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月,彭忠利,衡久紅,劉 曦,賀安祥*
(1.甘孜州畜牧業科學研究所,四川 康定 626000;2.西南民族大學畜牧獸醫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牦牛的傳統養殖方式以全放牧為主,草畜矛盾突出,牦牛生長受到牧草營養供給不平衡、獸醫防治不便捷、環境條件不可控等諸多因素影響,容易陷入“夏飽、秋肥、冬瘦、春死”惡性循環,生產效率極為低下。近年來牦牛養殖方式已逐步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的半舍飼、舍飼方向轉變。牦牛一般在10~11 月份從暖季(夏秋)草場遷入冷季(冬春)草場。冷季牦牛飼養管理的主要任務是保膘、保胎,保持牛只正常體況,保護妊娠母牛安全分娩,提高犢牛的成活率,使牦牛安全越冬度春。
實施半舍飼養殖,需要投入資金開展棚圈建設和儲備補飼所需飼草料,養殖成本有所增加,必須及時淘汰老、弱、病、殘和屢配不孕的母牛,補充健康育成母牛,增加能繁母牛存欄量,提高群體繁殖率和生產水平。因此,摸清畜群結構底數,調整優化畜群結構是重要的技術措施。合理的畜群結構比例一般為:適齡母牛約占牛群的45%,種公牛占2%~3%,馱牛占2%,3 歲及以下的后備牛(包括后備公牛、后備母牛、閹公牛、初生犢牛)占50%左右。
2.1 核定草場載畜量 應劃定專門的冷季放牧草場,根據草場質量和產草量,科學核定載畜量,合理安排放牧強度,防止超載過牧引起草場退化。
2.2 技術要點 牦牛從暖季牧場進入冷季牧場初期是體況最好的時期,膘肥體壯,此時應先在較邊遠的山坡草地放牧,逐步遷移至居住點附近的冷季牧場。
冷季放牧要求晚出牧、早歸牧,主要采用“滿天星”散牧方式,讓牦牛在草場上相對分散的自由采食,盡可能讓牦牛采食更多的牧草。
冷季放牧應注意氣象預報,晴天適當遠牧,放陰山及山坡;風雪天近牧,在避風的洼地或山灣放牧;如遇強降溫和風雪天氣,應及時歸牧,防止牦牛大量消耗體熱。
3.1 棚圈建設 棚圈包括暖棚和圈舍,是牦牛防凍保暖和補飼的主要場所。棚圈應選在地勢較高、背風向陽、平坦干燥、水源充足、排水良好的地方,并方便草料運送和放牧管理。屋頂宜采用雙坡式,墻體為磚混結構、磚木結構或輕鋼結構。成年牛飼養面積:拴系為2.5~3.5 m2/頭,散養為3.5~4.5 m2/頭。建筑材料和設備應高效低耗,便于清洗消毒、耐腐蝕,地面、墻壁和屋頂應堅固、防水、防火、防風、防雪壓。
3.2 補飼技術 牦牛歸牧后進入棚圈,應做好補飼工作,主要是補充精飼料(谷物類飼料),粗飼料(如青干草、青貯料、秸稈、酒糟等),食鹽和礦物質等。
一般除妊娠母牛外,其他牛只的補飼以粗飼料為主,補飼量為1~3 kg/d。妊娠母牛除補飼優質粗飼料外,還必須補飼精飼料,補飼量:粗飼料為2.0~3.0 kg/d,精飼料為1.5~2.5 kg/d。補料時,應剔除霉變、冰凍的飼料,秸稈揉絲或氨化處理,用適量水拌濕混勻后飼喂。對食鹽、骨粉、碳酸鈣、微量元素等礦物質的補充,主要采用動物營養舔磚,讓牛只自由舔食。
妊娠母牦牛要注意防寒、防凍、防滑倒,不喝冰涼雪水,不吃冰凍飼草料,早晨及空腹時不宜飲水,也不在冰雪灘地放牧。保持體質健壯,增強抗病力,是冷季預防母牛流產的關鍵,尤其是臨近產犢前的1~2 個月,應做好補飼工作,提高營養水平。
每年的3 月底至5 月是產犢時期。犢牦牛出生后0.5~1 h 須吮吸初乳,最好到4~5 月齡都實行全哺乳培育,也可飼喂代乳粉。犢牦牛隨母就近放牧,確保犢牛有好的膘情,周歲時除留作種用的公牛外,其他健康公犢牛單獨組群管理。
飼草料是半舍飼養殖的重要物質基礎,可以采用種草或外購等方式儲備冷季補飼草料。有條件的牧場,要大力建設人工草地,集中連片發展種草,同時,充分利用牦牛圈舍或暖棚,就地廄肥,推廣“冬棚夏草”“冬圈夏草”等牧草種植技術。如果現有草料儲備不足,進入冷季前就應有計劃地從外地購買優質草料,確保補飼草料的供應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