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文麗,王 勝,錢 磊
(洛浦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新疆 洛浦 848200)
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 部門聯合印發的《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互貫通、相互協同、相互促進的戰略性舉措。
2022 年5 月1 日正式實施的新《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四十條明確規定,“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實施職業教育應當注重產教融合,實行校企合作”[1]。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辦學的基本模式,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內在要求,也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
職業教育“跨界”的根本屬性,決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發展的必由之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踐領域的探索成效并不顯著。存在以下問題。
職業教育集團是在20 世紀90 年代初發起,進入21 世紀后迅速崛起。如新疆2006 年先后成立了第一產業職教園區等4 個自治區級產業園區,各地州縣市也相繼成立了職業教育集團。2015 年,教育部頒發《關于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意見》,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機制改革,支持職業教育集團發展[2]。2017 年,國務院辦公廳頒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3]。集團化辦學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優質資源開放共享,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推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依然存在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校企合作關系不緊密、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健全、集團共育人才培養水平不高等問題[4]。
由于集團內部成員單位,尤其是校企之間并未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育人、技術創新、服務需求”的有效機制,雖然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技術攻關、實習實踐等方面簽訂了合作協議,但相關制度不完善,激勵保障機制不健全,加上職業技術學校師資力量有限、質量有待提高等因素制約,出現校企“兩張皮”現象。協同育人和共同發展格局尚未形成,校企合作育人依然停留在崗位實習層面,校企融合互動、協同發展的深層次合作并未形成。
校企合作較多集中在學生實習、企業用工、專業論證等層面,企業未能深度參與到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專業規劃、課程開發等方面。不少學校開展“訂單班”“現代學徒制”等試點,但依然是以校方為主實施,校企人才共育、人員互聘、實訓基地共建等開展不夠深入,“引企入教”不到位。造成校方培養與企業、產業需求脫節,合作育人效果不明顯。
集團化辦學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激發職業教育辦學活力,促進優質資源開放共享的重大舉措。組建政、校、行、企、科研院所和其他社會組織廣泛參與的職業教育集團,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機制為重點,以完善集團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為保障,探索多種形式的集團化辦學模式,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必然要求。
命運共同體是指不同個體在共同條件下結成的有序群體。新時代下,校企命運共同體是學校和企業基于共同的價值取向,以互利共贏、互融共生為紐帶進行結合,形成的可持續發展的有機整體[5]。以新疆第一產業職教園區為平臺,聯合第一產業范疇的行校企所等,結合縣域經濟發展實際,秉承“跨界合作、多元共治、創新發展”的理念,與縣域中小型企業聯手,聚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解決企業技術難題、提升服務縣域經濟發展能力,從企業視角創新合作模式與機制,打造校企利益共同體、情感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深入開展“引企入教”改革,圍繞教書育人和企業技術需求,建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大師工作室以及與之配套的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和優化內部運行機制,為企業主動參與人才培養各環節創造更多回報,激發企業人才共育的內生動力[6]。
