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水彩畫藝術在發展期間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而呈現出中國化特征,部分中國畫材料逐漸被創新應用到當代水彩畫中,形成了獨具中國風味的材料語言。基于此,本文對中國化對當代水彩畫材料語言的影響方向進行探索后,從傳統材料融合應用、傳統文化滲透傳承兩個角度展開當代水彩畫中國化材料語言的應用實踐分析,解析當代水彩畫材料語言的中國化意蘊。
關鍵詞:當代水彩畫;材料語言;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J2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2-00-03
水彩畫傳入中國后,藝術家不斷探索水彩畫與傳統繪畫藝術間的聯系,在中西方藝術理念不斷碰撞與實踐下,當代水彩畫材料語言逐漸呈現出一絲中國化特征。在文化自信戰略環境下,水彩畫藝術創作者不斷尋求中國元素的應用方向,在長久發展中,中國化特征逐漸體現在當代水彩畫材料語言中,在保留水彩畫本體語言的同時,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營養,以此提高中國水彩畫民族價值。
一、中國化對當代水彩畫材料語言的影響方向
(一)材料語言的拓展
當代水彩畫材料語言在尋求視覺領域突破過程中,打破傳統水彩畫材料的桎梏,從中國化角度入手開辟挖掘新的水彩畫材料,將中國化元素融入當代水彩畫中,通過實現材料語言中國化發展而提升水彩畫藝術層次。而在當代水彩畫材料語言中國化發展過程中,中國化主要體現在材料語言的拓展方面,促進當代水彩畫與中國化材料的融合,將筆、墨、紙、印四大中國化材料融入水彩畫藝術創作中,以中國化材料為具象載體傳承傳統文化,塑造富含中國文化內涵的水彩畫藝術作品。筆、墨、紙、印等中國化材料蘊含傳統美學意蘊,藝術價值較高,在當代水彩畫材料語言發展期間,將中國化材料靈活應用到水彩畫材料語言中是藝術發展的主流趨勢之一。在當代水彩畫材料語言中國化發展中,不僅保留了西方水彩畫本體語言特征,還將中國化民族特色、文化精神意蘊良好融入水彩畫藝術中,在中西方材料語言碰撞交織下實現了水彩畫藝術的創新發展,打破常規,使中國當代水彩畫具備了更為廣闊深遠的發展天地。
(二)文化內涵的滲透
中國化對當代水彩畫材料語言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筆、墨、紙、印等中國化材料的應用上,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應用融合,如哲學文化,將傳統文化思想內涵融入當代水彩畫創作中而塑造一種充滿中國化特征的視覺呈現方式,從思想角度傳承中國水彩藝術。從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角度來看,其美學境界表現為中和平衡、道法自然、空靈深邃、天人合一,與中國哲學理念與精神風貌不謀而合,而哲學理念之間相輔相成,三合為一,在當代水彩畫材料語言發展過程中,精神內涵風貌作為中國文化內涵而融入當代水彩畫中,由此進一步深化了當代水彩畫材料語言中的中國化色彩。
二、當代水彩畫中國化材料語言的應用實踐分析
(一)傳統材料融合應用
