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成靜 何科方
中國科協“十四五”規劃提出,科協組織要在深化系統改革方面向縱深發展、向基層延伸,構建省域統籌、市域中心、縣域重點的組織協同和聯動機制,強化科協組織基層治理,強化跨區域、跨領域的協同合作。高??茀f作為我國科協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搭建科技工作者聯系橋梁、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學術界也在關注高校科協等不同科協組織之間的跨組織合作問題[2-3]。實踐中,高校科協與地方科協存在一定的合作障礙[4-5]。近年來,武漢輕工大學科協與武漢市東西湖區科協緊密合作,引導高校科技工作者下沉園區、服務企業,共同探索校地聯動促進產學融合的長效機制,取得了明顯成效。
產學融合是企業與高校間的一種合作共贏模式,是企業乃至地區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它不僅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問題,歐盟委員會的報告也認為,產學間更深層次聯系必不可少。這就要求高校在國家創新系統中的作用必須發生結構性改變。換言之,高校不僅應“生產”新知識,而且這些知識應與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緊密聯系[6]。在我國,高校與產業之間隔離區間并無縮減,由于缺乏有效的促進機制和聯動模式,產學融合大多成效不佳。
科協組織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力量。然而,不同類型的科協組織在發展中面臨不同的問題。從服務對象看,高校科協的主要服務對象是高??萍脊ぷ髡?,相對單一,而區縣科協的主要服務對象較復雜,包括轄區企業、學校、院所、事業單位等多種主體的科技人員。從工作職能看,高??茀f考核指標相對較少,而區科協除了承擔上級科協工作任務,還要參與區委、區政府安排的工作。在這種背景下,如何找到合作的共同點,開展務實的有機聯動十分關鍵。通過調研發現,若從科技成果轉化的角色看,校地科協各有所長。高??茀f與科技人員互動相對較多,離科技成果的供給端較近,而與園區、企業的交流互動機會較少,對經濟主戰場的需求了解不夠,難以提供有效的技術需求信息。區科協彌了這一不足,與各類企業保持較緊密聯系,在區域創新網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如何圍繞高校與地方科協共同關注的工作任務,積極破除行政壁壘,促進科技資源跨區域整合,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本文圍繞校地科協組織的聯動,提出產學融合背景下校地科協聯動模式,并在實踐中加以修正和完善。具體而言,在“理念—方案”層面,基于科技成果轉化的推進,結合??茀f、區科協的資源稟賦,分別從科技成果的供應端、需求端發力,建立一個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在“實踐—反饋”層面,圍繞產學對接進行需求收集、調研問診、聯合攻關、優化環境等實踐,達成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促進區域創新發展、增強高校服務動力、形成產學融合機制等目標;在“制度—推廣”層面,不斷總結經驗,建立健全促進校地科協聯動的制度體系,形成科協組織促進產學融合的品牌模式(圖1)。

圖1 產學融合背景下校地科協組織的聯動
武漢輕工大學科協與武漢市東西湖區科協圍繞科技成果轉化緊密合作、有效聯動的動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二是學校推動。武漢輕工大學是一所創建70 多年的特色高校,由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擁有大宗糧油精深加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富硒農產品加工專業中心等省部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60 多個,科技創新資源豐富。學校聚焦“大食品、大營養、大健康”領域,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服務能力,是全國食品和畜牧飼料水產行業的重要研發基地,扶持了一批國內農產品龍頭企業和地方支柱產業,為行業科技進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當前,湖北正在建設全國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學校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2022 年,武漢輕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被列為湖北省屬高校一流學科重點建設的11 個學科之一,加強一流學科建設以及申請博士點的任務艱巨。面臨新形勢新任務,亟須組織科技資源與地方重點產業深度對接,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攻關服務,體現省屬高校服務地方的新作為。
三是企?;?。武漢輕工大學地處東西湖區,區內企事業單位與學校形成了良好的互動關系。例如,圍繞東西湖區食品工業加工區建設,武漢輕工大學祁華清教授為該區食品產業辦公室建言獻策,多次參與食品產業發展規劃工作。圍繞稻米油加工關鍵技術研發與推廣,東西湖區內糧油食品企業益海嘉里與武漢輕工大學食品學院何東平教授團隊緊密合作……頻繁的企?;訛樾5乜茀f工作聯動奠定了信任基礎。
