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翔,江淼淼,王東洋,李恩耀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2
中軸骨是人體龐大的骨骼體系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顱骨和軀干骨骼,共51塊。如此眾多的骨骼不僅能很好地支撐和保護人體的臟器、神經、血管等結構,也在人體運動系統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運動過程中,中軸骨通過韌帶和深層肌肉筋膜的連接和支撐形成一個整體,上部通過胸鎖關節和肩胛胸壁關節與人體的上肢相連,協助人體完成上肢精細運動;下部通過骶髂關節連接骨盆,再通過髖關節協同下肢運動,完成行走、蹲起、跑跳等粗大運動。因此,中軸骨在人體運動系統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連接傳遞作用,其穩定性是人體完成各種動作的重要保證,也是維持人體核心穩定性的重要環節。目前國內外很多文獻顯示,核心穩定性能夠協調身體各部分的肌肉功能,對人體的運動功能具有重要作用[1]。然而,傳統康復療法側重四肢運動功能的康復及糾正,對核心穩定性訓練,尤其是中軸骨穩定性訓練的關注不足,從而忽略其重要性[2]。基于此,本研究對腦癱患兒進行中軸骨穩定性訓練,并進行粗大運動功能和精細功能評估,以觀察其對腦性癱瘓兒童運動功能的療效,從而為今后臨床治療及研究提供參考,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0 年10 月—2021 年9 月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收治的44例腦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臨床診斷過程中對腦癱的認定標準[3]。(2)對照組采用傳統康復訓練法治療的患兒,觀察組在傳統康復訓練中加入中軸骨穩定性訓練的患兒。(3)連續治療3 個月及以上,且治療前后都進行了兩種評估。(4)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不符合以上條件。(2)中途中斷治療超過一周。最終篩選出符合標準的患兒共44例,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2例。觀察組男17 例,女5 例;治療前月齡(1.0~5.7)歲,平均月齡(2.73±0.72)歲。對照組男13 例,女9 例;治療前月齡(1.1~5.5)歲,平均月齡(2.39±0.67)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兩組患兒治療均持續3個月,除周六周日外,患兒每天進行1 次30 min 的訓練。針對患兒表現出的姿勢異常、肌肉控制能力不足,以及穩定性、平衡性、協調性差等問題,對照組采用傳統康復訓練法治療,主要包括Bobath技術、Vojta技術等。
觀察組患兒加入的中軸骨穩定訓練。(1)側方臀橋:令患兒側臥,一側上肢支撐,將髖關節向另一側頂起,至使軀干和下肢成一條直線,之后回落,如此往復,左右分別進行訓練。(2)坐位轉體:患兒取坐位,屈膝,雙手抱臂,雙腳觸地,旋轉軀干使左右側肘部依次碰觸對側膝關節,能力較好的患兒可使雙腳離地進行。(3)臀橋:患兒取仰臥位,屈膝,雙腳分離與肩同寬,雙上肢平放于身體兩側,上抬臀部,至使下肢于軀干成一條直線,之后回落,如此往復,能力較好的患兒可抱臂或者肩部墊平衡墊進行。(4)跪位呼吸:患兒取四點跪位,腹部發力盡量呼出氣體,并盡量保持一段時間,期間進行微弱呼吸保持腹腔壓力。(5)腹部拉伸:患兒俯臥位,上肢伸直支撐地面,抬頭挺胸呈海豹樣,軀干向后伸展拉伸腹部肌肉,期間保持均勻呼吸。(6)平板支撐:患兒俯臥位,屈肘支撐,前臂和腳支持身體離地,并持續保持一條直線。(7)十字挺身:患兒取俯臥位,四肢伸展,一側下肢與對側上肢同時抬起,后分別換另一側交替抬起,上抬時吸氣,下落時呼氣。(8)小燕飛:患兒取仰臥位,雙臂向后伸展盡力去觸摸腳、雙肩后縮、膝蓋不接觸地面,不要仰頭。(9)呼吸訓練:包括腹式呼吸訓練、擴胸運動、呼吸訓練借助法、抗阻呼氣訓練等,并根據患兒呼吸能力,適當調整訓練強度[4]。
兩組患兒訓練過程中,治療師均時刻注意患兒姿勢及動作是否正確,并及時糾正異常姿勢,抑制代償發生。訓練內容符合兒童粗大運動發育規律,遵循由簡入繁、由低級到高級、由穩定到不穩定的原則,并根據患兒能力利用輔助器械降低或提高難度。
訓練前后兩組患兒運動功能的評定均由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專業人員執行。采用《0~6 歲小兒神經心理發育檢查表》以及Peabody 運動發育量表(第二版)評估分別得出粗大運動功能評分和精細運動功能評分、Peabody 粗大運動發育商(GMQ)和精細運動發育商(FMQ)。每位患兒的評估可在監護人陪同下獨立進行。期間保持安靜,環境簡潔且適合患兒集中注意力。
