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朝暉 _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愛迪生、馬斯克等人在小學階段都曾對自己所上的學校不滿,學校也認為他們不是好學生,但后來的事實證明他們是杰出的。現在,馬斯克還專門創辦了一所符合自己理念的小型學校,受到不少家長追逐。
上述案例顯示,特定時段、特定學校空間里的質量信度是有限甚至虛假的,給思考什么是小學教育質量問題提供了啟示。大家常認為的小學教育質量就是一所學校學生的學業成績,這樣的質量內涵與質量觀是有時空局限的,在時間上它僅選取一個截面,在空間上未能包含多樣性的人的成長發展的全部內涵。正如一些教師若干年后幡然悔悟,自己對當時教過幾年的學生看走眼了。探其實質,在過于狹小的時空里難以對教育教學質量作出準確、真實的判定。以有局限的質量內涵和質量觀辦學不只是辦不出真正高質量的教育,還會傷害未成年學生的天性成長。
因此,認識教育是個巨復雜系統連續體,拓展小學教育質量判定的時空視野,成為轉變質量觀、豐富質量內涵,進而真正辦出高質量教育的關鍵起點。
拓展小學教育質量的時空視野必須明了,教育質量附著于個性多樣的個體成長與發展上,并非教師按某個標準的言行動作完成了某一程序就有了教育質量,離開了具體個體的成長和師生互動就無教育質量可言。
對于成長個體而言,小學階段,相對于百年人生而言,是個發育、成長的初始階段,小學教育重在奠定人生基礎。小學教育質量優劣就需看這個基礎奠定的優劣,是否長久、耐用,能否促進此后的高效能成長,是否生成持續的人生動力,它比此后各學段的質量判定具有更多的隱性和不確定性,這也是小學教育質量判定的難點所在。古人說:“人生百年,立于幼學。”依據整體教育觀,小學教育的質量不應只是看當下的學業成績,而應看整體的趨勢、未來生成的可能性以及奠基狀況如何,更應該看他的能力、志趣、品德能否在未來的人生中立得住、有彈性。
對于成長個體所處的時代而言,教育質量是相對概念。尤其是進入信息化時代,教育質量的內涵與觀念更新越來越快,在十年甚至三五年內教育質量的內涵與觀念就會發生變化。部分直接從事教育教學的教師、校長往往對此沒有足夠敏銳的感知,未能及時更新,錯將今夕當往年,存在對教育質量的滯后認識和行動,客觀上阻礙了教育質量與時俱進地提升。
在空間上,人們能感受到北京小學教育質量與上海小學教育質量的不同,或者西城區小學教育質量與豐臺區小學教育質量的不同,這種空間上的質量差別或差距自然屬于小學教育質量空間視野不可忽視的范圍,并需要明確意識到北京作為首都的小學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學校實踐內涵與準則。
然而,小學教育質量的空間視野內涵更為廣博的意義在于,對教育質量理解有多高程度的超越性,它決定著所培養學生生活力的普適性。陶行知在辦育才學校時提出培養學生23項常能,就屬于提升學生普適性生活力的超越性要求。如果在小學質量要求中缺少超越性,使用過多的具體細致的要求,那么就會限制學生自主性和自主能力成長,限制甚至幾乎完全摧毀學生的超越性,使學生天生的悟性不斷銷蝕,一些學生在小學、初中或高中畢業時,悟性就被銷蝕殆盡。雖然考試成績還不錯,從空間維度考察質量卻不能說良好,甚至很低。
當人們在追問為何長期沒有培養出杰出人才的時候,不少人習慣將眼光投向大學,其實將責任完全歸于大學是膚淺了。由于長期缺少教育質量的時空視野,只能看到眼下與局部,看不到長遠的未來與廣博的生活場域,不少小學以追求所謂的狹隘的高質量名義,不斷摧毀著孩子的天性,造成大量“童子傷”。這不只剝奪了孩子多彩完整的童年,也讓他們在少年、青年、成年階段無法再喚醒自己的天性、好奇、勇氣與夢想,即便學歷、學位很高,但依然歸于平庸。
其實,古人對教育質量就有樸素的時空視野,它所蘊含的質量觀中也有樸素的內容:身體發育正常、健康;熱愛閱讀、學習,而不僅僅是考分高;自主性與自主能力不斷提升;好奇心長存,不斷求新。
依據當下教育實踐狀況和存在的問題,能發揮矯正效果的教育質量時空視野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需要引導學生關注人類文明進步,明了人類文明前進方向,并對人類文明進步和發展感興趣,試圖找到自己的優勢潛能與人類文明進步的契合點,然后在此基礎上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方向、策略;避免有意無意陷學生于“井底”,讓學生的思想、觀念、意識封閉。
其次,積累充足的親知,它在人的成長中是聞知和說知所不可替代的,并決定著個體此后對間接知識的承載量,以及是否具有通過親身體驗獲得新知的能力。3至12歲是親知獲得的關鍵期、敏感期、最佳期,在這一階段要多親近自然、感知社會。如果老把孩子關在校園里,就會使孩子對自然與社會丟失好奇,無感,甚至恐懼,成為“宅男宅女”。
再者,要創造條件讓小學生交朋結友,形成平等待人的觀念,積累交往技巧,通過協商建立規則,遵守規則,達成共識。
看到更加寬廣可持續的質量,才能建立經得起時間和社會發展檢驗的高質量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