結合上述影響方向分析可知,在傳統材料方面,中國化材料主要體現在畫筆、墨韻、宣紙、印章四個方面,將四種中國化材料融入當代水彩畫中,則是當代水彩畫材料語言中國化的顯著應用實踐方式。
1.畫筆的借用
此處的畫筆主要指中國毛筆,其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觀念的具象體現,在以往繪畫藝術中,中國文人則借助毛筆表達情懷、揮灑奇思,尤其是對于畫家而言,更是將畫筆作為傳遞生命情感及理想價值觀的主要工具。從工藝角度來看,西方水彩筆的“毛”短而存在漸層,富有彈性,由外至里逐漸變長,毛尖具有弧度,而中國毛筆則毛尖平齊,易于控制筆鋒。毛筆作為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承載著中國化美學特征,此時則可將毛筆應用到當代水彩畫創作中,以此不僅強化當代水彩畫材料語言的中國化特征,還可融入中國民族美學精神。毛筆在當代水彩畫中的應用可放可斂、可急可緩,創作者可根據自身想法靈活運筆。與西方水彩筆相較,毛筆在當代水彩畫中的優勢在于能夠實現虛實相生、剛柔相濟,立足于“意”而呈現為“形”,形隨筆走而表現水彩內涵。我國毛筆技法多樣,包括擢、描、點、染、勾、擺等,將其應用到水彩畫中時,創作者可基于自身主觀意識自由繪畫,隨心而動,用筆時不拘泥于固定樣式,通過用筆的主觀性而反映水彩畫創作者的審美情趣、內心情感,強化當代水彩畫的表現張力。在毛筆材料語言狀態下,可借助筆觸形態表現創作者的內心“畫境”,在毛筆勾勾點點中融入中國韻味,為當代水彩畫增添一抹筆觸之韻。將中國化毛筆作為當代水彩畫材料語言時,可借助刻刮、浸、破、拓印、沉淀、潑、流、點灑等技法繪制水彩畫,依托于毛筆技法而提高水彩畫的表現張力。例如,圖1為《右玉系列1》,為牛廣德水彩畫作品,在該水彩畫中則應用了毛筆,通過混用破、皴、點、擦、勾等毛筆筆法而完成了水彩畫畫面的營造,既有水色濕潤構造,又有干筆觸形態,虛實相生,在毛筆濕潤、干涸交織下提高水彩畫畫面層次感,在保留西方水彩畫本體材料語言特征的同時,借助毛筆傳承中國化精神內涵[1]。
2.墨韻的塑造
墨屬于中國傳統材料之一,運墨具五色,即集濕、黑、淡、干、濃為一體,通過水墨變化而營造千變萬化的“墨色”,運用“墨”而呈現自然環境中的萬紫千紅[2]。中國水墨材料的應用核心為濃淡適宜,其精神內涵、審美取向與中國傳統藝術緊密貼合。早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藝術家吳冠中則將水墨應用到當代水彩畫創作中,借助墨韻呈現水彩。在當代水彩畫長期發展中,諸多藝術家不斷探索中國化材料在水彩畫中的應用,植根于傳統用墨技巧,將破墨法、積墨法、潑墨法作為材料語言的一種而融入當代水彩畫創作中。
當代水彩畫創作期間,藝術家逐漸用傳統水墨技法創作水彩畫,由此衍生出了以墨韻為核心的當代水彩畫材料語言。例如,黃鐵山是當代水彩畫材料語言探究實踐中的代表性人物,其主要借助墨、水彩、宣紙等材料而呈現出“積墨”效果,并可運用不同技法呈現出不同畫面形象,如借助破墨法、潑墨法塑造客觀事物,或采用迅疾筆意形式營造漣漪、波紋,借助多元化用墨方式展現東方神韻。“墨”是中國傳統材料語言形式,圖2為《貓》,為Endre Penovac外籍水彩藝術家將水墨融入水彩的典型作品,其中主要運用潑墨法塑造“貓”的外形,由此產生了一種“形”中見筆、墨中見“形”的藝術觀感。
