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宇晨 _ 北京市順義區石園小學
能結合語境,從楊氏子應聲而答的言語中體會語言的風趣、幽默與智慧,感受楊氏子的有禮有節和“甚聰惠”;在對話與關聯閱讀中,感受在特殊語境下,借助同音字將無關語意相關聯進行“諧音表達”的精妙,并嘗試遷移運用,體會語言的魅力。
環節一:聚焦對話,感受語言魅力
上節課,初讀了課文,發現了文言文因“獨字成詞、語言省略”而“簡潔精練”,但其稱呼語又豐富多姿。其實,這篇文言文的語言還有一個重要特點,這節課帶領學生一起去發現。
任務一:審讀評語,初建人物形象。
作者說楊氏子“甚聰惠”,學生討論是否認可這樣的評價,并說明理由。
理由1:速度之快——應聲(秒答)。師飾孔君平,生飾楊氏子,體現“應聲”之迅速,體會楊氏子的才思敏捷。
理由2:回答之巧——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妙答)。孔君平說“此是君家果”,這話說得有道理嗎?“楊”是家族的“姓”,代表有血統親緣關系的“楊氏一族”,怎么能隨隨便便讓楊梅這種水果成為家族中的一員呢?這真是毫無道理。但孔君平為何偏要這么說呢?
小結:這種語言現象叫做“諧音”——雖然表面是一樣的漢字,但內含的意思卻暗自轉移了。
孔君平是在巧借諧音跟楊氏子開玩笑。那么,楊氏子聽出這其中的“玄機”了嗎?
小結:一個問得巧,一個答得妙!這真是“妙答”!
理由3:語氣之柔——未聞、夫子(禮答)。“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能不能改為“孔雀是你家的鳥”?
小結:“夫子”一詞的背后,盡顯楊氏子的知書達理和良好修養。“未聞”的意思是“沒聽說過”,這樣說顯得更婉轉,語氣更溫和,雖然“針”鋒相對,但能“綿”里藏針,而不是直接、生硬、粗魯地回應。這是楊氏子的“禮答”。
任務二:辨析用詞,深化人物認知。
關于“聰惠”這個詞,詞典中這樣解釋:“聰慧:聰明而有智慧。智慧:能迅速地正確認識、判斷和發明、創造事物的能力。”楊氏子“發明、創造”的究竟是什么呢?
小結:發明創造的不僅僅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還可能是巧妙又風趣的語言。
注釋里寫“惠”同“慧”,但為什么作者沒有用“慧”字呢?提問學生有什么見解。
小結:專心傾聽、巧妙應答、有禮有節,這便是有修養、有品格的楊氏之子!
環節二:反思提煉,明確語用規律
再看看這一組對話,一個開玩笑,一個巧回應,有什么共同點嗎?
“此是君家果。”(楊梅是楊家果)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孔雀是孔家禽)
小結:二人都借助諧音,開了一個有關姓氏的玩笑。諧音源于孔君平與楊氏子的智慧,也生發出了風趣幽默的語言。這便是這篇文言文人物語言的特點——巧借諧音。
環節三:縱橫拓展,深化規律認知
一是拓展閱讀“孔融求訪”。在《世說新語》中,不僅楊氏子以諧音回應,孔融也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古時候,有個叫李元禮的人很有名望,只有才子、親屬才能前來拜訪。孔融到李家門前,說自己是李大人的親戚,就被允許進入府中。李元禮見后問道:“你和我有什么親戚關系呢?”孔融回答:_____。李元禮和賓客們無不贊賞孔融的聰明過人。提問學生: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樣回答?
讓我們來看看孔融的應答——孔融回答:“我的祖先是孔子,您的祖先是老子(李耳),他們有師生之交,因此我和您也是親戚啊!”
思考:孔融聰明在哪兒?
小結:孔融借助諧音讓老子與孔子的師生關系變成了李元禮和自己的親戚關系。孔融的機智也源于巧借漢字諧音,其間足見其博學多才。
二是拓展“馬路”應答的故事。諧音不僅在兒童生活中,還在國家外交中。請學生讀一讀下面的文字,猜猜周總理是怎樣答復的。
有外國記者不懷好意,問周恩來總理:“在中國,明明是人走的路,為什么要叫‘馬路’呢?”周總理應聲答道:“_______________。”在場眾人無不驚嘆總理的巧妙應答。
指名回答后出示周總理的回答——“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簡稱‘馬路’。”
思考:周總理的回答“妙”在哪兒呢?
小結:周總理借用諧音,將馬克思主義和馬路聯系在了一起,巧妙回應記者,既維護了國家尊嚴,又不失風度。
三是拓展賞讀年畫。利用漢字的諧音來表情達意,這是一種智慧,這種智慧廣泛存在于各個領域。比如,出示年畫“連年有余”,讓學生猜這幅年畫的名稱。
小結:圖中有蓮花和鯉魚,所以叫“連年有余”。其中的“魚”(余)寓意著生活富足。綜上,諧音可以是同音同字,也可以是同音不同字。
環節四:自主遷移,辨識廣泛運用
讓學生思考在閱讀與生活中是否也有巧借諧音的現象。
預設1:諧音在生活中廣泛運用,如歇后語、廣告語等。預設2:諧音在文學作品中廣泛運用,如《紅樓夢》中大量運用諧音來暗示情節發展或人物命運。
環節五:余音繞梁,升華諧音文化
在這節課上,學生從語言的諧音中感受到了“妙趣橫生”。諧音是一種婉轉的表達,它化直白而為含蓄,避粗俗而成典雅。同時,它更是一種智慧的表達,折射出中國人的機智與幽默、含蓄與內斂的民族性格。
楊雪蓮老師點評
“圖式建構型”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備課時能敏銳地捕捉到語用圖式。這篇小古文中的楊氏子能巧妙應答,全在瞬間破解了孔君平的言語圖式——巧借諧音!孔君平將同音字的楊梅之“楊”混入楊氏家族,不露聲色地借“諧音”開了個玩笑。如果教學止步于此,沒有將發現的語用規律進行跨情境、跨領域地印證、泛化、遷移,直至靈活運用,那么,這樣的教學對于提高學生語言素養無疑是有限的;而距學生對民族語言產生熱愛之情、燃起文化自信更是路之迢迢。陸老師的課堂,依托“圖式建構型”教學模式,體現出由“故事”到“語言”,由“語言”到“人”,由“人”到“民族”的螺旋上升,最終,讓學生領悟到“諧音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們中國人的機智與幽默、含蓄與內斂的民族性格”。全課緊扣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在發展語言中帶動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