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已設立覆蓋398個原國家級貧困縣的非遺工坊1100多家,形成特色文化產業扶貧模式,對促增收、帶就業起到明顯推動作用。比如,貴州畢節新仁苗族鄉化屋村,曾經是深度貧困村,通過開展特色苗繡資源文化產業扶貧探索成功脫貧,人均收入從2012年的2450元增加到2021年的19304元,實現大幅提升。
《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強調,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完善代表性傳承人制度。
傳承非遺歷史價值,助力文化振興。鄉村是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生長的沃土,非遺多數來自這片沃土,并且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資源,對延續歷史文脈、建設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提煉非遺綠色價值,助力生態振興。良好的生態是鄉村振興的支撐點。在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過程中,非遺以其獨具魅力的傳統手工藝生產方式,帶動村民在“日用而不知”中涵養生態文明理念。比如,從茶葉種植加工,到銀器、鋦瓷、竹編等各類手工藝,都蘊含著親近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傳承這些非遺工藝無疑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綠色生活方式。
提升非遺社會價值,助力組織振興。非遺包含著深厚的傳統智慧,體現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感召力,促進其合理利用,有助于解決鄉村治理難題,吸引人才回流,重聚鄉村人氣。比如,云南瀘水市將黨建、非遺、鄉村振興相結合,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3年4月17日)
◆素材解讀
1.非遺是極其寶貴的文化資源。非遺作為“文化遺產”,首先體現出的是極其寶貴的文化價值。它對于滿足國人的精神需求、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2.開發利用非遺,促進人才成長。有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各種非遺傳承人的不斷涌現,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工藝人才支撐,進一步拓寬了年輕人的就業門路。
◆適用話題
非遺傳承 文化自信 綠色發展 鄉村振興
【王淦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