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穩 _ 北京市八一學校
開學伊始,校園記者站推出系列報道——請往屆畢業生為高一新生介紹學習經驗。很多畢業生談自己的高中語文學習感受,寫得真切用心,讓人感動。2014屆薛芳菲來信中的四個小標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讀書,讀書,讀書;寫作,寫作,寫作;活動,活動,活動;語文,語文,語文。我欣慰于這組關鍵詞的提煉,尤其是她能把“活動”也列入語文學習要素之一,說明她悟出了語文學習規律,在一定程度上也理解了我的教學用心和主張。
“開放語文課堂,讓語文學習隨時隨地發生”是我一直秉持并踐行的教育理念。王云峰教授有句名言:語文學習就是要給學生“找事做”。教師為學生“找”的事,就是隨時隨地遇到的語文學習的任務情境,可以是課內研討也可以是課外活動,可以是讀書感悟也可以是語言運用,而“做”的過程就是學生進行真實的言語實踐活動的學習過程。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除課堂學習外,平時的讀書看報、電話短信、班會演講、海報設計等都是真實的語文學習,直接關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這里,我重點談談當語文課堂與經典閱讀、與社會生活、與自然生命對接時,語文學習真實發生的情形。
讀書是語文學習的第一要務。語文教科書只是語文的有形載體,課內名家名篇也僅是經典名著的滄海一粟。教師能夠在課堂上引領學生品味蘭亭的清幽、滕王閣的佳景,在《春江花月夜》的品讀中體味相思成歌的幽情,在《赤壁賦》的吟誦中感悟蘇子寄情山水的哲思,這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但僅僅如此還不夠,教師還要讓學生把課內激活的閱讀興趣、掌握的閱讀方法延伸到課外,自覺主動地閱讀更多的經典作品,辨思《論語》的哲理,探討《紅樓夢》的厚重,感受《平凡的世界》中奮斗者的生命……不斷提高其審美鑒賞力和文化理解力。經典閱讀讓語文教學帶上一層文化的色彩和詩性的光輝,讓學生感受到語文所獨有的情感溫度和生命意蘊。
我會以靈活多樣的方式引領學生在經典閱讀中汲取養分。在《蘇幕遮》古風歌曲的點評中,注入親情鄉情的“酵母”;在《正氣歌》的朗誦比賽中,加入涵養浩然正氣的精神“鈣片”;在“我喜歡的中華文化名人”課前演講中,讓學生獲取對中華文化獨有的情感敬重和審美養分,具有民族情感、懂得民族獨有的表達方式。
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把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作為教學資源,課堂就充滿生活和生命的氣息。講授“新詩”專題時,恰逢土星探測儀“卡西尼”隕落在太陽系的新聞事件,于是讓學生用學到的新詩知識及鑒賞方法,以“卡西尼”為話題進行詩歌創作。講授“家鄉文化生活”專題時,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讓學生尋找海淀區紅色文化打卡地,并設計“紅色文化一日游”的導游詞和旅游路線。將新聞或生活熱點引入語文課堂,這既是對學生積極參與并關注當代文化生活的引領,也是對學生人生理想和社會責任的喚醒。
班級微信群經常有關聯社會生活的寫作“加餐”: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通過班級公眾號推出“戴口罩的日子里——熱點在筆尖”系列時評,引導學生明辨是非,自覺形成理性思考和公民意識,培養其關注社會的責任擔當意識和家國情懷,在寫作中提升審美和思辨能力。
語文活動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游學是學生集體感受自然、放飛心情的活動課程,也是語文學習的絕佳時機。每次游學都要求班級公眾號有當日的游學感受推送,每人每天都有200字的游學小記。班級公眾號中有從鼓浪嶼的濤聲中采回的一串串“音符”,有從南京、從秦嶺、從蘇州各地采集的城市印象和文化風景,有從長白山天池、徽州白墻黑瓦上拓印下的一行行帶有青苔的詩句。
再如,賞節氣之韻,赴自然之約——二十四節氣作文接力活動。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從驚蟄、谷雨,到白露、霜降,每一個富有詩意和文化內涵的節氣名字,都體現著古人對自然萬物的理解。“跟著農歷走一圈”的作文接力活動已經堅持了三年,從最初的班級接力推及到年級、再推向全校。學生以自己獨特的經歷與感悟,給一個個節氣增加新的情感溫度,賦予傳統的節氣以更豐富的時代意義,更鮮活豐盈的生命。學生的審美感悟力、創造力在寫作活動中得以不斷提升。
語文即生活,開放的語文課堂才會有詩意、有溫度、有生活和生命氣息。當語文學習能夠隨時隨地發生時,學生才會從語文學習中獲得更多的審美體驗、更多的生活感悟,獲得更多的真純、美善的生命養分,從而成為有辨識、會思考、內心溫暖、精神明亮、熱愛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