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戲劇藝術有著獨特屬性,其傳承者大多出生于20世紀中葉,如今已經鮮有新生代有意愿從事傳統戲劇的表演工作,導致傳統戲劇面臨著失傳和消亡風險。筆者站在我國傳統戲劇發展角度的立場上,以傳統戲劇傳承特點及功能作為研究的切入點,對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路徑進行深入研究,以期作為同類研究和傳統戲劇傳承工作的參考和借鑒,促進青年一代積極參與傳統戲劇表演工作,為我國傳統戲劇傳承發展助力。
關鍵詞: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性;功能
中圖分類號:J8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2-0-03
在現階段,我國社會與經濟實現了進一步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在人民群眾追捧現代表演藝術的當今時代,我國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卻逐漸被人遺忘,存在著較大的傳承危機。雖然我國各地方政府鼓勵青年一代積極投身于傳統戲劇表演工作,但是成效甚微,并沒有改變傳統戲劇日益邊緣化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大部分青年人普遍認為傳統戲劇不具備時代性,無法體現出時代特點,已經不再符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即使投身傳統戲劇傳承,也是杯水車薪,毫無意義。由此可見,為了傳承和發展傳統戲劇,必須促使青年人對其存在意義形成正確認識,使青年人有意愿保護和傳承傳統戲劇。
一、我國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的傳承性
(一)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具有延續性
在我國戲劇體系中,傳統戲劇占據著不可取代的地位,有著鮮明的文化屬性,同時也是我國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我國傳統戲劇源于民間文學,具有典型的動態式文化屬性,需要傳承者具備極高的藝術修為。
傳統戲劇產生于宋朝,并在宋、元時期逐漸蓬勃了起來,其間出現了包括鄭光祖和關漢卿等影響后世的偉大戲劇家,是我國較為重要的一種傳統文學藝術形式。時至明、清兩代,傳統戲劇發展至高峰,產生了包括《桃花扇》和《臨川四夢》等重要作品,而且流傳至今。我國傳統戲劇伴隨歷史發展至今,依然在影響著我國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了不同地域人民群眾的審美取向和生活習俗。
(二)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發揚傳統戲劇精神
不同于西方戲劇,我國傳統戲劇歷史相對更久,而且文化屬性較為鮮明。這也很大程度上抬高了傳統戲劇表演和傳承的藝術門檻。一方面,傳統戲劇的創作者和表演者都需要具備較高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傳統戲劇也必須跳出時空桎梏,能夠符合當今社會的需要,符合當今人民群眾的審美取向。戲劇是創作者和表演者協同合作的產物,戲劇的靈魂是戲劇精神。只有在戲劇精神和時代精神相互吻合時,才可能創新戲劇形式。最近幾年間上映的歷史題材影視作品,正是由于古代戲劇成分過大,才造成了與受眾的距離感。為了避免這一困境,戲劇創作者需要在看似無序的歷史事件中確立能夠反映當今時代精神的主題和元素,再使其與戲劇精神相互結合。唯有如此,戲劇才能夠被人民群眾所接受和喜愛。
二、我國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的傳承功能
(一)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具有文化認同功能
文化認同,是傳統戲劇傳承和發展的核心目標。我國傳統戲劇中蘊含著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發揮著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通過傳播傳統戲劇,則能夠將我國傳統文化展示給人民群眾,同時也能夠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這在新文化環境下的當今時代,依然意義重大。通過文化認同,能夠吸引青年人產生從事傳統戲劇表演的意愿,投身到傳統戲劇傳承事業中。
(二)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具有文化融合功能
傳統戲劇的傳承,有助于我國民族文化融合。民族文化認同是我國傳統戲劇傳承發展的前提之一,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拒絕新文化或者現代文化。相反,在世界各民族交流日益緊密的當下,只有秉持包容心態積極采納不同文化優點,融合不同文化的精髓,在戲劇表演中體現出時代內涵,才能夠促進傳統戲劇發展,提升傳統戲劇的生命力,達到時代發展的要求。如此,也能夠促使更多青年人參與傳統戲劇的表演和傳承工作。
(三)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具有文化品格塑造功能
我國傳統戲劇有著顯著的文化功能。通過傳播傳統戲劇,則能夠掌控文化心理,形成文化性格。我國傳統戲劇文化形態和品格不會局限在特定的時代,反而是時代發展的體現,起著傳統文化傳承的作用。
