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2 月,《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2022 年)》(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報告》表明,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的決策部署,積極出臺配套政策措施,制定完善實施方案,全方位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實現了良好開局,2021年全國數字鄉村發展水平達到39.1%。
《報告》顯示,我國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實現全覆蓋,農村通信難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截至2021 年底,全國建制村通寬帶比例達到100%,通光纖、通4G比例均超過99%,基本實現農村城市“同網同速”。截至2022年8月,全國已累計建成并開通5G基站196.8萬個,5G網絡覆蓋所有地級市城區、縣城城區和96%的鄉鎮鎮區,實現“縣縣通5G”。
《報告》表明,我國農業產業數字化進程加快,數字育種探索起步,智能農機裝備研發應用取得重要進展,智慧大田農場建設多點突破,畜禽養殖數字化與規模化、標準化同步推進,數字技術支撐的多種漁業養殖模式相繼投入生產,2021年農業生產信息化率為25.4%。尤其在種植業數字化發展中,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衛星遙感、北斗導航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種植業生產中加快應用,精準播種、變量施肥、智慧灌溉、環境控制和植保無人機等技術和裝備開始大面積推廣,2021 年全國大田種植信息化率為21.8%。
《報告》指出,現代信息技術有效推動農村經濟提質增效,激發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民宿經濟等鄉村新業態蓬勃興起,農村電商繼續保持鄉村數字經濟“領頭羊”地位,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可得性、便利性不斷提升。2022 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2.17 萬億元,比2021年增長3.6%。截至2022年6月,我國農村地區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到2.27億。
在鄉村數字化治理方面,《報告》表明,“互聯網+政務服務”加快向鄉村延伸覆蓋,鄉村數字化治理模式不斷涌現,鄉村智慧應急能力明顯增強,信息化成為提高鄉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支撐。評價顯示,2021年全國“三務”網上公開建制村覆蓋率達78.4%,較2020年提升6.3個百分點,黨務、村務、財務分別為79.9%、79.0%、76.1%;2021年全國縣域社會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勞動就業、農村土地流轉、宅基地管理和涉農補貼等六類涉農政務服務事項綜合在線辦事率達68.2%。
《報告》表明,我國鄉村網絡文化陣地不斷夯實,網絡文化生活精彩紛呈,數字技術助推農耕文化得到進一步挖掘和弘揚。統計顯示,截至2022 年8 月,全國已建成運行2 585 個縣級融媒體中心,共開辦廣播頻道1 443 套、電視頻道1 682 套。
《報告》表明,隨著數字鄉村建設的穩步推進,“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健康”“互聯網+人社”及線上公共法律與社會救助等服務不斷向農村地區下沉覆蓋,農村數字惠民服務水平不斷提升。評價顯示,截至2022 年8 月,全國義務教育學校聯網率已達100%,基本實現出口帶寬100 M 以上,99.6%的中小學擁有多媒體教室;截至2022年9月,遠程醫療服務平臺已覆蓋所有的地市和90%以上的區縣。
《報告》顯示,現代信息技術在我國智慧綠色鄉村建設中的作用進一步發揮,農業綠色生產信息化監管能力全面提升,鄉村生態保護監管效能明顯提高,數字化技術為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提供創新解決方案,鄉村綠色化數字化正在實現協同發展。評價顯示,2021 年全國實現質量安全追溯管理的農產品產值占比達24.7%;截至2022 年8 月,中國農藥數字監督管理平臺實現全國農藥產品“一瓶一碼”100%可追溯。
《報告》表明,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政策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協同推進的體制機制基本形成,標準體系建設加快推進,試點示范效應日益凸顯,數字鄉村發展環境持續優化。目前,浙江、江蘇、山東、江西、安徽、遼寧、四川、廣西等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同步開展省級試點示范工作,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數字鄉村建設新模式、新路徑,并在整體規劃設計、制度機制創新、技術融合應用、發展環境營造等方面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做法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