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金鳳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引領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文章以甘肅省慶陽市環縣西溝村發展草羊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為典型案例,探索實踐“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形成“產業發展聯合體”,促進村莊草羊產業發展從“外部賦能”向“內生發展”不斷躍遷,實現村集體經濟與村民收入雙提升,助力鄉村振興、強村富民。通過深入考察并分析西溝探索實踐過程,梳理發展模式和實踐路徑,為類似情境下的村莊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提供借鑒。
關鍵詞:村集體經濟;共同富裕;實踐探析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5-0064-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1.32 ? ? ?文章標識碼:A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立足國情農情,體現中國特色。建設優質節水高產穩產飼草料生產基地,加快苜蓿等草產業發展。大力發展青貯飼料,加快推進秸稈養畜[1]。這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具備現代生活條件,農民全面發展、過上更加富裕更加美好生活的中國式現代化農業強國之路的有效路徑[2],能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有力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在此過程中,農村集體經濟在實現共同富裕、促進鄉村振興中能發揮基礎性作用,但仍然存在諸多困難和挑戰。因此,要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形式的多樣化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增動力、添活力。文章基于甘肅省慶陽市環縣西溝村的典型做法,梳理其集體經濟發展實踐的重要啟示和實踐路徑,引領農民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1 西溝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1.1 集體經濟發展概況
西溝村位于甘肅省慶陽市環縣南部,是慶陽市環縣曲子鎮下轄的行政村,土地面積56.7km2,其中梯田面積1 053.33hm2。村內設9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675戶2 579人。從2018年開始,西溝村在村黨支部書記帶領下,為擺脫村弱民窮的現狀,緊跟環縣養羊種草創收的腳步,走出了一條以產業組織化為抓手的黨建引領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子。在收入情況方面,通過草產業和養產業的收入,西溝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萬元,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047元。在產業結構方面,西溝村生產總值的重要來源是第一產業草羊業。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西溝村特色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壯大。正在探索農家樂、民宿服務、民生康養等第三產業的發展,計劃引入適合本村發展的輕工業,努力實現三產融合發展。在基礎建設方面,西溝村積極推進橋梁、道路、水壩、路燈、休閑健身設施建設,新建養老院和新時代農民培訓基地。實施危房改造、人飲場窖工程。從根本上解決了群眾出行、住房、飲水和制約產業發展的基礎建設。
1.2 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西溝模式”
1.2.1 “村社合一”的組織模式
西溝村通過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以“黨建引領、深化改革、組織起來、共同富裕”為組建原則,強化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與脫貧戶、村集體三者之間的利益聯結,增加農民收入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同時,實行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聯合社理事長“一肩挑”。構建起“戶戶入社、組組建社、九社聯合、村社合一”的產業發展組織模式。
1.2.2 “戶繁社育、標準管控、統收統銷”的經營模式
西溝村以“好地、好肥、好草、好料、好羊”的“五好標準”,緊盯繁育、育肥、推廣“三個環節”進行全過程管控。牧草種植全部梯田化,以有機肥種綠色草推廣種植以中天一號為主打品種的紫花苜蓿,實現了草品良種化。與中國農科院“肉羊綠色集成發展項目”團隊合作,成立全日糧加工專業合作社,開發飼料“本土配方”,生產配送“全日糧”。讓農戶、合作社、聯合社形成一條龍服務,實行“戶繁社育、標準管控、統收統銷”的經營模式。
1.2.3 “村集體+電商”的銷售模式
西溝村與電商服務公司合作,依托互聯網平臺,建立了草飼料、羊肉專業銷售群,培養了專業化的主播團隊,以拼多多、淘寶等銷售平臺,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引流平臺,進行草飼和養只售賣。同時,發動群眾在苜蓿菜上做文章,一方面售賣新鮮苜蓿菜,另一方面大量收購、二次加工、冷藏保鮮,利用電商平臺在反季節時發往全國各地,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時,又成為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渠道。
