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際救援行動的政治性、人道性和合作性對任務官兵的思想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國際救援行動中尚存在缺乏復合型教育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準備不足、教育資源利用不充分、教育方法不適用等傾向性問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實際效能。深入研究探索國際救援行動環境中影響官兵思想波動的主要因素及其變化規律,并制定針對性的處置措施,就成為做好任務中思想教育保證官兵政治堅定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國際救援行動;思想政治教育
國際救援行動是具有涉外因素的非戰爭軍事行動。與國內救援行動相比,國際救援行動的救援對象、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都發生了顯著變化,陌生的環境、突發的任務和慘烈的人道災難,都可能強烈震撼官兵心理并誘發思想波動。如何適應任務內容和環境變化做好行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為任務中政治工作必須探索解決的實踐問題。
一、國際救援行動的主要特點
國際救援行動,是軍隊根據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協定,經國際組織或地區組織以及受援國請求,對我國領土以外的國家以及公海及其上空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等進行人道主義救助的活動。
(一)任務突發,行動準備時間短暫
自然災害、事故和公共衛生危機的預警期往往比較短暫,有的甚至沒有預警期,災情種類、發生時間、地點、波及范圍以及危害程度等更是難以精確預測,救援部隊出動的時間、規模和攜帶的物資器材等只能即時確定,部隊常常是邊明確任務,邊快速出動;邊動員教育,邊組織輸送,到達救援現場后往往立即展開救援行動,難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全面思想政治教育。
(二)國際關注度高,政治影響廣泛
我國參與國際救援行動必然會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救援部隊通常需要通過第三國領空、領?;蝾I陸才能進入受援國,救援行動需要受援國同意并在指定的范圍內工作,行動中需要尊重受援國法律、宗教和習俗等限制性規范。如果行為稍有不當,則極易引發相關國家的戒備和猜測,造成不當的政治影響。特別是在中國海軍遠洋作戰能力和空軍遠程投送能力顯著增強后,西方別有用心的國家常常借題發揮,在國際社會散布“中國威脅論”的論調,這極大增加了救援行動政治輿論環境的復雜性。
(三)環境陌生危險,保障困難突出
國際救援通常是在人文和自然環境相對陌生的區域展開,語言文字、宗教習俗和生活環境的不熟悉增加了行動的困難,也容易使官兵產生遠離家鄉的孤單感寂寞感。救援行動往往在災情持續發展的情況下進行,原生災害不斷擴大,次生衍生災難不斷出現,既容易造成新的損害增加救援難度,也容易危及救援人員自身的生命安全。同時,重特大災害發生后,交通、電力、通信往往中斷,生活基礎設施也大多喪失功能,在待救區域廣、人員流動性大的狀態下,簡陋的保障條件將直接影響到部隊的快速機動能力和持久救援能力。
(四)行動參與方眾多,指揮協調復雜
國際救援行動通常由多個國家的武裝力量和民間救援團體,以及地區和國際人道救援組織共同參與,各救援力量之間在指揮體制、行動方式和裝備器材等都存在較大差異。我軍參與國際救援行動必須服從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指揮,同時又必須尊重和聽從受援國中央和地區政府的統一安排,經常面臨雙重甚至多重指揮的情況。行動中即要與受援國的救援力量相互配合,還要與其他國家的救援隊伍,甚至與潛在對手國的武裝力量協調合作。災情發生后,受災國政府往往在無法有效控制救災局面的情況下才會請求或同意國際力量援助,因此,在保持行動主動性的同時與受援國政府和其他救援力量有效協作就變得更加重要。
二、國際救援行動中思想政治教育傾向性問題
國際救援行動特殊的任務屬性,復雜的內外環境,嚴格的政治要求,都對救援部隊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嚴峻的考驗,并由此產生了一些傾向性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少精通救援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救援行動通常都是多點分散展開,各點位官兵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需求。限于國際救援行動的員額規模,通常隨行的專職政工人員較少,救援管理和技術人員兼職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況非常普遍。目前,基層任務分隊普遍缺少既懂救援技術,又懂政治教育、國際法規和宗教文化等的復合型人才,無法滿足國際救援任務中經常性思想教育的實踐需要。
(二)教育內容碎片化現象明顯,國際救援行動性質、特點和規律等體系性教育理論和內容準備不足
國際救援行動中,教育內容通常都是根據任務環境和具體思想問題特點臨機確定,教育思路上重解決、輕預防,教育內容上零散化、碎片化等現象還較為普遍,國際救援行動的人道要求及其政治價值、救援行動思想政治工作價值理念、基本原則等方面尚缺少體系性的理論研究成果,國際救援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性探索成果的實踐應用尚不充分,無法為國際救援行動提供體系性的政治理論和教育理論支撐。
