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潔
(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新疆 昌吉 831100)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深入做好意識形態領域工作,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的重要論述,作為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潤疆”是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化觀念在新疆的生動實踐,鄉村作為文化潤疆的重要陣地,依托文化加強文明鄉村建設,對確保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實踐效用具有特殊意義。
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為鄉村振興不斷注入新動力。中共十九大召開后,昌吉州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貫徹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精神,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著力提升村級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優化村莊宜居條件,改善農村居民生活條件,營造良好鄉風,培養農業相關人才,提高鄉村治理能力,增強了農民群眾的幸福感。昌吉州總人口162 萬人,居住有漢族、維吾爾族、回族等42 個民族,管轄5 縣2 市3 園區,70 個鄉鎮、9 個街道,440 個行政村、162 個社區,其中農村人口54 萬人,占全州總人口的33.3%。昌吉州已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0 個、實踐所79 個、實踐站602 個。縣級以上文明家庭124 戶,文明村鎮創建比例達85.6%。
為了解昌吉州文明鄉村建設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針對昌吉州4 縣2市的鄉鎮村民和基層干部進行了走訪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昌吉州各鄉鎮農村所設立的相關文化設施、組織的相關文化活動等,重點圍繞昌吉州各鄉鎮人民對文明鄉村建設是否滿意,非遺文化保護,同時對未來更好地建設文明鄉村來展開,以點帶面反映昌吉州文明鄉村建設情況。通過問卷調查的數據分析,發現昌吉州文明鄉村建設中存在以下問題。
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利用不到位。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有些地方專門開辟了健身活動場所,添置了體育運動器材,并加大鄉村議事專用場所和鄉村舞臺建設,農村書屋也得到了更新與改善。但這些設施建設較為完備的鄉村多為示范村,并且部分鄉村的文化公共設施利用率較低,甚至有一部分場所處于閑置狀態,未有效利用,沒有很好地發揮出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作用。如農村書屋應景性大于實用性,健身場所與文藝設施也缺乏統一的活動組織與設施維護,不僅與城市公共設施差距較大,而且難以有效滿足鄉村居民的文化需求[1]。
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的限制,在許多村鎮,農民的業余時間除了看電視、上網、玩棋牌外,很少有其他文化活動,疫情前有的村鎮即使在重大節慶時舉辦過活動,也大多是因參加上級舉辦的匯演或比賽。農民缺乏主動組織開展文化活動的意識,農村文化活動主要靠相關部門的文化下鄉,但由于各地文化部門的人員、精力、資金有限,文化下鄉還沒有形成規模。同時面向鄉村的文藝作品內容不接地氣、質量良莠不齊,不僅沒有系統設計文化傳承相關的內容,而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難以有效地轉換成農民日常生活的故事、視覺藝術作品,文化傳播手段創新不足。
一是部分村民對鄉規民約的內容不了解,也不熟悉,從鄉規民約的制定、出臺到實施的各個階段,村民參與廣泛性不足。二是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執行機制。村級組織沒人監督實施,對違反村規民約的村民也缺乏有效制約手段。三是在文化潤疆工程的指引下,鄉規民約的內容未能有效倡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培養良好的鄰里關系和平等自愿互惠的社會風尚,內容沒有及時跟進,沒有做到不斷地修改和完善。
首先是農村缺少傳統文化的宏觀管理與監管,沒有系統性與長期性的制度保護,同時缺乏強大的資金支持和對傳統文化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致使一些頗具特色的農村文化面臨遺失;其次,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社會形態發生較大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大量外遷,逐漸抽離農村文化體系,對農村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越來越低,致使一些非遺項目后繼無人。
推進文化潤疆工作的核心因素是人力資源,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是中國鄉村文化建設較為薄弱的環節。調查發現,文明鄉村建設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人才欠缺。從事鄉村文化工作的專業人才較少,現有的文化隊伍缺少專業系統培訓,整體素質不高,難以有效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作用發揮不明顯。二是挖掘不夠。文化的形成離不開宣傳教育和良好民風民俗的傳承。但在鄉村文化建設中,對這部分文化傳承人的挖掘不夠。三是能力不足。一些從事文化工作的基層干部還存在不知如何發揮文化“潤”的功能,工作方法簡單,不會用群眾語言、群眾身邊的事宣講教育群眾,接受效果不盡如人意。
