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建
摘要:鄉村治理必須重視內生秩序,激活內生力量,才能在治理中實現真正的鄉村振興。文章以南平市A縣以婦女群體為先導主體,通過“激活—助推—賦能—重塑”的行動選擇,以日常生活為面向,將鄉村振興融入村民生活場域,從而形成“以外促內,以內為主,內外結合”的鄉村文化振興的內源性路徑。
關鍵詞:生活化治理;鄉村振興;鄉村治理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5-0027-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D442.6;G249.27 ? ? ? 文章標識碼:A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心思想是“美好生活”,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重構。農民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極大地滿足,標志著鄉村生活進入了新的高度[1]。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從文化、產業、鄉風、治理、生態五個方面著手,重塑人們想留下的、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鄉村[2]。與此同時,“振興”強調的是通過外部力量激活農村的內生動力,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3]。要實現農村地區長久的高質量發展,治理有效是核心要求之一,而要實現善治,鄉村振興就必須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發揮農民的主體地位,解決誰來振興的問題。隨著我國城鎮化的發展,農村地區村莊“空心化”,老人婦女兒童“留守化”以及內在動力不足等多種問題愈發嚴重。因此,探索鄉村振興的內源路徑,以滿足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農村地區治理有效亟待破解的重要命題。
1 文獻綜述
隨著鄉村振興路徑的探索,關于鄉村振興治理現代化的研究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話題,并形成兩條探索路徑。一是由外而內,通過國家的資源輸入和政治嵌入實現振興的“行政化治理”路徑;強調黨和國家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主導地位,通過由外而內的資源輸入、組織嵌入、技術接入等方式加大對鄉村的投入,實現鄉村振興。二是完全依靠村莊的內部資源實現鄉村振興的“自治主義”路徑。這些路徑雖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鄉村振興的具體影像,但在嚴格意義上依然容易把外部力量與內部力量割裂開。“行政化治理”路徑強調外力對村莊的主導權,沒有激發村莊的內源力量,且外力占據主要位置,農民的主體性地位被忽視,不易實現村莊的可持續發展[4]。而“自治主義”治理路徑則完全依靠村莊內力,鄉賢精英在其中發揮了主要作用,這種模式較為考驗村莊的資源以及調配資源的能力,若處置不當,容易出現“以私濟公”、農村資源公共性的消解等現象,使得普通農民的主體性呈現缺失狀態[5]。這兩種路徑都存在不足,因此,需要尋找一種新的治理路徑,既能綜合外源和內源力量,又能促進農民的主體性回歸,在參與和內外互動中實現振興。因此,學界興起了一種針對農民生活化治理的研究,農民生活化治理直接指向農民如何過好日子,發生于農民的日常生活實踐,具體表現為農民全部的日常生活行為[6]。其形式簡單易行,頻率多次,是農民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其中,起居習慣、文娛消遣、人情往來和倫理體悟等四個方面是其不可或缺的內容[7]。
A縣的鄉村振興實踐就是將鄉村建設融入農民的日常生活,以“生活化”為治理面向。本研究采用深度訪談以及實地調查的研究方法,對A縣的村干部、婦女骨干、普通村民進行了深度訪談,以期通過對A縣“生活化治理”的實踐過程、路徑選擇等進行深度考察,為推動鄉村振興路徑創新提供有益的借鑒。
2 生活化治理的案例實踐:南平市A縣的“巾幗行動”
生活化治理旨在激活村莊的內生動力,實現內源振興,而內源振興以新內源性發展理論為基礎,其倡導在國家行政力量的適當干預下,借助外生力量,激活內在振興動力,通過內外聯動實現鄉村內源性振興。其核心是“內外互動”與“內外力量”的整合。它包含幾個特點:一是主體的內源性,即以農村本地的居民為主要主體,依靠主體性力量實現村莊的發展。二是內外的協同性,它并不排斥外源性力量,而是強調外源性力量為內源性力量所用,以外力輔助,通過外力激活內力。三是參與的廣泛性,新內源性發展以“人”為核心,暢通主體訴求的表達和參與渠道,讓他們做振興過程的主人。
