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玲
(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大龍鎮畜牧獸醫站,四川 廣安 638000)
豬水腫病由溶血性大腸桿菌引起,O8、O15、O45、O138 和O139 等多種血清型均可引起發病,并導致豬出現嚴重的發病癥狀和體征改變。病菌產生的毒素可以破壞血管壁,導致血液循環受阻,從而引發水腫。斷奶仔豬患病時,表現為嘶啞鳴叫、眼瞼潮紅、頭頸部腫脹、共濟失調、驚厥以及胃壁和腸道黏膜水腫。
1.1 大腸桿菌是廣泛分布的微生物,不僅存在自然環境中,還存在溫血動物的消化道中,并發揮重要作用。仔豬暴露于外部環境時,大腸桿菌會迅速通過口腔進入消化系統并持續存在,最后通過排泄物傳播到周圍的空氣中,形成潛在的致病源。
1.2 飼養管理不良,環境衛生差、消毒不嚴,哺乳期補飼量不足,仔豬胃腸未能受到充分訓練,胃底腺發育不足,這些因素都會造成腸道菌群失調,促進高致病性大腸桿菌繁殖,最終引發水腫病。
1.3 仔豬營養不良、飼料單一及斷奶后大量攝入蛋白質等會導致胃腸功能失調,促進致病菌繁殖并產生有毒物質,從而引起發病。飼料中缺乏礦物質(硒)、VB 和VE 亦會導致發病。
1.4 仔豬斷奶后母源抗體水平下降,機體免疫力下降,如遇不利因素,如閹割、注射疫苗、大規模遷移、飼養管理突然改變、飼料頻繁更替及缺乏有效的管理等,都可能引發水腫病。
該病通常是由攜帶病菌的母豬或受感染的仔豬引起傳播,病菌可經過消化道引起感染。該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以春秋季節易發,1~3月齡仔豬最易感,特別是斷乳仔豬。
病豬扎堆、寒顫,不食或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叫聲嘶啞,眼結膜潮紅,皮下、眼瞼和顏面出現水腫,指壓有痕,出現重癥水腫時,上下眼瞼幾乎閉成一條縫隙。病豬糞尿減少,先便秘,后期少數腹瀉,其出現神經癥狀,對光照及觸摸敏感,四肢麻痹,臥地不起或倒地抽搐,呈游泳狀。少數病仔豬皮膚蒼白,口腔黏膜、舌體蒼白。病豬體溫一般無變化,個別輕微升高。
病豬皮下水腫部位見透明的淡黃色或灰白色液體。打開腹腔見胃壁增厚,切開處可見不同程度的水腫和潰瘍。病變最嚴重的皮下黏膜表層和肌層出現一層淡黃色的膠凍樣物質,厚度可達2~3 cm。腸道炎癥顯著,腸系膜毛細血管變粗,腸系膜內出現膠凍樣浸潤,上下頜淋巴結、腹股溝淋巴結等水腫、充血,從切面流出灰白色清亮的帶腥味的物質。心肌癱軟,水腫可能導致腸系膜和心肌變軟,尤其是心臟冠狀溝附近。
取病豬腸系膜淋巴結和水腫液革蘭氏染色,鏡檢,發現僅有一種陰性細菌存在。
無菌取樣于鮮血瓊脂平板上進行培養,結果出現光滑、邊緣整齊的白色菌落,菌落周圍出現溶血環。病料麥康凱培養基中培養,見一些光滑、濕潤的磚紅或粉紅色菌落,革蘭氏染色,可在培養基上觀察到紅色的兩端圓形的小桿菌。
藥敏試驗證實,培養菌對卡那霉素、頭孢噻呋鈉、林可大觀霉素、慶大霉素、新霉素等較敏感。
可根據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實驗室檢查對本病作出診斷,診斷時應注意類癥鑒別。
6.1 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性水腫患豬通常有較長的病史,其臨床特征包括眼睛變黃、體重減輕。這種疾病通常不會導致病豬出現神經癥狀。
6.2 李氏桿菌病 李氏桿菌感染廣泛存在,它以單核細胞的形式傳播,可能導致仔豬出現敗血癥、腦膜炎等嚴重后果。剖檢患豬,胃壁和腸系膜沒有出現水腫。

6.3 仔豬副傷寒 仔豬副傷寒由沙門氏菌感染引起,患豬多腹瀉,頭部沒有腫脹,其耳朵變紫。
7.1 消毒 清潔豬舍地面,用2.5%氫氧化鈉或2%三氯異氰尿酸溶液噴灑消毒,消毒液交替使用,早晚各用一次,豬病情好轉后一周恢復常規消毒。
7.2 免疫接種 母豬產前40 d 和15 d 分別肌肉注射K88、K99 和K987P 三價滅活疫苗,每頭注射3 mL,以讓仔豬通過吃初乳獲得抗體。15 日齡仔豬接種豬水腫病多價油乳劑滅活苗,每頭1 mL,40 日齡時再接種一次,每頭2 mL。
7.3 藥物預防仔豬哺乳期間服用0.1%亞硒酸鈉2~3 mL,5 d后再次服用。豬3 日齡肌肉注射1 mL 牲血素和2 mL 的0.1%亞硒酸鈉,補充鐵和硒,預防水腫病發生。
7.4 藥物治療 以改善心臟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抗炎癥為主。
7.4.1 50%葡萄糖2 支40 mL、20%甘露醇溶液100 mL、VC 0.5 g 三支混合,靜脈注射,同時將卡那霉素40 萬單位與5%碳酸氫鈉20 mL 靜脈滴注。以上藥物連用2 d,用藥間隔12 h 以上,病情不是特別嚴重的,通常2 d 內就能康復。
對于癥狀嚴重、尚未好轉的仔豬,第3 d 肌肉注射卡那霉素40 萬單位和VC 1 g。
7.4.2 水腫靈10 mL 肌肉注射,2.5%環丙沙星5 mL、VC 0.5 g 和VB15 mL 混合肌肉注射。重癥肌注呋塞米2 mL,每日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