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文社

漢高祖劉邦的歷史貢獻,從來都是公認的:登基之后廢除苛政、大施仁政、休養生息、善待百姓,厲行重農抑商政策,強調無為而治。使歷經戰亂、民生凋敝的中國,終于開始重新爬坡。
如此厲害的人物,在中國百姓的口耳相傳中,竟也出現了不少負面評價。最招后人非議的,就是劉邦登基之后對各路異姓王的殘酷清算。
當然也有一個例外——長沙王吳芮,這位不姓劉的王爺,在劉邦登基后的整頓風暴中,一直過得舒舒服服,不但得以善終,王位還往后傳了五代,直到后來,因為吳家絕嗣,王爵才自然結束。
說起這位王爺,可能還沒有他家姑爺——淮南王英布有名氣。哪怕英布后來悍然造反,一箭射掉劉邦半條命,這位老丈人依舊過得太太平平,從未遭株連報復。這是什么緣故呢?
這位歷史上不太出名的長沙王吳芮,在當時的身世,卻也不簡單。吳芮是春秋霸主之一吳王夫差的后代。夫差被勾踐殺死后,吳國王子王孫為躲避追殺便四處逃散。吳芮的父親逃到鄱邑(今江西省鄱陽縣)定居,到吳芮出生的時候,已是戰國末期,但祖先的榮光,吳家并未忘記。
有著傳奇家世的吳芮,從青年時代起就開始了他傳奇的人生經歷。戰國末期是秦始皇滅六國的時代,江西屬楚地,戰亂頻繁,散兵游勇四下劫掠,當時的吳芮就肩負起了保境安民的重任。
雖然從小習武,但吳芮并非莽夫,常年研習兵法造就了他沉穩冷靜的性格。吳芮組織民團,教習武功,卻不輕易動武,竄犯的散兵游勇只要不主動找事,他不但不會為難,相反還會贈送路費,有愿意留下來從軍的,也敞開大門歡迎。當地人說起他來,幾乎是眾口一詞的贊嘆:“厚道人啊?!?/p>
在那個不厚道的年頭,厚道就是最好的招牌,吳芮組織的民團,各方勢力歸附如流,到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時候,吳芮手上已積累了近兩萬兵馬。
但吳芮非常低調,雖然手里擁有幾萬雄兵,但他“藏兵于民”,采用保甲法,大部分士兵都是兵農合一,脫了兵服就是老百姓。長期以來,對外招搖的不過幾千兵卒,一心一意地向當時的秦王朝示弱。
這番苦心總算有了回報,秦始皇當時的志向在于混同南北,打擊的重點是中國南部、西南的百越各族,已擁有今天安徽、江西、福建諸省部分地區的吳芮,恰是他的拉攏對象。因此,秦始皇登基后便冊封吳芮為“番君”。
借著“番君”的招牌以及手中的幾萬人馬,低調的吳芮在秦王朝的眼皮子底下開始走上了擴張之路。
20歲那年,吳芮就率領麾下民團東渡,進入了鄱陽湖地區。在掃平當地的盜匪勢力之后,吳芮在鄱陽湖建造的第一座城池,就是今天的鄱陽縣。之后的幾年,吳芮在當地屯墾興農,發展生產,將其開發成了一塊欣欣向榮的農莊樂土。
吳芮知道,他的實力不足以和中原任何派系抗衡,在本地安心發展,同時歸附一個最強大的派系作為靠山,是自己最好的選擇。
吳芮找到的第一個靠山,就是項羽。吳芮和項羽能搭上關系,主要通過英布。早在吳芮立足鄱陽湖的時候,英布率領七千人流落到此,得到吳芮的收留,還娶了吳芮的女兒為妻。后來,英布成為項羽麾下的重要戰將,吳芮和項羽就有了往來。
有了這層親戚關系,以后的事情就好辦了。項羽爭天下時期,吳芮的屬地就是項羽重要的“后勤基地”,每年提供大量的兵馬錢糧支持,助項羽一次次在中原“力拔山兮氣蓋世”。作為回報,吳芮的屬地就成了中原難民們避難的樂土,勢力也進一步南擴到了長沙地區,修筑了長沙城。長沙,這座中國南方名城的歷史,就是從此開始的。