3.宣紙的借鑒
在中國傳統藝術中,宣紙為應用最為廣泛的物質載體,其承載著藝術創作者的生命情緒與思想感情。宣紙纖維特性顯著,可將墨、水彩顏料的沉淀、繪畫效果最大化發揮,將水彩意、色、形清晰直觀地呈現出來。熟宣添入礬水后所呈現出的畫面更為穩定,而生宣質地棉韌,能夠呈現出一種自然美感,無論生宣還是熟宣,均適用于水彩畫。將宣紙作為水彩畫材料語言后,憑借宣紙特性可充分展現水彩畫面,在宣紙揮毫弄墨中創作出符合中國文化意蘊的水彩畫。宣紙材料源于自然,而材料中的這份“自然”同樣詮釋在水彩畫中,以宣紙為載體呈現當代水彩畫中的精神情感。與其他載體相較,宣紙具有含蓄、沉穩的品質,可形成滋潤、細膩質感,由此產生了宣紙獨特的“紙韻”。例如,圖3為《瞬息之五》,在該水彩畫中,運用了諸多國畫材料,如礦物質顏色、水墨、宣紙,由此渲染出一種深邃、虛幻意境,墨在的宣紙上遺留肌理而進一步豐富了畫面層次,強化了水彩畫表現意蘊[3]。
4.印章的妙用
“印章”在中國傳統藝術繪畫中應用普遍,該元素同樣可作為水彩畫材料語言中國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在中國歷史中,“詩書畫印”密不可分,從繪畫藝術角度來看,文人畫家多將“蓋印”作為繪畫最后一道工序,深紅印章與畫面相互輝映,由此形成了獨具中國色彩的藝術觀感。除此之外,印章不僅是畫家審美格局的直觀體現,還是其思想情感、主觀情感的重要傳遞方式,在當代水彩畫發展期間,印章可作為中國化元素而融入當代水彩畫中,成為材料語言的一種,并借助印章而點綴畫面,完善構圖,清晰直觀地表達情感。以《風》為例,其為黃鐵山水彩畫藝術作品,在運用水墨營造流動絢爛水彩畫面的同時加蓋印章,進一步深化了中國畫意蘊,使該水彩畫呈現出中國繪畫的表現張力。
筆、墨、紙、印是中國傳統繪畫中最具代表性的具象物體,其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化意蘊,在中國化材料語言表達中呈現傳統美學觀念,使當代水彩畫富含中國特色民族藝術風貌。將中國化材料與當地水彩畫融合后,不僅可保留水彩畫原有的本質特征,還深化了民族內涵,豐富了藝術表現層次,所呈現出的藝術價值更高,由此可見,筆、墨、紙、印現已成為當代水彩畫材料語言中國化發展的主要方向[4]。
(二)傳統文化滲透傳承
除筆、墨、紙、印四種中國化傳統材料外,當代水彩畫材料語言的中國化特征還體現在傳統文化滲透傳承中。
1.中和樸素的精神風貌
“中和”“平和”是中國傳統思想觀念的根基,其注重“中庸”,而該思想文化在藝術領域中的表現則為“中和之美”,在該精神文化思想下,中國傳統藝術繪畫注重畫面和諧構圖,強調和諧、樸實、含蓄,通過靈活運用筆、墨、紙、印中國化傳統材料進行創作,形成具有干濕相宜特征的水彩畫畫面,同時借助含蓄樸實的用色搭配而表現畫面主體間的微妙關聯。以《春雨》為例,該水彩畫具有中和樸素之美,崇尚自然,自然天成,樸素純全,注重事物在自然界中最為客觀本真的存在狀態。從材料語言角度來看,《春雨》水彩畫運用了沉穩含蓄的宣紙,輔以毛筆注入靈魂,一氣呵成、意存筆先,在毛筆、宣紙中國化材料的應用下彰顯古往今來中國歷史長河中的和諧中庸思想文化,由此呈現出獨具中國獨特魅力的材質美感,同時在大面積水色暈染下形成了具有中國化色彩的“寫意”風格,進一步突出了文化內涵中的抱樸含真思想[5]。
2.崇尚自然的視覺體驗