一是抓好政治理論教育,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鄉村學習教育普遍化。依托鄉(鎮)黨委、村黨支部,定期組織“干部大講堂”“農民講習所”等教學活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事例增強學習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整合基層黨校、行政學院等教學資源,廣泛開展送教下鄉、農民入校、黨課進村等活動,把習近平新時代思想學習教育向鄉村拓展,引導鄉村干部群眾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二是持續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萬家”活動,持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利用周一升國旗宣講,圍繞“永遠跟黨走”常態化開展宣傳教育。不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深入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等活動;培養選樹民族團結先進典型,創成縣級以上民族團結先進典型示范村;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選出先進、樹立典型,激發群眾的責任感和榮譽感。
三是堅持以“榜樣”“燈塔”引領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扎實做好各類先進典型的培育選樹宣傳工作,在昌吉州的村鎮范圍深入開展學習宣傳道德模范活動,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引導各族群眾見賢思齊,崇德向善,使講道德、做好人成為普遍的價值追求。要常態化開展“文明鄉風進萬家鄉村振興我奮斗”等富有感染力的宣講宣傳活動,圍繞勤勞致富、崇德向善、尊老愛幼等內容開展“星級戶”“好婆媳”等評選活動,在群眾中選出先進、樹立典型,激發群眾的責任感和榮譽感,進一步引導更多的群眾向好、向善發展。
四是引導基層黨員干部充分發揮帶頭作用,大力倡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科學飲食、衛生習慣、保健知識、文明禮儀等健康生活理念,引領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傳承尊老孝老敬老的傳統美德,樹立厚養薄葬新觀念。宣傳移風易俗、文明節儉辦婚喪事、文明低碳祭掃。引導各族群眾不聚眾吃請,收受禮金。遏制鋪張浪費、盲目攀比等陋習,倡導勤勞致富、鄰里和睦等文明風尚。
一是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基礎性作用,加強農村文明建設。基層黨組織實踐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抓手,注重問題定位、目標導向、結果側重,注重精神文明建設,做好不良意識形態的糾正工作、抓好先進文化的宣傳工作。認真履行服務、領導群眾的重要職責,為鄉村文明建設打牢政治基礎。
二是加強黨對鄉村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充分利用現代化新興媒體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充分發揮各級宣講團及“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等作用,組織高校、社科院所專家學者赴基層開展多種形式的專題講座,持續開展面對面宣講。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自治區各類文藝團體、藝術類院校要充分發揮專業特長,編排一批反映黨的惠民富民政策、各族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深入基層舉辦展演活動;充分借鑒中國共產黨過去的經驗,在農村舉辦講習所、讀書會、學習小組等,培育“民族團結教育”“文化大院”“學憲法”等示范點,培育接地氣的“草根宣講員”,引導各族群眾堅定“四個自信”,緊跟新時代步伐[2,3]。
三是建好用好鄉村思想文化宣傳教育基礎設施,用好鄉村大喇叭,開辟農民自己的欄目,用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語言及時、準確地把黨的聲音傳遍千家萬戶;積極發揮藝術類院校、職業教育院校、書法藝術傳承教育基地、新疆土陶教育傳承基地、京劇教育傳承基地等文化藝術機構力量;管好建好村鎮宣傳欄、鄉村書屋、農民夜校、鄉村大世界等文化陣地,推進“平安村莊”“和諧村莊”建設。
一是發揮農業職業院校辦學資源和人才優勢,組建人文、美育、旅游文化開發、體育教師研發團隊,依托文化研究中心、美育系列工作室、體育項目開發基地、農業文化研學基地等開展鄉村特色文化、民族文化、農耕文化、體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傳承創新工作;振興傳統手工業,結合昌吉州鄉村本土文化,創新文創產品,利用節慶文化,設計農耕農趣農味的體育賽事活動,把鄉村旅游目的地設計成為展示本土藝術、農事節慶、特色民俗、科普教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等項目的實踐基地,激發鄉村內在潛能。
二是通過開展師生“三下鄉”志愿服務,引導他們深入鄉村、深入農民,開展文化培訓和文化下鄉活動,協助當地修訂村規民約、廉潔家庭訓詞,形成明確的家訓家風。如加強農民文化建設,豐富文化生活,建設文化家園;參與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通過實地調研走訪搜集傳統文化遺產,利用現代媒介手段和新技術分類整理農村傳統文化。同時選送村民進行農業職業院校培訓、非遺項目的技藝培訓班等,為鄉村培養本土文化傳承人,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融合發展。