三、我國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和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劇院和劇場的運營成本高
在目前的文化環境下,劇場的經營和運行主要依賴于觀眾是否形成了看戲習慣,是否有意愿走進劇院。考慮到舞臺戲劇表演具有不可復制性,很容易受到場地、觀眾情緒以及表演者自身狀態的影響。除此之外,在舞臺道具或者演員服飾不同的情況下,戲劇表演效果也會有所不同,而在戲劇表演的過程中,任何道具和服飾的改變都會改變表演成本,進而導致“不演不賠,多演多虧”等問題。而如果縮減演出成本,降低道具或者服飾質量,則不可避免會降低戲劇表演的質量。這也是現階段我國大部分劇場及劇院停業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傳統戲曲表演過程中創作效果不佳,明顯欠缺創意
在現階段,無論是傳統戲劇編劇,還是戲劇表演人員,都處在較大困境中。若在戲劇中增加傳統文化的元素,則無助于戲劇內容和形式的創新,不符合人民群眾的審美情趣,大幅度降低受眾的觀看意愿。固然,得益于經濟和社會發展,我國戲劇表演藝術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然而,卻沒有產生具有時代性、藝術成就的傳統戲劇。除此之外,部分傳統戲劇傳承者僅僅創新了戲劇形式,忽視戲劇美學,反而導致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喪失了文化屬性[1]。
(三)傳統戲劇表演藝術人才存在青黃不接的困境
不可否認,大部分青年人不認同傳統戲劇表演藝術,更不會主動從事傳統戲劇表演和傳承事業,這使得包括話劇等傳統戲劇逐漸遠離了人民群眾的視野,依然活躍的創作者和表演者年紀較大。以福建戲曲文化為例。福建戲曲有著良好的文化基礎和豐富的戲曲種類。不過,伴隨著一代戲劇表演者的老去,無論是戲劇創作和表演,還是劇目收集和整理,都面臨著青黃不接等困境。同樣的困境也存在于產生于秦漢時期的泉州提線木偶戲。其劇目《目連救母》是我國發展歷史最為久遠的傳統戲曲之一。然而,發展至今,該傳統戲劇面臨著失傳的可能性。
(四)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缺乏規范化的教學體系,難以形成系統性的傳承規模
通過分析不同國家的戲劇發展歷史,可知有很多國家高度重視傳統戲劇教育工作,并且將傳統戲劇教育納入了國民義務教務,甚至高中教育體系中。而我國在現階段尚缺乏標準化的戲劇教學體系,無疑無助于我國傳統戲劇的表演和傳承工作。
四、我國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功能發揮和戲劇傳承的可行性路徑
(一)依托群眾性活動,將傳統戲劇與時代特征相互融合
我國傳統戲劇創作者和表演藝術家應該對傳統戲劇內容與形式進行更新,為人民群眾奉獻具有時代特性且能夠反映日常生活的劇目,唯有如此,才能夠吸引更多人觀看。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內容著手:(1)各地方政府應該頒布鼓勵性政策,為劇院和劇場的運行提供良好條件,創造有利環境。同時,為傳統戲劇表演提供渠道,幫助傳統戲劇走入基層和大學校園中。(2)地方政府也應該推動戲劇研學工作,擴大傳統戲劇傳播范圍,并基于此為戲劇表演者和觀眾互動創造條件,增進觀眾和表演者的感情,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認同,使觀眾認識到傳統戲劇的美。除此之外,還應該積極融合民族文化和傳統戲劇文化,從而體現出傳統戲劇傳播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目前,泉州市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積極推動包括閩南戲曲在內的傳統戲劇傳播工作,通過舉辦民間戲曲展演等形式,向當地人民群眾傳播傳統戲劇。其中,《穆桂英掛帥》憑借詼諧的本土戲劇語言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接受和認可。由此可見,通過文化展演等活動能夠為傳統戲劇提供廣闊的表演和傳播路徑。
(二)從傳統戲劇觀眾角度出發,傳承和發展傳統戲劇表演藝術
我國傳統戲劇表演藝術也必須符合現代社會文化語境,反映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如此才能夠獲得更大關注。除此之外,也應該將信息化技術應用于傳統戲劇表演和傳承工作中,通過互聯網平臺既能夠打造開放和平等的戲劇交流和評論空間,吸引更多人參與傳統戲劇研究和傳播,同時也能夠拉近傳統戲劇工作者和觀眾的心理距離[2]。
(三)促進傳統戲劇走進旅游景區,加強傳統戲劇表演藝術與游客的互動
旅游景點也可以被用于傳播和傳承我國傳統戲劇。和傳統戲劇類似,大部分人文景觀都有著較強的文化屬性。通過融合景區與劇場,不僅能夠吸引旅游者走近傳統戲劇,也能夠借此融合旅游與文化,促進地區旅游文化建設,助力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當游客走進景區之后,則會被景區內搭設的舞臺所吸引,在觀看戲劇的過程中,游客也會更加深入了解當地民族文化,如此在傳播傳統戲劇的同時,也達到了傳播傳統文化的目的。以泉州市為例,政府部門即可以推動當地景區與劇院合作,通過開展“戲劇入園”等活動吸引景區內游客觀看傳統戲劇,而景區方面也可以憑借戲劇表演提升自身影響力。除此之外,景區和劇院也可以為游客提供參與傳統戲劇表演的渠道,或者通過“體驗式演出”等形式幫助游客近距離接觸傳統戲劇表演藝術,有助于我國傳統戲劇和文化的傳承發展[3]。