1.2.4 “強帶弱”的模式
一業興帶來百業興。西溝村把各級各類扶持村級集體發展資金采取入股分紅模式,分別投入到由黨支部和黨員牽頭建辦的專業合作社和聯合社中,按照年6%的收益標準進行分紅,這不僅壯大了產業規模、延伸了產業鏈條、提升了產品附加值,而且在產業的提質增效中進一步發展了村級集體經濟。
1.3 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經驗啟示
1.3.1 黨建引領是發展集體經濟的重要基礎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加強基層黨建引領能有效促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與壯大,是實現村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西溝村第一書記十分重視基層黨建的引領作用,提出“抓黨建、促民風,抓產業、謀發展”的工作思路,對村“兩委”的工作進行監督,在日常工作中,凡重大事項,都要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黨員大會,嚴格按程序討論決定,并成立村級黨風廉政監督小組。通過完善“自我管理+民主監督”機制,營造出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1.3.2 選準產業是發展集體經濟的關鍵途徑
從“五個一批”到”五個振興”,產業發展均居首位,西溝村立足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整合優質資源,初步構建了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循環鏈的肉羊產業發展新體系,種草養羊已成為西溝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和群眾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因此,只有堅持因地制宜,選準育強產業,才能找到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出路。
1.3.3 利益聯結是發展集體經濟的核心要義
發展村集體經濟,集體發揮力量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小而散的集體經濟組織要擰成一股繩,彰顯強大合力。肉羊產業化聯合體的架構模式,實現一家一戶小單元生產加入聯合運作的大集團運營,形成利益聯結體,讓政府、龍頭企業、合作社、村集體和農戶同頻共振。西溝村的“強村帶弱村”模式啟示我們,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與資源要素的整合、利益各方的取長補短是密切相關的。
1.3.4 主體培育是發展集體經濟的首要之舉
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三大支柱”,不論哪個體系,都離不開新型經營主體的引領[3]。龍頭企業、合作社、養殖戶是拉動西溝村肉羊產業現代化、規模化發展的“三駕馬車”,只有將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與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相結合,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才能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
1.3.5 群眾參與是發展集體經濟的基礎保障
西溝村在發展草羊產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過程中,鼓勵村民參與、共同致富,充分激發了基層發展內生動力,通過發揮比較優勢、抓牢主導產業、提升品牌形象,形成了“三產融合、相互促進、共同推進”的發展格局,取得了集體經濟有項目、專業合作社有效益、群眾增收有渠道的發展效果,實現了產業規模化發展典型示范帶動作用,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為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
2 西溝村集體經濟發展面臨的“共同富裕”難題
2.1 經營管理人才匱乏
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西溝村在草羊產業現代化發展之路上缺乏專業技術人才。需要引進高層次合作社管理經營人才,加大本地合作社經營管理人員培訓,持證上崗,確保每個合作社配備專業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財務人員、銷售人員。
2.2 保障基礎薄弱
村中部分合作社養殖標準化程度低,水、電、路、網等圈舍基礎設施不完善,圈舍內缺少自動供水系統、保溫設施等,外通道路不暢,缺少堆糞場、焚埋坑、污水池等糞污處理設施,未實現“雨污分流、干濕分離”,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不達標。由于與寧夏、內蒙地相毗鄰,一些羊販子走村串戶、南下北上,羊只流通監管難度大,以布病為主的疫病傳播風險較大,影響養羊規模的持續擴張和農戶養羊的積極性。
2.3 可持續發展能力差
一是缺資金。個體養殖,生產規模小,無法滿足銀行高門檻的貸款要求,而畜牧業則是高投入、高風險的行業,具有價格大、成本高、易受疫情風險沖擊等特性,行業價格易受到宏觀調控和市場供求影響,銀行為規避風險而不斷提升貸款利率,進而加重畜牧業負擔,縮小盈利空間。二是缺技術。大部分小型生產戶養殖方式比較傳統、隨意,同時,出于簡單的經濟效益考量,生產過程中存在大量使用獸藥或激素的現象,對綠色養殖和環保養殖有所忽略,進一步加大環境壓力。
3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共同富裕路徑探析