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BZ_12_2050_543_2065_576)表示,同組指標訓練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指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訓練前:兩組患兒粗大運動評分、精細運動評分以及Peabody GMQ、FMQ 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兩組患兒粗大運動評分、精細運動評分和Peabody GMQ、FMQ 較訓練前均有顯著提高。訓練后,觀察組精大運動評分(41.5±10.45)精細運動評分(34.18±6.49)、Peabody GMQ(95.32±2.08)、FMQ(93.59±8.36),對照組粗大運動評分(25.68±7.19)、精細運動評分(22.82±7.19)、Peabody GMQ (90.00±1.02)、FMQ(83.95±5.02),觀察組各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774、2.323、10.764、4.636,P<0.05)。
軀干的穩定性主要來自主動的肌肉收縮。肌肉提供的軀干穩定性常被稱為核心穩定,這種穩定性可使軀干即使在不穩定的外力影響下也能處于幾近靜態的姿勢。軀干的穩定肌包括內在和外在兩種。內在穩定肌包括相對較短、較深的單節肌肉,主要附著于脊柱上。外在穩定肌包括較長的肌肉,通常一部分或全部附著在脊柱以外的結構上。每條肌肉的力線在空間中的位置都會在脊柱上產生獨有的穩定效果,同時又會在脊柱兩側形成對稱的力線,向中間擠壓椎間關節,并控制椎間關節間的剪切力。這樣除了能有效確保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穩定性外,也能使整個脊柱伸直、側彎和自轉,還能精細調控使多節的脊柱不容易過度彎曲,從而抑制過多的椎間活動,減少脊柱不穩定所引起的疼痛。因此,中軸骨作為維持軀干穩定的肌肉的附著點,其穩定性對核心穩定至關重要。
對于患兒而言,核心穩定的好壞決定了患兒是否能夠正常發揮精細和粗大運動功能[5]。大量研究發現,腦癱患兒可通過訓練核心穩定性提高平衡和肢體運動功能,也可顯著改善生活適應性,在腦癱患兒康復中應用價值較高[6]。左惠蘭等[7]發現人體在穩定狀態或非穩定狀態下進行核心穩定性訓練可協調核心肌群,有助于四肢協調及控制能力的提高,從而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因此我們可以推斷,通過提高中軸骨的穩定性可以增強人體核心穩定性,進而提高人體粗大和精細運動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和對照組訓練后粗大和精細運動評分均有顯著升高,且觀察組經過中軸骨穩定性訓練后粗大和精細運動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中軸骨穩定性訓練有助于提高人體粗大和精細運動功能,與以往文獻分析得出的結論一致。
穩定軀干的肌肉收縮保證了中軸骨的穩定性,進而增強了機體的核心穩定性。這不僅使軀干能夠完成精準的運動控制,還可為連接其上的四肢提供更穩定的支撐,從而為四肢進行更復雜、精細、高級的運動解除了“后顧之憂”,因此脊柱在四肢的運動中也起到了傳遞及控制肌力的作用[8]。臨床研究顯示,維持核心穩定性能夠使上下肢在發力的過程中擁有更穩定的發力點,穩定的軀干能夠更好地將上下肢連接起來,并傳遞運動信息,使上下肢的運動更加契合;同時核心穩定也說明了骨盆和脊柱的穩定,保證了運動過程中即使始終存在姿勢變化、重心移動以及軀干調整,患兒依然能保持穩定和平衡,從而訓練提高其粗大運動功能[9]。這些研究結果與本研究中觀察組訓練后粗大運動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結果一致。
研究發現,為了更好地進行上肢運動,患兒軀干保持穩定十分必要,只有這樣患兒才能進行更加精細復雜的活動[10]。任麗等[20]研究發現,維持軀干穩定可以使上肢在運動過程中擁有更好的發力點。因此患兒軀干越穩定,與其相連的上肢可進行運動的范圍越大,從而保證患兒精細運動如抓握、伸手、捏物等的發展,提高精細運動功能,使其能夠更好地進行日常生活活動。江溪[12]也得出相同的研究結論。這與本研究中觀察組訓練后精細運動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結果一致。
脊柱的穩定性需要腹肌、盆底肌、膈肌和胸腰筋膜等肌肉發力產生的腹內壓生理性擠壓腰椎,限制其發生節段運動來達成[13-14],異常的呼吸模式會導致這些肌肉無法正常維持、調節腹內壓。例如當軀干旋轉時,腹內外斜肌同時收縮可有效維持腰椎穩定。但是,其過度收縮會抑制脊柱伸展,從而無法調節腹內壓,導致椎體負荷增加,降低核心穩定性[15]。呼吸訓練可改善異常的呼吸模式,降低異常呼吸肌張力,避免其影響脊柱生理穩定性[16-17]。基于此,本研究在觀察組中軸骨穩定性訓練的方案中加入了呼吸訓練,以期全面提高觀察組患兒的中軸骨穩定性。研究結果與文獻一致。
綜上所述,腦癱患兒康復訓練可通過加入中軸骨穩定性訓練增強其核心穩定性,改善患兒上下肢運動的穩定性,有利于上下肢的活動,從而增強其粗大運動和精細運動能力,促進其運動功能發展,有助于患兒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