(四)走近人民群眾生活,融合不同形式的傳統戲劇表演藝術
除前文中所述內容之外,泉州市政府也應該鼓勵傳統戲劇工作者創作能夠反映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劇目,并且進一步創新劇目的內容和形式。例如,圍繞傳統節日慶典活動進行戲劇表演,通過戲劇表演和觀眾的互動,幫助觀眾走近傳統戲劇表演藝術,進而起到傳承傳統戲劇的目的。以高甲戲表演藝術傳承而言,當地政府既可以鼓勵從業者創新戲劇表演或者武打形式,還通過互聯網平臺收集人民群眾的建議。具體而言,可以將木偶戲或者京劇武打程式融入高甲戲表演中,或者將梨園戲旦行指法與傀儡打相互結合。除此之外,當地政府也可以鼓勵人們進行民間戲劇表演,從而使人民群眾參與到高甲戲表演藝術的創新和改革中。通過上述舉措,能夠進一步完善高甲戲表演藝術,而當地人民群眾也會認識到傳統戲劇的意義,有助于傳統戲劇和傳統文化的傳承[4]。
(五)扎實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的基本功
對于我國傳統戲劇表演藝術而言,其創作者與表演者都必須具備良好的基本功。若戲劇工作者缺乏藝術文化基礎,則無法保障舞臺表演有序進行,導致表演質量大幅度降低。其中,傳統戲劇表演人員必須苦練基本功,認真對待哪怕最基礎的表演動作,力求動作到位,身體姿勢規范。唯有如此,戲劇表演人員才能夠表現出傳統戲劇的精髓,取得良好的表演效果。
(六)加強文化認同,傳承文化傳統
中華傳統文化不僅能夠憑借書籍等物質載體進行傳承,同時也能夠憑借口耳相傳方式進行傳承。后者是活化的歷史資料,其中較為典型的即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源于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與社會生產,并且伴隨著歷史發展傳承至今。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是無形的、非物質的、抽象的,僅僅存在文化空間內,是一種歷史及文化的表現形式。以活化歷史資源或者語言傳播的傳統文化有著堅實的傳承基礎,它存在于所有人的內心深處,而且和生活息息相關,屬于一種文化綜合體。我國傳統戲劇即為這樣一種文化綜合體,其一方面具備傳統文化藝術的屬性,另一方面也具有基于舞臺表演的我國傳統美學屬性,代表著中華傳統文化。在我國傳統戲劇中,創作者使用曲詞等元素表現戲劇的情節或者人物的情感變化,向人民群眾展示人物的悲喜,反映人類的智慧和命運,形成了綜合性的形式美[5]。
(七)唱腔的真和美
隨著中國傳統戲劇表演藝術不斷得到傳承,其形成了一系列完善的舞臺技巧與方法,而這些技巧與方法都有不同的變化規律。在中國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的唱、念上,戲劇聲樂美的主要因素是出聲、收聲、行音與歸韻,在整個唱腔旋律中有效融合頭、腹與尾。例如,在《借年》的戲劇表演中,該戲劇屬于呂劇,蘊藏著醇厚與耐人尋味的小生王漢喜的正統音韻美。因此,必須保證字正腔圓、情感豐富。此外,戲劇演員還需刻苦練習,并對角色內心進行情感體驗,找出準確的情感表達方式,從而達到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的目的。
五、結束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在過去十幾年間,我國堅持推行改革開放政策,社會逐步開放,經濟高速發展,我國人民群眾生活質量越來越高,生活內容更具多樣性,人民群眾在追求物質滿足的基礎上,也更加渴望豐富多樣的精神生活,對藝術文化產生了極大關注。然而,這種背景下,我國傳統藝術文化也由此面臨傳承與發展困境。其中,就包括我國傳統戲劇藝術。我國傳統戲劇有著鮮明的傳承功能和文化延續性,是重要的傳統文化傳承載體,發揮著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作用,同時也具有巨大的時代意義。通過傳承和創新傳統戲劇表演藝術,不僅能夠有效融合不同民族文化,同時也能夠提升民族認同感。對于新生代傳統戲劇創作者和表演者而言,則應該刻苦學習和練習,不斷創新傳統戲劇的內容和形式,進而傳承和發展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向人民群眾奉獻出具有時代性且能夠反映現實生活的戲劇作品。唯有如此,我國傳統戲劇表演藝術才能夠長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璇璇.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的傳承性及其功能探究[J].藝術科技,2022,35(19):3.
[2]李靜濤.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的傳承性及其功能[J].戲劇之家,2018(07):1.
[3]王琦.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的特性和功能[J].音樂時空,2015(01):1.
[4]馬振原.探究如何做好戲劇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J].戲劇之家,2022(13):28-30.
[5]王軍濤,王立民,顏亮.西藏傳統戲劇與元雜劇藝術特色比較——以表演藝術比較為視角[J].貴州民族研究,2020,41(05):120-124.
作者簡介:吉琳(1982-),女,江蘇南京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從事戲劇影視表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