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東 , 成 如 , 吳淑琴 , 郭海杰 , 吳鳴遠 , 劉 波 , 李佳富
(1.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2.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社會事業發展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馬鈴薯被譽為繼小麥、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糧食作物,其食用價值和經濟價值日益凸顯。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科技及裝備水平的高速發展,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步伐加快,馬鈴薯機械化作業率逐年提升。有關數據顯示,2021 年全國馬鈴薯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達到50%以上,推廣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已成為馬鈴薯生產的必然趨勢。本文對內蒙古地區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生產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為推動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現實思路。
內蒙古自治區是全國馬鈴薯優勢主產區,其自然環境、土壤質地等條件均適宜馬鈴薯生長[1],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陰山沿麓和東部大興安嶺沿麓,種植面積保持在全國第六左右。近年來,自治區以加強政策制定、做強種薯產業、推行優質綠色生產模式、提升加工轉化水平等為主要抓手,著力推進馬鈴薯生產、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高質量發展,“烏蘭察布馬鈴薯”等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同時四子王旗等4個旗縣也成為國家馬鈴薯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數量居全國第一。“十三五”期間,自治區全力推動馬鈴薯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在政策大力扶持、農藝科技創新和農機裝備水平不斷提升的利好形勢下,全區馬鈴薯機械化生產規模逐漸擴大,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達到80%以上。同時,創建了一批種植、耕整地、植保、噴灌和收獲等全生產環節機械化覆蓋的馬鈴薯產業示范區[2]。自治區“十四五”規劃明確了推進馬鈴薯全產業鏈發展和馬鈴薯主糧化的發展目標,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大力推動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將助力自治區馬鈴薯全產業鏈在生產環節提質增效,為馬鈴薯后續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內蒙古地區馬鈴薯傳統種植一般采用小型拖拉機配犁用馬鈴薯種植機播種的平作模式,單行作業不能有效保證行距,播種深淺不一,行距窄,無法進行機械化中耕作業,機械化收獲時阻力較大,作業質量差,漏收、傷薯現象嚴重,作業效率較低。近年來,隨著馬鈴薯種植工藝的不斷改進和機械化作業的快速發展,各地區逐漸形成了機械化壟作無膜滴灌種植、機械化膜下滴灌種植[3]、旱作覆膜種植[4]等機械化種植模式,全程機械化進程得到快速推進。
2021 年度,內蒙古全區在農機裝備水平上發揮了較好的支撐作用,在示范園區、種植大區引進國內外先進的大型聯合收獲機、植保機械和噴灌設備等,促進了整體裝備水平提升,主要種植區農機裝備配備較為完善,可滿足區域內全程機械化生產需要。
1.4.1 經濟效益
1)成本節約[5]。調查顯示,與傳統種植模式相比,部分地區采用全程機械化配合滴灌、水肥一體化控肥增效技術,可實現節水、節肥、節藥、節人工100元/畝左右。在收獲階段,當前大部分地區仍處于半機械化狀態,即采用中小型挖掘機一次性完成翻土、起薯、鋪放集條等過程,但需要配合人工撿拾裝袋。雇傭人工撿拾的成本已達到每人300元/畝左右,約占畝平均收入的10%~15%,撿拾工人大部分來自其他省市,且供不應求,“雇工難”“用工荒”的現象比較普遍。在示范園區、規模種植區推廣大型聯合收獲機作業省去了人工撿拾環節,節約了人工成本和時間成本。
2)增產增收。采用全程機械化、滴灌、水肥一體化控肥增效技術,比傳統模式增產200 kg/畝,增產效果較為明顯,按市場價格1.5 元/kg 計算,可實現增收300元/畝。
1.4.2 社會效益
1)促進馬鈴薯產業發展。推廣全程機械化,對于推動馬鈴薯產業規模化、專業化和標準化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通過機械化作業,一方面促進了馬鈴薯全產業鏈穩固發展,有效改善了馬鈴薯生產條件,提升了作業效率和土地使用價值;另一方面大幅度解放了農村勞動力,促進了剩余勞動力有效轉移,為農民發展二、三產業,實現二次就業和增收創收創造了有利條件。
2)促進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發展社會化服務是實現農業節本、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近年來,自治區積極探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等新型社會化服務模式,將全程機械化作為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舉措。推廣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進一步促進了農機社會化服務模式的優化升級,使小農戶生產逐漸融入農機規模化大生產中[6],逐漸解決了“用機難”“用機貴”的難題,滿足了農民對農機社會服務的日漸增長的巨大需求。此外,內蒙古全區農機專業合作社在領辦示范園區、提升整體裝備水平、擴大機械化作業規模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4.3 生態效益