南平市A縣的“巾幗行動”以家庭衛生整治為切入點,通過激活村莊留守婦女精英力量,通過婦女精英帶動整個留守婦女群體參與鄉村建設,再造鄉村內源性振興的主體,助推內源主體的組織化,通過賦能內源主體,重塑鄉村振興的價值體系,進而實現鄉村內源性振興。
2.1 激活內源主體:從婦女精英到留守婦女群體
A縣將婦女精英作為鄉村內源性振興的先導力量,發揮女性精英對留守婦女群體的示范引領作用。婦女精英B挨家挨戶宣傳所有留守婦女搞好自己門前屋后的衛生,帶頭示范,發動村民開始“萬人保潔”環境衛生整治活動,引導村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婦女精英C憑借自己早期的積累,秉承回饋家鄉的初心,放棄外面高薪工作,帶著資金回家建設家鄉。從一個人清理河道垃圾,到后來說服10位婦女姐妹參與河道垃圾清理工作,從河道里面清理出500多車垃圾。當地縣委書記聽說她們的故事后,被她們深深地感動,來到該村進行實地考察。隨后,縣委書記給她們帶來了資金和資源,其它農村婦女看到了希望,也逐步參與到鄉村振興具體工作中來。從一個婦女精英到10個、整個婦女群體甚至到現在全村參與建設,以點帶面,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正是通過婦女精英骨干和國家行政力量的雙重激活,形成了以婦女精英為主體、以整個鄉村社會為基礎的鄉村振興內源性力量,最終將一個“臟亂差”的貧困村變成了鄉村振興示范村。
2.2 助推村社組織化:從婦女群體到村民組織化
A縣“巾幗行動”的第二階段旨在將第一階段的環境整治習慣長久化和規律化,從環境整治向鄉村振興轉變。D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成立了“巾幗保潔隊”和“巾幗志愿服務隊”,開展“垃圾不落地,下園才美麗”的清潔家園活動。二是設立每月8、18、28日為義務勞動日制度,開展干、濕垃圾分類,定期評比、掛牌,建立衛生“紅黑榜”,公開在村內宣傳欄。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基于面子觀,人人都喜歡衛生紅榜上出現自己的名字,不愿意在黑榜上看到自己的名字。農村社會的公共輿論無形中起著對衛生保潔習慣的監督作用。三是運營愛心公德超市,設立“每月1日廢品兌換日”,每逢每月1日,村民都可以把可回收廢品拿到村愛心公德超市兌換肥皂、洗潔精、衛生紙等生活用品,變廢為寶,既可以美化村莊,又可以把垃圾變成日用品,村民衛生保潔積極性越來越高。從婦女群體到婦女組織再到整個村民組織化,以衛生清潔為牽引,再建了以婦女骨干為連接點的農村社會網絡,助推了整個農民群體的組織化,實現了婦女群體自上而下的組織動員和整個鄉村社會的有效滲透和整合。
2.3 賦能村民組織:從外部形塑到內在價值
在A縣的Y村,開辦了農民夜校2個,兒童樂園1個。農民夜校是指利用農民晚上的時間,對農民開展培訓活動。按照“農民點單,支部下單”的方式開展,先由農民向村“兩委”提出需要什么樣的培訓,比如,農業技術、電商售賣農產品的方法等,再由村“兩委”根據農民的下單,向上級申報,邀請專業人員來組織培訓。這既減少了農民業余時間打牌等的情況,又能給農民注入了新的知識,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的行為。兒童樂園則是指在村內搭建的留守兒童天地,邀請各大高校的老師、學生為孩子們講課,每周由婦聯的輪值主任開放,以這種方式給了孩子們快樂的童年,也讓這些孩子的父母更愿意留在鄉村,為家鄉做出貢獻。此外,對于婦聯,每年也會組織多次與其它優秀婦聯的交流活動,拓展視野,在交流中學習和成長。從兒童、農民到婦聯組織,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無疑提供了持續學習的機會,賦能村民組織的良性化發展。
2.4 重塑村莊價值體系:從外修環境到內修人文
A縣的鄉村振興從人居環境的整治到內在價值的形塑,步步深入,最后一個階段則是通過各類文化活動、文化場所等載體,以文塑人,從而實現村莊由外而內的發展,真正實現鄉村振興。例如,在A縣Z村,建有鄉愁同心文化館、少年宮、W村建有碗窯歷史文化中心和休閑觀光漁業一體化中心。N村策劃舉辦了各類文藝匯演、自行車比賽、開鐮節、郊野比賽、民俗展演、祭孔追思等系列活動,通過這些形式,將沉睡的傳統文化喚醒,弘揚了A縣獨特的歷史文化,樹立了村民的文化自信,重塑了村莊的價值體系。
3 南平市A縣生活化治理的路徑選擇
農民的日常生活是鄉村社會的基礎性領域,構成了鄉村社會運行的基本內容[8]。以農民日常生活為面向,即立足鄉村生活的生活空間,推動鄉村振興實踐融入到農民生活的具體場景中,實現鄉村振興從生活化治理的行為面向到重塑鄉村的內在價值體系。A縣通過建構“激活—組織—賦能—重塑”的行動路徑,將國家行政力量引入鄉村治理中,以激活鄉村農民等主體性力量,強化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性力量,整合鄉村社會的各類內生性資源。通過外生力量的組織與賦能,重塑鄉村的內在價值體系,形成“以內為主,內外互動”的鄉村振興實踐模式。
