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 _ 北京市西城區教育研修學院 劉鵬 _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
《北京市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提出,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個性化作業。單元作業作為一個有效的方式,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關注和使用,其設計和實施步驟如下。
深入研讀教材,把握知識本質。“比的認識”編排在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其中“比的意義”是該單元的核心。從“比”的定義可知,“比”與“除法”有著密切的聯系。“比”是建立在“除法”基礎上的,但它并不等同于除法,是除法意義的發展。“比”又是后續“按比分配”“比例”等知識的重要基礎。“比的數學本質是表達和度量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既可作為同類量倍數關系的表達,又能刻畫出不同類量原本不可度量的屬性。
科學研究學情,找準學習起點。了解學生對單元知識本質的認識基礎、知識經驗,需要教師能夠科學地進行學情研究。教師重點針對“比”的意義進行了前測。從結果看,46.8%的學生并不知道“比”的意義,31.3%的學生表示此前接觸過“比”“幾比幾”等詞語,但對于“比”的理解僅為“比較”的含義,無法與“倍數關系”建立聯系。
明晰單元主題,確定單元目標。根據“比”的意義,實現從“兩個數相除”到“生活中的比”的過渡,是本單元知識的核心。借助直觀模型,積累數學經驗,在想象與推理的過程中發展高階思維,是這一單元知識承載的獨特價值和教育意義。由此,確定了本單元的主題為“借助直觀模型,在想象與推理中發展高階思維”的單元目標。
繪制知識圖譜,整體把握內容。作業作為課程的重要環節,強調要在科學的研究范式下,建立具有“目標導向、系統設計、診斷反饋、動態生成、個性展現”等特征的課程視域作業觀。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展,應該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展開設計。知識圖譜是知識域可視化或知識領域映射地圖,是顯示知識發展過程與結構關系的載體,能夠形象地展示一個單元的知識核心和整體結構。
編制作業圖譜,落實減負增效。以單元為單位進行作業設計,既可以整體把握單元的核心內容,凸顯作業設計的目標意識,又可以解決目前教學、作業、評價割裂化與基于課時的作業內容碎片化等問題。同時,有助于增強同一單元不同課時作業之間的結構性和遞進性,能夠避免低水平目標、反復操練性質的作業在不同課時的簡單機械性重復,為發展高階思維的作業留出時間、空間,從而減輕學生不必要的課業負擔。
小學數學單元作業設計需要教師系統思考作業設計的各要素,思考作業、教學、評價之間的關系。作業設計和實施過程也是全面育人的過程,正如杜威所說:“作業不僅僅是獲得知識本身,否則就會淪為技術性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