到了項羽進入關中,分封諸侯的時候,也沒忘了盤踞南方的吳芮,正式冊封他為“衡山王”。而就在此前,另一路崛起的新勢力——劉邦,也和吳芮搭上了關系。搭橋的人,就是劉邦麾下的謀士張良。
張良早年游洞庭湖的時候,與吳芮結交,成為好友。正因這層關系,在后來楚漢相爭時,吳芮一度保持中立。在項羽彭城之戰得勝,但兵力匱乏的時候,吳芮婉拒了項羽調兵的命令,對中原地區的混戰采取謹慎觀望的態度。
到了楚漢戰爭的最后一年,大局基本確定,吳芮終于向中原戰場投下了自己的賭注。他宣布背叛項羽,投身劉邦,調動數萬大軍北進,從項羽的后面發動進攻。
“賭一把”的結果就是,吳芮的軍隊成為韓信“十面埋伏”中的一分子,把天下無敵的項羽徹底逼上了烏江自刎的絕路。
對吳芮的貢獻,劉邦也是肯定的,在得勝后的分封中,吳芮是八個受封的異姓諸侯王之一。劉邦也在詔書中對吳芮大加稱贊,說他“從百粵(百越)之兵,佐諸侯,誅暴秦,有大功”,封為“長沙王”。而以地盤論,吳芮當時的地盤包括了今天的湖南省以及湖北南部,江西、安徽的部分地區,是八個異姓王中占地較大的一位。
西漢初年的吳地,即江淮和蘇南地區,已漸成西漢王朝的經濟重地。臥榻之側,又豈容他人酣睡?
對吳芮,劉邦曾屢次試探,他都很好地應對過去。比如,劉邦曾問吳芮:“吳,古之建國也。昔荊王兼有其地,今死亡后。朕欲復立吳王,其議可者?!边@番話飽含了殺機,吳芮怎能聽不出來,連忙表態說:“您的侄兒劉濞可以立為吳王。”劉邦的疑慮因此漸消。
情商極高的吳芮也知道,只讓劉邦放心是不夠的,還必須讓他安心。他多方行動,主動向劉邦檢舉揭發女婿英布的反意,表明了“大義滅親”的態度;同時他極力拉攏劉邦的兄長劉賈,將自己手中的精兵交給對方來節制;最后吳芮干脆讓兒子吳元帶著部分族人歸鄉生活,等于是把家族安置在劉邦的監管之下。
至此,劉邦對吳芮徹底安心了。吳芮主動遣散了原有的軍隊,僅留下幾千人的護衛,在長沙地區大力發展農業,恢復生產,與民休息。
在劉邦大肆誅殺異姓王的血雨腥風中,吳芮能夠得以保全,除了他的低調與不爭外,更重要的是他對于當時西漢帝國的利用價值。
吳芮統治的長沙國,在西漢時期是蠻荒之地,長沙國的南邊更存在著大大小小的越族政權。長沙國的存在,既是保證漢帝國領土不受越族侵擾的屏障,又是漢帝國掌控長江以南土地的一顆重要棋子。
吳芮死后,長沙國的麻煩并沒有結束,隨著劉邦去世,呂后當政,長沙國迎來了新一輪的危機。
長沙國的南面是接受了漢帝國冊封,成為漢帝國藩屬國的南越國。呂后在位時,故意取消了南越國的王號,惹怒了南越國王趙佗。趙佗悍然發兵攻漢,兵鋒首先指向長沙國。
長沙國的人口遭到擄掠,但南越國也蒙受了慘重的損失,可以說是兩敗俱傷。后來,陸賈等人出使南越國,成功勸說雙方罷兵和解。
此次戰爭也讓呂后明白,長沙國的存在,是西南地區和平穩定的重要砝碼,因此就打消了除掉吳家的念頭。
吳家王位代代傳承,到吳芮的五世孫吳差的時候,無嗣,王位隨之廢除。漢帝國冊封漢景帝第十子劉發為“長沙王”,又傳九代,直至西漢帝國滅亡。劉發的后代中,更出了一位再造漢朝社稷的英主——光武帝劉秀。
(摘自《有趣有料忘不掉的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