3.1 激活鄉村主體力量,是鄉村內源性振興的根本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不可否認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也有許多地方出現“干部在干,農民在看”的情況,于是“誰來振興”成為鄉村振興的核心議題。陳學兵(2020)[9]指出要解決“上動下不動”的問題,就需要找回農民主體、推動農民主體性的有效張揚。當前農村地區大量青壯年人口進城務工,為了照顧老人和孩子而留在農村的婦女人群成為了農村建設的最基本的主體性力量。相較于農村留守老人兒童,留守婦女已經成為鄉村建設的主要主體性力量和鄉村振興的“潛力股”。A縣就是以婦女為振興主體,帶動廣大村民共同參與鄉村內源振興。
3.2 助推村社組織化,是鄉村內源性振興的關鍵
激活鄉村留守婦女群體的主體性力量,調動村民的積極性,是鄉村振興的根本,而將這部分主體力量組織起來,實現村社的再組織化,則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A縣各村基本都成立了婦聯組織,形成一個集體,以婦聯帶動村民積極投身于鄉村內源振興。沒有組織的農民就是一盤散沙,不往一處發力,對鄉村振興作用也是微乎其微。將農民組織起來,是實現鄉村內源性振興的基本條件。
3.3 賦能村民組織,是鄉村內源性振興的核心
村社組織化將有主體意識的村民形成有序、有紀律的組織,但是要想村民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對其它村民的引導和榜樣作用,最核心的一環是要對其賦能,主要是知識賦能和政策賦能。通過知識賦能,彌補其知識空白,讓村民組織能夠更加科學的在生活化治理中正確的發揮作用;通過政策賦能聯動內外,提供村民組織走出本村,向其它鄉村振興與成效的地方學習和交流經驗,在真切的學習中產生適合本村振興的路徑。雙向聯動,為鄉村內源性振興搭建堅實的基礎。例如,A縣不僅成立了各種學習組織,還通過政策引領,提供村民組織與其它村交流的機會,比如夜校、婦女參加百村交流會等。
3.4 重塑鄉村內在體系,是鄉村內源性振興的價值旨歸
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等具體內容的鄉村振興,實質上是對農民行為習慣和日常生活的規訓,對農民價值觀念的形塑。比如,A縣通過村民組織的引導,激活村莊優秀的傳統文化、特色文化、村民的價值共識、公共輿論等村莊社會資本,推動鄉村振興從農民的日常生活行為約束向重塑農村內生性秩序過渡,最終實現鄉村振興與農民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將鄉村振興真正落到實地,實現鄉村內源性振興。
4 結束語
A縣以生活化治理為面向,從垃圾整治、人居環境提升著手,通過內外聯動的內源性振興機制,有效拓展了鄉村振興的思路,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 以日常生活的衛生政治作為切入口,逐步向構建村莊道德規范延伸,實現了對鄉村建設移風易俗,再造了在鄉村精英離場的情況下,以留守婦女為主體的鄉村振興內源性主體,助推了以鄉村女性精英為骨干的村民再組織化過程,以持續提供學習機會賦能村民組織,最后外修環境、內修人文,探索形成了一種鄉村振興的內源性實踐模式。
參考文獻:
[1]唐曉琦.從技術治理到生活治理:中國城市社區治理的范式轉向與經驗嬗變——基于S市漕街的實證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 2022,29(02):93-98+115.
[2]王曉毅.重建鄉村生活 ?實現鄉村振興[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58(01): 1-4.
[3]陳彪,賀芒. 農村公共事務治理中農民“漠視”現象解構及其破局——以C市Y村公共池塘資源治理為例[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1,20(05):677-685.
[4]熊萬勝.社會治理,還是生活治理?——審思當代中國的基層治理[J].文化縱橫,2018(01): 115-121.
[5]郎友興.走向總體性治理:村政的現狀與鄉村治理的走向[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54(02):11-19.
[6]劉燕舞.生活治理:分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一個視角[J].求索,2022(03):116-123.
[7]杜鵬.生活治理:農民日常生活視域下的鄉村治理邏輯[J].學習與實踐,2021(05):112-123.
[8]鄔家峰.生活化治理:鄉村文化振興的內源性路徑轉向與實踐——基于“贛南新婦女”運動的考察[J].江海學刊,2022(03):122-131.
[9]陳學兵.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主體性的重構[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8(01):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