基于此,在武漢市科協改革項目的支持下,武漢輕工大學科協與東西湖區科協達成一致意見,以共同關注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突破口,開展校地科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實踐探索。
2022 年6 月,武漢輕工大學科協承擔武漢市科協“基層科協改革試點支持計劃”項目“區校科協聯動構建產學融合長效機制”。改革試點的主題是:以優化基層科協治理為目標,以科技成果轉化為突破口,結合高校科協與地方科技的各自特點,探索建立區校科協聯動促進產學融合的長效機制。項目由武漢輕工大學科協牽頭,東西湖區科協支持配合,以2023 年4 月30 日為時間節點,分四個階段實施。一是方案制定。通過區校科協領導互訪共商,形成建立產學融合長效機制的改革工作方案;二是實踐探索。區校科協分工協作,探索“需求收集—調研問診—產學對接—聯合攻關—環境營造”產學融合服務鏈條,總結經驗模式;三是交流研討。形成產學融合長效機制調研報告、典型案例、相關制度等系列成果,組織交流研討,廣泛征求意見;四是優化提升。將研究成果再次付諸實施,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工作模式。
武漢輕工大學科協與東西湖區科協的聯動過程可分解為四個步驟:第一,收集項目需求。在科技成果需求端,由東西湖區科協牽頭,梳理該區食品加工等領域企業的技術需求48 項;第二,組織調研問診。在科技成果供應端,由武漢輕工大學科協向相關領域專家教授發送定向邀約,組織5 場“專家行”調研問診,深入挖掘技術需求;第三,開展產學對接。在科技成果轉化的平臺機制上,由武漢輕工大學科協牽頭,東西湖區科協參與,搭建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定期舉辦成果轉化對接會,促成18 個項目現場簽約;第四,實施聯合攻關。在科技成果轉化的實際操作過程中,雙方科協建立產學融合項目庫,引導高校專家“下沉”企業,校企聯合攻關研發、聯合申報項目,形成典型案例。
校地科協聯動,高校專家與企業科技人員聯合攻關研發,聯合申報項目,收到了成果。例如,武漢艾特包裝是雙方開展聯合調研和高校專家開展服務的18 家企業之一,是在科協推動下探索形成產學融合長效機制受益最早的單位,雙方簽訂了300 萬元的產學研合作協議。武漢輕工大學6位專家長駐企業,研發建成一條翻蓋小盒成型的智能化生產線,每分鐘制成翻蓋香煙盒從50 包提升至90 包,刷新了國內翻蓋小盒成型設備的生產紀錄,提高了企業的生產能力和市場影響力。
一年多來,通過建立校地科協聯動機制,雙方取長補短、優勢互補,有針對性地引導科技工作者多頻次對接企業,促進技術成果供需雙方加深了解、強化合作,其主要做法可歸納為“三互一融合”。
一是人員互訪。合作初期,校地科協主席及工作人員相互走訪,相互了解,尋找工作結合點。東西湖區科協換屆期間,為武漢輕工大學留出1名科協常委、1 名科協委員的名額。2022 年,武漢輕工大學科協向東西湖區科技局、農業局派出3名青年教師掛職,進一步加深校地雙方交流互信。
懷遠縣大部分地區種植石榴是以家庭為單位,基本保留的是以前留下來的土地。并且種植園就在住房的旁邊。這導致了懷遠縣的一大部分地區仍然是分散種植,沒有形成規?;N植,不利于集中管理。
二是信息互通。東西湖區科協利用微信公眾號,及時傳達上級科協有關政策、區科協工作動態、區內企業發展情況等信息,主動將區級科協工作情況提供給武漢輕工大學科協及相關科技工作者。武漢輕工大學科協及時將學校實驗室平臺、專家特長等信息傳送給區科協及相關企業,形成線上線下良性互動。
三是工作互助。為了幫助武漢輕工大學中國油脂博物館提檔升級,東西湖區科協多次到校傳經送寶,主動為該館爭取省、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掛牌。為了支持東西湖區創建全國科普示范區,武漢輕工大學科協組織部分科技專家、志愿者獻計獻策,服務科技創新。在區科協的支持下,武漢輕工大學組織有關專家開展東西湖區民營企業數字化轉型調研、創新街區(園區、樓宇)建設規劃等課題研究,不斷提升區域創新發展能級,并成功申報首批省級網絡安全創新型產業集群、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助力“中國網谷”建設再上新臺階。雙方還共同舉辦2022港澳臺科技人才創新創業交流暨專利成果推介活動、2023 青年科技工作者漢江植樹活動,校地科協的合作與友誼進一步深化。
四是產學融合。武漢輕工大學科協發揮在食品學科領域的優勢,結合東西湖區打造“全國食品加工強區”的實際需求,在區科協的協同下探索形成“園區(企業)出題、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揭榜”的產學融合服務模式。
一年多來,武漢輕工大學科協與東西湖區科協相互協作,基本形成“企業點單、科協下單、高校接單”的技術轉移服務模式,基層科協組織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提升了基層科協組織的工作效率。長期以來,基層科協普遍存在缺人、缺錢等困難,通過校地科協聯動,形成“1+1>2”的效果。一方面,高??茀f與地方科協通過人員互訪互派、信息互聯互通、工作互相助力,拓展組織邊界,整合組織資源,加強組織協同,提升了基層科協組織的彈性活力。另一方面,校地科協圍繞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學融合,使基層科協組織的服務對象更為具體,目標更為明確,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可以更好地聯系和服務科技工作者,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時,通過校地科協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克服信息不對稱現象,也減少了工作中的失誤。“四服務”職責的進一步落實,提升了科技類社會化公共服務產品供給能力。據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新近發布的榜單,2022 年,東西湖區綜合發展水平躍升至“全國創新百強區”第69 位,比2021 年上升了2 個位次,校地科協聯動對區域的爭先進位起到了助推作用。