三是提升農民的職業水平,依托農業職業教育資源對新型職業農民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充實產業人才儲備。第一,掌握動態的人才需求庫。及時掌握鄉村產業、文化振興的動態情況,了解最新的職業農民需求結構。第二,科學設置培訓內容。依據當地現代農業發展情況和特點,因地制宜確定相應的培訓內容。第三,實施分類培訓。對鄉村中未就業者、失業者、復轉軍人等對現代農業感興趣者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從事農業產品的設計、開發、生產,培養從事休閑農業旅游活動規劃,懂得鄉村文化資源開發的高質量人才。
一是留住鄉愁、鄉風、鄉韻。修訂歷史,編纂、編訂地方志是堅定信心、保留記憶的重要載體。要高度重視修訂歷史,從文物中發現歷史和智慧。地方村史是一個地方的文化記憶,也是農村發展的動脈和靜脈的根源,應該高度重視村志、村史的編纂,深入挖掘地方志資源,這是保持當地鄉土文化歷史記憶、提高人們鄉土情結的重要鏈接。應梳理好當地的村史、村情、紅色文化、特色文化,幫助村莊“講好故事”。深入挖掘村落文化遺存和特色民俗傳統,重視祠堂、家譜、族譜、家風等宗譜文化,以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是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挖掘文化資源,要做到既把鄉土文化深挖出來,也把本土特色彰顯出來。昌吉回族自治州是中國新疆歷史悠久、民俗風情濃郁的地區,民間音樂舞蹈、戲曲、美術、手工技藝、習俗等都有深厚的底蘊和獨特的文化價值。要堅持物質與非物質并舉、傳承與利用并重的原則,深入推進文化遺產綜合性、整體性保護,把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村落和民居、技藝列入保護名錄,依據不同地域與鄉村特色,擬定“一村一策”發展策略;利用好節慶,組織開展各類非遺展示、民俗文化活動,努力讓文物和非遺項目“活”起來、“動”起來。積極整合挖掘昌吉州豐厚的文化遺產資源,努力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提升昌吉州鄉鎮的文化軟實力、激發群眾的歷史自豪感結合起來,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應。
三是搭建文化宣傳平臺,筑牢紅色文化記憶。積極建設以文化宣傳、黨建育人、科普育人、法治育人等效用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活動中心;鼓勵建設鄉村儒學講堂和歷史文化展室等場館,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對鄉村基層的全面、均等覆蓋,建設非遺傳習、展示場所,留住鄉愁。完善規章制度,規范研究、研討會、展覽和其他活動,保護和發展當地特色田園風格和優秀的傳統文化,保衛鄉土文化。
優秀文化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只有讓廣大農民認可文化的發展,才能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更好地把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為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奠定基礎。堅持文化消費引擎,引領鄉村文化產業化發展道路。
一是要在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文化旅游,打造休閑文化旅游精品,增添昌吉州鄉村農旅融合產業發展新亮點。結合不同村鎮的實際情況,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挖掘蘊含的特色景觀,豐富昌吉民族文化內涵,拓展休閑農業旅游功能,生產昌吉綠色、生態、健康的農副土特產品,創響一批“鄉字號”“土字號”特色品牌,開發一批“后備箱”“伴手禮”旅游產品,引導發掘村鎮歷史,建設功能多樣,主題、風格具有差異化特點的農村觀光體驗園、鄉村旅游示范景點和特色旅游消費項目,打造一批特色突出、主題鮮明的鄉村旅游示范村。
二是要強化規劃設計和創新創意,結合自身實際和特點,以昌吉農民豐收活動為契機,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虛擬現實等手段,提升農家樂、農事體驗等傳統業態,發展中高端民宿、康養基地、攝影網紅打卡基地等業態,探索村農業主題公園、研學教育農業園、創意農業、深度體驗、新型康養等新型業態。利用本地歷史文化積淀,切實利用數字技術,樹立鄉土自信,建設數字研學基地,用數字賦能鄉村振興。
創新機制,建設農村文化人才隊伍。一是在鄉村和城鎮人員配齊的基礎上,實施準入機制,設置進入門檻,在新進鄉鎮人員資格、年齡,尤其是在工作領域、特殊技能設置硬性規定,測試合格后持證上崗,提高工作熱情,同時提高文化工作者的收入待遇,建設一支專業的隊伍。二是要建立文化中心和各鄉鎮文化站,組織培訓文藝活躍人士,幫助他們更新知識,提高技能水平。三是要加強與高校、文化中心、藝術機構的溝通協作,鼓勵專業的大學生、文學和藝術工作者去農村實地考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為農村文化建設帶來新鮮想法,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在助力新疆鄉村社會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價值和優勢,可以為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生態良好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提供強大的思想引領和文化支持。應當在借鑒全國文明鄉村建設案例經驗做法基礎上,強化黨的領導,完善鄉村各類資源的整合和人才的培養,為文化產業的發展久久為功、聚焦發力,讓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不竭動力[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