西溝村從自身實際出發,依據村域特色,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克服困難、勇于探索、積極實踐,走出一條強村富民的實踐新路子。
3.1 強化黨建引領作用,筑牢基層治理根基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必須強化基層黨建引領作用。“要高度重視農村社會治理,加強基層黨的建設,增強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提高基層組織凝聚力和帶動力”[4]。筑牢基層黨建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重要保證,必須發揮黨建引領作用[5]。一是選優配強支部班子。要加強村級班子建設,把農村中有事業心、創業心,有文化、年紀輕的黨員和社會能人充實到村黨支部或村民委員會任職。也可以從市、縣、鄉三級黨政干部中選派有志氣、有能力、能吃苦的青年干部到基層掛職、任職,以加強基層經濟工作領導。因地制宜做好產業發展規劃,積極爭取各級政策支持,把好廉政建設重要關口。二是創新基層治理方式,引導黨員、能人、賢人率先垂范,為就業、創業者搭建平臺和載體,引導群眾主動作為,發展產業。
3.2 完善產業經營管理,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村集體資產的增加以及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都離不開產業經營的高效有序管理。一是科學謀劃產業布局,通過產業鏈的延伸、農民增收和就業渠道的拓寬等途徑,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比如,西溝村看中春季紫花苜蓿的食用價值,利用電商平臺向全國各地售賣“寵物草”及餐桌上的美食“苜蓿菜”,延長了草產業鏈的同時,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渠道。二是對村集體資產的充分利用,如針對空閑宅基地和撂荒地,能合理規制、有效利用,使小塊土地連片經營,形成規模,實現創收。一方面土地流轉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也增加集體資產總值。三是支持引導合規合作社發展壯大,有助于村集體資產增值。
3.3 促進區域協同發展,推動城鄉共同繁榮
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是發展集體經濟并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必須促進城鄉之間要素流動和區域間協同發展。一是以城帶鄉,扭轉二元對立局面。政府鼓勵社會資本下鄉,積極引導其正確經營產業及鄉村治理;吸引各級各類人才參與鄉建運營,充分發揮社會各類資源優勢,帶動城鄉生產生活互融共通,實現城鄉共享發展新格局。二是在不同區域間實現聯合聯動,點面結合、優勢互補促進共同富裕。比如,西溝村與鄰近村組形成“強帶弱”模式,根據自身發展實際結對幫扶,加強村組間的產業合作;在草產業發展上跨區聯營聯建,形成資源互補、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體,進一步實現共同富裕。
3.4 改善基層民生設施,構建共享發展理念
發展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需要良好的民生保障、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一是促進教育公平普惠,積極引進農村地區優秀教師及優質教學設施,完善教育資源配置;引進優質醫療資源,不斷改善農村醫療服務水平,提升老百姓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公益性環境整治,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建立健全農村精神文明長效機制。二是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村地區的水、電、路、網等影響生產生活的重要因素進行改善,尤其是涉及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要努力爭取政策與資金的大力支持,積極營造共享共建、共同富裕的良好環境。
4 結束語
集體經濟是農民共同致富的根基,是農民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物質保障。集體經濟健康發展了。不但可以為農戶提供各種服務,還可以發揮調節作用,防止兩極分化。西溝村的成功經驗表明,用社會化企業模式運作村集體組織,對于夯實民眾基礎、幫助民眾回鄉創業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對于小規模小區域內的集體組織而言,西溝村黨組織發揮的引領凝聚作用更為靈活也更有效率。村集體結合了政府的動員能力與市場的經濟效率優勢,有效配置資金、人力、土地等資源。該村村兩委打造的內循環產業鏈,具有較好的可復制性與推廣價值,不僅適合半農牧區的村集體,也可嘗試在農牧區加以推廣。促使“西溝模式”在黃土高原大地上譜寫出新時代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生動篇章。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主要內容[J].現代面粉工業,2023,37(03):20.
[3]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學習時強調 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 讓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N].人民日報,2015-05-02(1).
[4]龔云.新時代要高度重視發展農村集體經濟[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03):18-26+155.
[5]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