(三)國際教育資源利用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大多直接沿用國內的教育方法,國內軍內教育資源利用較多,對行動區域內可利用的國際教育資源關注不足,國際協助、主動對外交流和共同救援等行動的思想教育功能沒有很好挖掘,普遍存在著教育觀念“保守有余、開放不足”,教育內容不符合境外實踐需要等現象。
(四)缺少適合任務特點的創新性教育方法
目前的教育方法仍以傳統的動員教育、宣傳鼓動、黨員示范、榮譽感召等方式為主,實踐中一般通過精選內容、縮短時間和簡化程序等變通方式以適應救援行動時間緊迫的需要。適應救援行動分隊緊急、動態和分散工作狀態的創新性教育方法還相對欠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效果。
三、國際救援行動中思想政治教育傾向性問題的處置建議
探索國際救援行動環境中影響官兵思想波動的主要因素及其變化規律,制定針對性的處置措施,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傾向性問題,是做好任務中思想教育保證官兵政治堅定的必然要求。
(一)科學配置人力資源,培養、鍛煉和保留熟悉國際救援任務的復合型政工人才
改變單純以救援隊伍規模決定政工人才配置數量的慣常思維,統籌考慮救援力量的規模和任務特點,科學論證政工人才的配置級別和配置數量,在專職思想政治教育人員以外,再配置若干兼職教育人員,使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資源數量能滿足任務的具體需要。同時,通過任務鍛煉、參與國際聯演和院校培訓等方式,培養精通國際救援行動和政治工作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可以根據國際救援任務的特點,以有利于保留和激勵人才為目標制定相應的人力資源政策,以保持政治工作專門人才和復合型人才核心隊伍的穩定,實現行動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人多職、一職多能。
(二)深入探索國際救援行動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在規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

國際救援行動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環境、人文環境和任務環境都發生了明顯改變,官兵的認知和情感也會隨環境因素的改變而變化,如何在跨文化任務中堅定官兵聽黨指揮的理想信念,保持官兵思想穩定,就需要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規律的基礎上,正確把握行動環境變化與官兵認知、情感和意志變化之間的內在聯系,探索救援行動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規律,豐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為國際救援行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價值理念、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的選擇和運用提供明確的理論指導。
(三)充分利用行動中的各類教育資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開放性和互動性
救援行動中,官兵會廣泛接觸受援國的自然景觀、政府管理方式和人文風俗,并與境外救援組織和救援人員廣泛協作。通常情況下,官兵都會對境外自然景觀和境外人員產生好奇感和參觀交流需求,并從中感受到不同國家的政治、文化和發展水平的差異。行動中應進一步轉換觀念,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和開放性,創造條件滿足官兵正當對外參觀交流需求。這樣不但可以愉悅官兵心情,增加官兵海外閱歷,鍛煉對外交往能力,還可以因勢力導,充分利用境外環境中的教育資源,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性,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教育實效。
(四)促進心理服務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融合,用全過程心理服務提升教育效果
心理服務與思想政治教育雖分屬不同領域,但二者在功能上具有明確的互補性,心理服務有助于官兵保持良好的情緒和情感狀態,使官兵全面認識自我,正確對待救援行動所處的社會環境,有助于堅定官兵的政治立場,提升認知水平和辯證思維能力,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前提。同時心理服務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也相互支撐,因為二者都以社會學、教育學和倫理學等基礎理論為基礎,培養官兵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鑄魂的目標之一。因此,行動中應充分發揮心理服務的作用,用全過程的心理服務保障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效果。
(作者簡介:陳文勝,國防大學政治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戰時政治工作,學員,上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