馬鈴薯機械化作業,對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抗御自然災害能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實行大型機械深松作業,能打破犁底層,起到蓄水保墑的作用,構建土壤水庫,創造良好的耕層環境,為作物良性生長提供了保障;實行化肥深施、水肥一體化,不僅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同時也減少了因化肥用量大對環境造成的危害;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可遏制地下水下降速度,緩減水資源匱乏的矛盾,使地下水排補趨于平衡,緩減土地荒漠化進程,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耕地可持續使用能力。
機械化作業對馬鈴薯生產各環節機具的配套性具有一定要求,播種行距、株距、耕整地作業等都將影響后續的機械收獲質量。當前,各地區在耕整地、播種等階段農藝要求存在較大差異,收獲機械與地形、行株距不配套的情況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機械化作業進程[7]。
收獲環節多為小型馬鈴薯挖掘機配合人工撿拾收獲,且挖掘機多為本土農機企業制造,其主要材質、加工工藝、裝配質量等難以保證,受機具質量、收獲運動的摩擦碰撞影響以及馬鈴薯本身的物理特性和化學特性制約,使用機械化收獲易造成埋薯、表皮損傷、塊莖損傷和內部擠壓變質等問題,導致機收損失較為嚴重[8]。受損的馬鈴薯在經濟價值上將大打折扣,還將影響后續產業發展。
馬鈴薯聯合收獲機可一次性完成翻土挖掘、起薯、運輸傳送、篩土、撿拾清選等作業過程,作業效率高且損失率相對較低,適應大面積集中連片種植區作業,但因其成本過高,且對種植間距、土壤條件等有一定要求,大范圍推廣存在一定困難。
內蒙古地區馬鈴薯覆膜種植模式較為普遍,在多年積累下,殘留在土壤中的地膜如不進行高效回收,將嚴重影響土壤結構,降低土壤生產力,對馬鈴薯種植的可持續發展十分不利。調查顯示,內蒙古耕地耕層(0~30 cm)土壤平均地膜殘留量已高于我國農田殘留量限值[9],大力推進殘膜回收迫在眉睫。當前殘膜回收機械存在整體功能單一、一次性收膜率低等問題[10],適應性普遍不高,受農民殘膜回收意識不足及機械研發制造企業技術水平影響,殘膜回收機技術發展及應用較為緩慢,部分地區殘膜回收仍主要采用效率低、成本高的耙、摟方式進行,缺乏集約化程度高、收膜率高的大型先進殘膜回收機械。
近年來,隨著農業科技水平的高速發展,智能化農機技術逐漸走向市場,北斗定位、自動駕駛、作業監測、智慧農牧場等先進技術開始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農業效率和質量。但是,我國農業裝備的智能化、信息化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高端智能農機的研發推廣比較緩慢,主要依賴于進口。同時,智能技術在馬鈴薯播種、收獲等主要環節機具上的應用較少,在農機農藝融合的背景下,推廣基于智能化的精準高效播種機可減少重播漏播情況、保持穴距行距一致性,聯合收獲機配合視覺監控等智能化技術,可有效提高作業過程穩定性和可靠性,減少漏薯、傷薯情況。因此,加快研發馬鈴薯智能農機及技術將極大促進馬鈴薯產業發展。
一方面,加大對馬鈴薯生產各環節機械購置補貼力度,提高種植大戶、合作社購買大型播種機、高效植保機和聯合收獲機等機具的積極性,尤其對購買高端、智能化裝備予以重點支持。另一方面,加大殘膜回收機等機械研發推廣力度,探索試驗機械化切種、拌藥,對技術工藝成熟、適用性好的機械及時增補補貼目錄,加大補貼力度,提高馬鈴薯生產全過程的機械化覆蓋率。
繼續探索適宜當地種植環境的機械化種植模式,力爭每個地區形成一套成熟的、適用性強的種植技術規范,著重推廣無膜滴灌種植技術,以減少殘留地膜對環境的破壞。在應用大中型聯合收獲機的同時,兼顧種植方式和技術路線的配套升級,使農機農藝深度融合,有效提升機具適用性,降低各環節機械作業損失。
盡快出臺馬鈴薯機械化收獲減損技術指導意見,樹立“減損就是增產”的理念,從優化改造收獲機械關鍵部件、培訓作業機手規范操作、加強機收減損宣傳教育等方面提升機具作業質量和作業效率,降低傷薯率。
通過政策牽引、項目帶動,引導和扶持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作業服務專業戶等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壯大,切實發揮農機服務組織在推廣全程機械化和先進農機裝備及技術中的“主力軍”作用。政策鼓勵或資金支持合作社購機用機,完善馬鈴薯作業機械種類,提高整體裝備水平。統籌現有裝備資源,探索農機供需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加強機具的統一組織和調度,盡力確保“機有活干”“活有機干”,使有限的裝備資源服務到更多農戶。
加快推進北斗、自動駕駛、智能控制等智能技術在馬鈴薯機械上的應用,鼓勵支持科研單位、高校、農機推廣部門和農機制造企業協同攻關先進智能農機的研發制造和示范推廣,同步加強高水平農機管理人員、農機技術人員和農機駕駛員的培養教育,逐步推動農機智能化的落實落地。
一是加大力度推動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和示范基地建設,組織開展水肥一體化、控肥增效、無人機高效植保等新技術試驗示范,及時召開現場會,加快先進適用農機化裝備和技術推廣。二是利用農閑季節,以種植大戶、合作社和機手為重點對象,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機實用技能、農機安全知識等培訓活動,提升農戶整體素質水平。三是加大信息宣傳力度,通過媒體平臺、現場活動等宣傳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建設成果,營造推進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