縣域中等職業學校是縣域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身邊的學校,具有生源本地化、就業本地化、專業緊貼本地生產所需等特點,在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方面有明顯優勢。洛浦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創建于1984 年7 月,是洛浦縣域內惟一一所職業學校。洛浦縣有著優越的農業生產條件,學校立足洛浦縣域發展,咬定“三農”不放松,服務“三農”謀發展。學校聚焦鄉村振興,以新疆第一產業職教園區為平臺,依托學校牽頭成立洛浦縣職業教育集團與和田地區農業職業教育集團,構建校企深度融合的“153”新模式,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取得良好成效。
學校以新疆第一產業職教園區為平臺(“1 平臺”),組建了和田地區農業產業職業教育集團和洛浦縣職業教育集團,從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5 個方面精準發力,創新校企合作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滿足企業利益訴求、增強社會服務3 項能力,構建了校企深度融合的“153”新模式,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促進校企雙贏發展。
以中國特色學徒制試點為載體,按照合作共贏、職責共擔原則,共同就聯合招生、聯合培養、協同育人、利益分配等問題達成共識,形成相關制度。同時,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校企共同制定了人才培養方案,各專業根據企業生產規律及專業特點,進一步打破傳統人才培養與課程設置模式,以綜合職業能力與職業精神培養為核心,遵循企業生產經營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重構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建立現代學徒制崗位標準、學徒標準、師傅標準和在線開放學習資源,實施精細化管理。建成學校現代學徒制試點班3 個,新建實訓室4 個、改擴建實訓室8 個,有效滿足教學實訓和承接對外服務項目。
3.2.1 聚焦“三農”新業態,校企共建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通過完善專業建設委員會制度,常態化推進校企專業共商、共建、共育工作,形成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校企對接洛浦縣“十四五”發展規劃,瞄準洛浦縣農業發展新方向和新業態,按照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思路,重點打造了園林技術、畜牧獸醫、農產品加工三大服務現代農業的專業群。新增“休閑農業生產與經營”等新業態專業9 個。專業覆蓋面拓展至餐飲服務、美發與形象設計、農村電子商務等產業,有力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有機融合。升級改造農產品加工與檢測等專業4 個。停招物業管理等專業7 個。
完善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機制,創新教學和考核評價方式,構建招生(招工)、培養、就業一體化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7],深層次推動產教有機融合。學校在校生3 187 人,下設6 個系部,開設專業26 個,其中涉農專業學生占比55%以上。建成自治區級重點專業2 個、地區級重點專業4 個,教育部“1+X”等級證書試點9 個。每年畢業生返鄉就業率高達90%,為鄉村振興培養了一大批留得住的知農、愛農、興農人才。
3.2.2 聚焦中小企業技術難題,校企共建大師工作室 聚焦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問題,以校企大師工作室為載體,完善大師工作室運行管理機制,加大資金支持力度,評選成立“潤畜”大師工室等19個。依托工作室開展教育教學、技術攻關和社會服務。聚焦校企合作難題,依托和田農業職業教育集團,設立研究課題15 項,支持資金4 萬余元,支持校企骨干成員組建技術攻關小組,合作攻堅克難。如學校與新疆新絲路洛藍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簽訂“洛藍商城小程序產品技術研究與服務”協議,以校方為主,集聚校內外專家學者,共同開發洛藍商城小程序,以提高“洛藍”農產品電商效益與傳播力。
3.2.3 聚焦學生就業創業,校企共建就業創業孵化基地 學校健全“校長書記抓就業、校企合作辦公室負責、各系落實、全員參與”的四級就業服務機制,把就業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貫穿學生學習生活全過程。成立創新創業專業社團,建立創業孵化基地。聘請企業骨干為創業導師,指導學生開展創業項目轉化,已孵化百余名學生創業。開設“互聯網+就業”智慧平臺,推出線上招聘會,加大線下專場招聘會,畢業生去向落實率穩定在95%以上。
3.2.4 聚焦服務“三農”,校企構建“立體化”培訓體系 學校成立“鄉村振興培訓中心”,發揮2 個職教集團成員單位技術優勢,構建了“縣、鄉、村”三級、“初、中、高”三層立體化培訓體系,利用農閑開展農牧民集中培訓。每年培訓農牧民、種養大戶等1.3 萬余人次。創新“送教下鄉、智力進村、技能到戶”培訓模式。常年選派骨干教師進村辦班,“一對一”指導到園、服務到圈舍,年均服務1 000 余戶。開通線上服務熱線,開放校企共建的43 個在線精品資源,隨時隨地接受農牧民咨詢、解決技術難題。平均每年為種養大戶、農牧民等提供個性化服務300 余次。