早在古代,我國文人則形成了崇尚自然意識,注重自然、人之間的和諧關系,講究天人合一,在中國傳統藝術繪畫中,該崇尚自然的精神思想同樣被應用到了繪畫創作中。從當代水彩畫材料語言中國化角度來看,當代畫家在中國傳統文化導向下,不斷研究鉆研水彩畫中的文化色彩,并以傳統水墨畫為切入點,挖掘筆、墨、紙材料語言的材料特性,并將其應用到水彩畫創作中,由此呈現出一種畫筆化境的視覺體驗。以《水隨天去》為例,該水彩畫色彩淡雅,通過水分與色彩的融合暈染而呈現出一種若隱若現的畫面。古代文人畫家注重自然的力量,繁榮枯敗、萬物更替均是自然力量的呈現,人們需在大自然中擺脫世俗,邂逅渾然天成,感受大自然中獨一無二的美,在此心態下,方可把握自然界事物本質,探究自然之美。在當代水彩畫藝術創作過程中,同樣想秉承該創作心境,以中國化材料(筆、墨、紙、印)為載體工具表現思想意識,傳遞創作者的內心觀念。例如,部分當代水彩畫家在崇尚自然文化思想下選用天然皮紙材料進行創作,而該類皮紙中摻雜秸稈、樹木、花草等元素,材料本質則是尊重自然的表現,故可實現當代水彩畫材料語言的中國化呈現。
3.空靈淡遠的和諧觀感
空靈淡遠在中國傳統古代繪畫藝術中主要呈現出美麗深邃的畫面境界。結合中國歷史來看,古代畫家基于自身空靈淡遠的精神思想逐步創作出富含釋文化的繪畫作品。在中國傳統繪畫藝術長河中,文人畫家多將文化思想精神作為繪畫元素融入作品中,借助繪畫傳遞思想情感,弘揚精神力量。當水彩畫藝術形式傳入中國后,其受到本土文化要素的影響,導致水彩畫材料語言具備了中國化色彩,隨后在傳統繪畫思想的交融碰撞下不斷沉淀。例如,《風景》水彩畫,其引入了傳統水墨畫氣質意蘊,所運用的材料語言為中國化材料,即宣紙、毛筆,在中國化材料與水彩顏料的交織融合下營造了空靈淡然的畫面,而該空靈淡然之感的形成是畫家與中國化材料語言相互結合的結果,給人一種清新致、肅穆寧靜的視覺觀感。再以《荷·馨系列之三》為例,其為當代畫家張小綱的水彩畫作品,該水彩畫同樣注重空靈淡遠意境的營造,所運用的材料語言包括大刷筆、食鹽、墨,在多種材料混合運用下實現了空靈之美的全面融合滲透。此外,張小綱水彩畫藝術創作尤為看重心平氣和的心態,其指出只有在忘我自然、內心平實狀態下方可觸摸事物本真,所創作出的作品則會具有空靈和諧觀感,并可充分呈現出自然生命的魅力。
三、結束語
在當代水彩畫中,材料語言的中國化主要體現在材料語言與文化內涵兩個角度,在具體實踐中,主要從畫筆、墨韻、宣紙、印章四個方面實現了中國化元素的應用,實現了材料語言中國化,而在傳統文化滲透傳承方面,則主要體現在精神風貌、視覺體驗、和諧觀感方面,將古代文人畫家的中和樸素、天人合一、空靈淡遠精神思想融入當代水彩畫中,以此實現中國化與水彩畫材料語言的融合式發展。
參考文獻:
[1]黃詩旖,趙玉琢.中國當代水彩畫材料表現語言的靈活性[J].美與時代(中),2022(08):48-50.
[2]鄭晨陽.超越與復歸——超現實精神下的水彩畫創作[J].大眾文藝,2021(23):63-65.
[3]王照斐.工筆重彩畫材料表現與造型語言[J].藝海,2021(05):65-67.
[4]許京卉,黃作宏.當代水彩人物畫中材料語言的運用[J].美與時代(中),2020(08):14-15.
[5]占曉晴.中國畫筆墨意蘊在當代水彩畫中的審美構建[D].廣東工業大學,2020.
作者簡介:魏晨(2000-),女,山東青島人,研究生,從事水彩畫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