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振生 _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物理新課標”)指出,物理課程注重落實課程育人價值,培養學生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但在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學中,大多教師采用單一的傳統授課模式,該模式雖然在短時間內能起到提升學生學習成績的積極作用,但在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方面是很被動的,也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與發展。接下來,以“電阻的測量”這一物理實驗的實施過程與方法為例,具體說明初中物理教學中育人的策略與方法。
在物理教學中,找一個真實的問題并不容易,創設一個好的情境也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這是每一位物理教師要努力的方向。
在“電阻的測量”教學中,通過讓學生體會課堂建構的必要性,來引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這個真實的情境就是生活中學生們常見的“數字時鐘”,一個顯示正常的“數字時鐘”和一個顯示故障的“數字時鐘”,引發學生思考出現故障的原因以及解決故障的辦法。教師讓學生自己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并通過實驗進行檢驗,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激發,此時,學生從被動學習者轉變為了主動學習者。
物理課程注重“做中學”“用中學”。教師要努力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學習和運用知識,提升學生的操作技能與探究能力。
本節課,教師通過五個活動幫助學生學習測量電阻的方法,并了解電阻在生活中的應用,提升學生測量電阻的操作技能與探究解決生活中與電阻相關問題的能力。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測一次電阻就結束了,但是只測一次電阻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并不能真正掌握測量電阻的方法。因此,本節課學生先后經歷了五次測量電阻的過程。第一次,測量定值電阻的阻值;第二次,測量小燈泡燈絲的阻值;第三次,用歐姆表測量定值電阻(約10kΩ)的阻值;第四次,測量熱敏電阻的阻值(幾千歐至幾十千歐);第五次,測量光敏電阻的阻值(幾千歐至幾十千歐)。每次測量都是不同的電阻,學生不僅經歷了測量的全過程,還體驗了用歐姆表來測量電阻。教師從多側面、多角度讓學生多次反復體驗,才能讓學生真正的“會”測量電阻。
物理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將信息技術有效融入物理教學,創新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率。
在現實物理教學中,課堂反饋效率一直比較低,反饋是教學有效性最重要的保障之一,但面臨的困難就是反饋的效率低下。因此,信息技術的運用為提高課堂反饋效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途徑。在本節課教學中,教師利用了手機拍照、投屏技術,既讓更多的學生看到實驗的結論,同時也很好地節約了課堂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
在“電阻的測量”這節課中,整個教學活動以“問題”為線索。在課上,教師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開展探究,讓學生提出學習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例如,學生在第一次用伏安法測量定值電阻阻值之后,教師讓學生思考,如何測量阻值約10kΩ的電阻,用現有的器材通過伏安法能不能測出這個電阻來,由此引發更多的思考。用伏安法測電阻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必須要通電才能測,但是一加電壓一通電流就會對被測對象產生影響,因此,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到,即用伏安法測電阻并不簡單,隨即引出加多大電壓合適,為后邊的問題進行鋪墊。教師繼續提問:“第一次測電阻阻值不變,那么是永遠不變嗎?”接下來,教師組織學生繼續測燈絲電阻,學生通過測量發現電阻的阻值變了。這種教學方式就叫做變式教學,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式,定式有好處也有壞處,定式會影響學生的概念進階,如果沒有測燈絲電阻的后續任務,學生就會認為電阻不變,都是定值電阻,這樣就會對后續學習產生不利影響。
本節課,教師及時安排了變式教學,打破了這種定式,通過一個個問題引導學生不斷探究,一方面,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不斷增強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幫助學生養成良好思維習慣,做到概念清楚、研究對象明確、思維有邏輯、結論有依據。“問題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探索、發展的平臺,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感受知識。
在“電阻的測量”這節課中,教師還設計了兩個通過測量電阻實驗讓學生認識光敏電阻、熱敏電阻及其應用的活動。這兩個實驗活動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是為了達到教學目的而設計的,很好地將新課標里的跨學科實踐滲透進來,充分體現了物理與技術的聯系,讓學生體會到物理有用,同時也體現出物理應用的廣泛性。
本節課,教師聯系現實生活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真實的情境,即生活中的數字時鐘屏幕顯示不正常的現象。學生在思考解決故障的同時,從生活走向了物理,接著,又通過生活中溫度報警器和高度報警器的應用,從物理走向了生活、走向了社會。整節課從頭到尾都貫穿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物理新課標”理念,遵循初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貼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習生長點,以具體事實、鮮活案例、生活經驗和基本概念等,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進一步強化了育人導向,物理教師要順應時代潮流、轉變教育觀念,充分挖掘出物理學科的育人價值,這是當今時代賦予每一位物理教師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