3.2.5 聚焦鄉村文化振興,校企共建文化育人體系 學校加大文化藝術類課程開設力度,開出影視欣賞、剪紙藝術等40 余門人文課程菜單,以備學生選學。以學生社團為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促使學生在活動中把人文知識外化為行為習慣和為人處事原則,不斷提升人文素質。學校通過“共建非遺大師工作室”方式,與民間藝術家、鄉村非遺傳承人合作,共同開發“菜單式”文化服務清單,滿足廣大農牧民的精神需求。聯合打造了“大漠胡楊文藝社”等文化活動品牌。學校常態化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走親訪友”活動。干部教師每月深入村中,與自己的“結對親戚”共同勞動,了解其困難訴求。教師們發揮專業特長,宣講惠民政策、引領現代文明風尚等。如信息專業教師為親戚開辟網絡營銷渠道;經管專業教師為村民農副產品代言;機電專業的老師手把手示范農機維修、摩托車維修等技術。文化課教師則以農牧民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國家通用語言培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等,豐富農牧民文化生活。年均開展服務2 000 余人次,以實際行動推進鄉村文化振興。
3.3.1 堅持黨建引領發展,提升“三農”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黨總支總攬全局,精心謀劃“十四五”發展,提出“建設南疆一流、全疆知名”奮斗目標,統籌“優質校”和安全穩定兩大任務,明確“三年建成優質校,五年建成雙優校,十年實現新跨躍”三步走發展思路,實施十大工程,勾勒出由點到面、縱深推進的發展路線,全面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學校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德技雙修”“就業與升學并重”,創新少數民族中職學生“六個好”的培養目標(思想政治好、遵紀守法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好、身心健康好、職業技能好、就業創業好),探索實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通語、實踐技能、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四個不斷線”的人才培養模式。學院創新“三進兩聯一交友”活動機制,即每位教職員工聯系1 個班級、8 名學生,開展每月進班級1 次、進宿舍4 次、進食堂4 次,每周聯系學生1 次、每月聯系家長1 次,與學生交朋友系列活動。學校176 名老師與近2 000名學生“結對子”,平均每月為學生解決就醫、學習用具、生活用品等困難訴求120 余次。針對學生問題,及時與家長溝通,共同做好學生教育工作。師生在各級技能大賽中獲得獎項287 項,其中2021 年在全國鄉村振興技能大賽中,學生摘得首金。畢業生就業率、“職教高考”升學率位居和田地區前茅,有效提升縣域勞動力素質和就業競爭力,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和技術支撐。
3.3.2 及時回應企業需求,提升服務企業水平 學校與集團內部近200 家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與19 家企業共同建設大師工作室,建立合作互動、協同創新和實踐育人的新機制和新平臺,針對企業需求,聯合攻關,共解難題;學校秉承“專業跟著產業走、課程跟著生產走”的辦學理念,針對企業生產經營需求,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和實習安排,以滿足企業生產所需和學生實踐所需。校企成立發制品產業學院、移動信息產業學院,與洛浦縣西域春良種牛奶繁育有限公司等農業龍頭企業開展學徒制培養、訂單班等,實現資源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建自治區級產教融合實訓基地2 個,學校教師也成為企業的技術顧問和首席專家。
3.3.3 校企集中優勢資源,提升服務鄉村振興能力 學校構建了以職教集團為載體,大師工作室、生產性實訓基地、合作技術攻關等為元素的產教融合大平臺,推動涉農專業和產業聯動,實現跨界融合與協同創新。校企建成了服裝設計與制作等生產性實訓場22 個,創建了設施農業等產教融合專業實訓基地5 個,每年開展各類實用技術培訓1 萬余人次。學校充分發揮校企合作人才和資源優勢,與縣域兩個村簽訂共建協議,累計派出18 名干部和數百名學生,以紅棗為核心,貫通優質紅棗種植、加工、休閑觀光農業三大產業。村里的紅棗園、加工廠成為學生的實訓基地,實現人才培養、新業態發展、村民增收“多贏”。學校榮獲自治區首批“優質中等職業學校”、自治區黨建工作示范校,榮獲和田地區教育工作先進集體、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等榮譽。
學校探索實踐的產教融合“153”新模式,有效提升了辦學治校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三農”能力。學校榮獲自治區首批優質中等職業學校、自治區黨建工作示范學校,榮獲和田地區教育工作先進集體、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職業培訓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引領著和田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洛浦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將繼續全面加強黨的領導,進一步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就業與升學”并重,發揮“農”類專業優勢,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用好新疆第一產業園區平臺,進一步完善產教融合“153”模式,打造校企合作命運共同體,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為縣域經濟轉型升級、推動鄉村振興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