二是拓展了基層科協服務的廣度與深度。首先,校地基層科協相互合作,通過及時搜集轄區企業信息,掌握技術需求動態,接長了科協組織的手臂,為科技工作者更好更快地服務企業創造了條件。其次,發揮科協組織“超級聯系人”的作用,搭建科技成果轉化交流對接與項目路演平臺,引入技術經紀人、科技聯絡員、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金融組織等多元化社會主體參與,進一步豐富基層科技治理格局,營造優良的協同創新環境,擴大科協組織的服務范圍。最后,組建跨界、跨學科、跨領域的專業科技服務團,建立技術需求挖掘與供需對接機制,促進新技術的擴散,提升科創服務的專業化水平,拓展科協服務的深度。
三是擴大了基層科協服務品牌的影響力。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基層科協共同探索形成需求收集—調研問診—產學對接—聯合攻關—環境營造的產學融合服務流程,有效引導科技人員奔赴園區一線,與中小企業人員近距離溝通,將技術難題化解在基層。這既可以為企業紓困解難,助力企業創新發展,又有利于高??蒲腥藛T“把論文寫在工廠車間”,開創科協服務的新局面。
四是建章立制,逐步建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長效機制。在實踐探索中,項目組廣泛收集阻礙科技成果轉化的堵點難點,向學校有關部門反映,形成《武漢輕工大學推進科技創新服務湖北高質量發展實施辦法(暫行)》《武漢輕工大學深化校地合作支持科技工作者服務企業實施辦法(試行)》《武漢輕工大學橫向科研項目與經費管理實施細則》等文件。這些文件進一步明確了武漢輕工大學科研人員服務企業的目標任務、組織形式、工作流程和激勵機制,也有利于高??茀f服務職能拓展、服務能力提升,為校地產學融合長效機制的建立提供了制度保障。
加強科協組織基層治理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武漢輕工大學科協的改革實踐說明,基層科協跨界聯動模式的探索是可行的。高校科協與地方科協在科技成果轉化的實際場景中,拓展了組織邊界,整合了組織資源,加強了組織協同,取得了一定成效,可供借鑒。當然,校地科協聯動在推行進程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應當引起重視。
長期以來,校地之間主要存在“五個脫節”,即高校與地方政府脫節、科技成果與經濟發展脫節、理論教學與實踐脫節、實驗室與工廠脫節、人才培養與需求脫節。推進產學融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主體、多部門深度參與。例如,在武漢輕工大學科協與武漢東西湖區科協的合作中,校地科協組織投入大量精力,但與地方科技、經信等管理部門的對接還不暢通,高校內部相關單位、科技工作者的參與度也有待提升。因此,如何擴大改革試點的范圍,激發改革活力,提升多元主體的參與度,值得探索。
本文探索接長高校服務手臂的有效途徑,希望通過區??茀f的優勢互補,深化改革,解決高??茀f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但基層科協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僅靠借助外力不一定適合每一所高校。不少高??茀f存在人手不足、力量薄弱等問題,如何提升高校科協的動員能力、服務能力,還需深入探索。
武漢輕工大學舉辦的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吸引技術需求方與技術供給方共同參與,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技術轉移中的信息不對稱。但是活動主辦單位、舉辦頻次、舉辦效果反饋及改進措施等還不明確,平臺載體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因此,亟須通過深化校地科協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常態化交流對接平臺、項目路演平臺、技術轉移轉化平臺、揭榜掛帥服務平臺,營造更加優良的協同創新環境。
盡管武漢輕工大學與東西湖區科協的合作取得一定成效,也探索出臺了一些改革制度,但總體上,高??茀f與地方科協的合作還處于松散狀態,緊密度不夠。其主要原因是校地科協合作的促進機制還不健全,如激勵約束機制、效果評估機制、組織協調機制、人員與經費保障機制等較為欠缺,制度體系存在諸多薄弱環節。
盡管本文以武漢輕工大學科協與武漢東西湖區科協的合作為例,探索“一區一校”科協合作的經驗模式,但全國各地的實際狀況差異較大,今后可根據高校的區域分布特點,拓展產學融合的區??茀f聯動模式,對“一區多校”“一校多區”等模式加以研究。
本文結合“科創中國”行動,對湖北省屬高校與區縣科協的聯動過程、成效進行梳理歸納,以期拋磚引玉,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有益的經驗探索。由于本文采取單案例研究,不足以反映校地科協合作的概貌,也難以揭示基層科協組織協同發展的動力機制。鑒于此,后期將拓寬研究視閾,加大案例樣本研究,選取不同區域、不同高校的科協合作案例,運用田野調查、問卷調查等方法對校地科協聯動模式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挖掘校地科協聯動的驅動因素與內在機理,為校地科協深入合作與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在中國科協層面,建議將基層科協聯動與服務能力提升納入科協組織改革創新試點,支持更多高校和地方參與這項工作,為總結中國式科技類公共服務組織協同發展模式提供經驗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