊建設,推動科技與產業的協同發展,推動陜西省高質量發展,實現陜西省追趕超越目標[6]。
秦創原要注重與區域高校協同,深化產教融合,與區域高校聯合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7]。秦創原與區域內高校實施創新創業教育變革來建設創新創業高地,積聚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區域內高校通過建設眾創空間等加強與秦創原的校外合作,形成創新創業生態鏈條,為秦創原培養與吸引創新創業人才。區域內高校在解決自身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問題的同時,要通過秦創原整合資源,提升創新體系效能,打造一流創新創業平臺,完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建立和健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發展機制。區域內高校與秦創原協同打造創新創業人才高地,實現雙贏。
秦創原創新創業人才高地建設需要從政策與環境、組織與機制、創新創業人才隊伍自身建設等多方面優化保障措施。
秦創原要打造創新創業人才高地,需不斷優化創新創業人才環境,通過營造開放的創新創業環境,激發創新創業人才的積極性。結合陜西省經濟發展的需要,建立全方位的創新創業人才服務體系,注重創新創業人才的“選、用、育、留”,堅持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與培養,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注重創新創業人才政策的戰略性和精準性相結合,既要保持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戰略性,也要保證各項創新創業人才政策的相關配套措施,確保各項措施精準實施,強化創新創業人才政策的落地性;對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和招聘方式進行創新,打造創新創業高素質人才的專用通道,突破體制和制度的障礙,建立起靈活的創新創業人才流動機制,創設以人為本的創新創業人才環境和氛圍,注重創新創業人才的生活支持和保障條件完善,在落戶政策、住房保障、醫療條件、配偶就業、子女入學、海外創新創業人才引入等方面優化服務,充分挖掘創新創業人才的潛力和效能[8]。
秦創原要激發創新創業人才活力,需要尊重創新創業人才成長與發展規律,建立起完善的創新創業人才機制。秦創原要建立完善的人才組織領導機制,一是建立人才選拔制度、人才溝通制度、人才服務制度等[9];二是注重創新創業人才的培訓工作,通過專業的教育培養機構,建立系統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能力標準,服務于創新創業企業,提高企業的創新水平,增強企業的創業能力;三是秦創原平臺要積極探索多元化的利益分配方法和途徑,激發更多的人才創新創業;四是注重創新創業人才評價機制的構建,建立起創新創業人才評價體系,創設創新創業人才適應的精神激勵體系;五是結合陜西省“一帶一路”發展的契機,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立創新創業人才各類成果轉化的相關支持政策,形成更高效的創新成果轉化機制;六是秦創原要吸引省內外、國內外創新創業人才,不僅要在重點領域、重點項目、重點成果方面加大獎勵力度,還要做到環境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形成完善的創新創業人才留住機制。
秦創原要契合自身的發展定位,以更加開放、開闊的事業,加大戰略性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在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既要注重海內外創新創業人才的引進,也要注重本土化創新創業人才的培育[10]。一是秦創原要適應陜西省發展戰略,做好創新創業人才的發展規劃,確定創新創業人才發展的著力點、重點任務和具體手段,按照規劃將創新創業人才積聚起來,提速建設創新創業平臺;二是在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和選拔上要開闊視野,加強市場化配置,以多元化方式引入人才;三是秦創原要加強與高校合作,在重點產業、重點區域聯合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加強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制定具體的創新創業人才工程或行動,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高質量的專項服務,對于高層次的創新創業人才要給予獎勵和系統的培育計劃,形成人才引領產業、產業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環,全面加速建設秦創原創新創業人才高地,推動創新創業人才聚集于陜西省各個區域,與發展形成有機融合。
秦創原是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在陜西省的具體體現與實踐。陜西省要充分發揮秦創原平臺集聚創新創業人才的力量,形成真正適合創新的生態環境,持續創新和優化創新創業人才體制機制,既能吸引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留下來,也能讓創新創業人才在該省有用武之地,形成秦創原創新創業人才高地,激發陜西省創新創業活力,力爭實現陜西省創新驅動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