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梓寧

竹碗、竹椅、竹桌……走進浙江省寧波士林工藝品有限公司的展示廳,上千種精致的竹制品讓人眼前一亮。“竹不富民羞成業”,“竹二代”王驍晴從美國留學回國后一直記得父親說的這句話。
如今,這些凝聚著工匠精神的竹制品在世界舞臺上多次亮相,憑借細致的雕花、精湛的工藝,中國人自己的竹制品品牌已打響知名度,王驍晴也帶動著越來越多的竹農增收致富。
“桌臺上的12 顆釘子體現中國人說話做事好比是‘板上釘釘’,用橋梁構型設計的桌腳和拱桿,蘊含著連接四海、共同發展的理念……”2018年,一款主題為“橋桌”的竹制品在第一屆世界竹藤大會上大放異彩,被組委會指定為中國館專用桌。這一刻對王驍晴來說意義非凡,這代表她接手團隊之后推出的“國潮”竹制品正在邁向世界舞臺。
“中國竹子種類豐富,素有‘竹子王國’的美譽。但我在留學時發現,盡管中國的竹制品備受歐美客戶的好評,但很多其實是在做國外市場的代加工。”2013 年,王驍晴大學畢業后決定回國幫助父親,打響中國人自己的竹制品品牌。
第一屆世界竹藤大會舉辦時,王驍晴代表士林工藝主動報名參加。正是由于她擁有留學經歷,精通外語,再加之對竹產業的了解,王驍晴被主辦方任命為那屆竹藤大會中國竹產業的“文化大使”,以竹為媒,讓世界感受到厚重的中華文化。
“中華竹文化源遠流長,這是我們產業人走向世界的發展底氣。”王驍晴說,翠竹來自大山,手藝來自民間,每一件竹制品都蘊含著濃濃的工匠精神。每當參加國際性會議,主辦方念到“中國代表”時,她的民族自豪感總會油然而生——因為這一刻,自己向世界介紹的是中國生生不息的竹文化。
今年是王驍晴接手士林工藝的第10 年,年輕人有想法有魄力,但創業期間難免遭遇荊棘。
2020 年初,受新冠疫情影響,運往歐美國家的港口陸續關閉,王驍晴公司訂單銳減,大批竹制品滯留在國內。
“當時完全不知道什么時候工廠才能正常運行。為了降低風險,合作伙伴建議我們裁員。”回想那一年,王驍晴至今覺得“真難”:700 多名員工,每人背后都是一個家。經過和父親的深談,王驍晴做了決定,哪怕再難,也不裁一名員工。面對困境,工廠選擇不停工,縮短工作時間,為疫情緩和后的市場做足準備。
經過大半年“苦熬”,國外港口逐漸開放,正是因為王驍晴團隊既做好防疫、生產也“不打烊”,他們能以最快速度拿出貨品。歐美客戶第一時間給了一筆訂單,這筆訂單讓王驍晴追回疫情損失,也給工廠復蘇帶來了“春天”。
“只要不放棄,我一直堅信最后的結果都會是好的。”這位90 后姑娘的臉上常帶笑容。她說,自己在國外留學時的專業是企業管理,學到最深刻的知識,就是企業無論面對任何難題,都要有“站起來”的決心。企業不能“掉鏈子”,要向前走,給員工信心,給自己信心。
此外,王驍晴帶領公司深耕“雙碳”新賽道,先后建立“院士工作站”、寧波市中林竹子研究院等機構,不斷對竹子進行深加工研究。同時,投入1800 余萬元更新改造生產設備,提高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基本形成了一條低碳、環保、綠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如今,士林工藝年生產各類竹制品1000 多萬件,85%的產品主要銷往歐美等國際市場,占寧波全市竹制品出口額的一半以上。
從一家山區木材廠發展成集設計、開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外向型企業,目前,王驍晴團隊員工平均年齡只有36 歲,公司年輕且充滿活力。“竹產業是集生態、經濟、文化、社會效益于一體的朝陽產業。現在有越來越多海外留學生愿意返鄉加入我們。”但是,王驍晴坦言,竹林資源豐富的地方基本在偏遠山區,當地村民普遍收入較低。
因此,王驍晴帶領團隊立足本地資源,通過收購農戶毛竹、提供就業崗位來提高農民收入。同時,企業還先后扶持了省內外10 多家竹制品加工企業配套協作,實現一竹多用、綜合開發的奮斗目標。
“我出生在大堰,永遠是大山的孩子。”隨著企業運營逐漸步入正軌,王驍晴作為寧波奉化區留創會副會長,還打算讓更多留學生共同聚成合力,憑借有視野、有知識、會創新、敢創業的團隊優勢,為鄉村振興出謀劃策,發揮才干。
目前,奉化區留創會擁有成員180 人左右,基本以80 后和90 后青年為主。除了定期慰問空巢老人和關愛留守兒童,還與溪口鎮桕坑村建立了聯絡員制度,針對如何提升村特色農副產品經濟效益展開探索,并進行定期交流,充分發揮回奉創業和工作的留學人才優勢,助力村集體經濟增收,讓村民增收致富。
“我們這些留學生走得再遠,根還是在祖國,在家鄉。助力鄉村振興是新時代青年的使命,希望我們的加入,能讓鄉村更美、村民更富。”王驍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