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述源 ,崔鵬飛
(山東省農業交流合作中心,山東 濟南 250100)
我國是農業大國,對于農作物種植者來說,農業收入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影響了種植者的收入水平[1]。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將探討利用設施農業技術提升農業種植效益的問題及措施。
設施農業技術主要是指利用機械、化工、建筑等技術,來改善農業管理及種植效率的技術。近年來,由于設施農業技術的不斷改進,農業管理及種植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多樣化的農作物種植由此得到了支持與推廣。多種設施農業技術的推廣,為農業種植帶來了方便。同時,農業專家正在極力提升農業技術的水平,包括使用灌溉、肥料、機械及植物保護農藥等,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政府也正在鼓勵農民進行農業技術改革,使其從中受益,推動農業發展。不僅如此,政府還加大了對農業技術培訓資金的投入,以助力農民更好地把握科技信息。利用設施農業技術提升農業種植效益,應加大技術改革投入,倡導技術人才的培養,加強肥料、機械、植物保護農藥的使用,增強農業種植效益,提高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發展水平。
設施農業是運用高科技技術和先進設備,配合旱地、農田、水土保持、水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把已經發展出來的新種植技術和新栽培方式組合起來,為農業提供有效生產的一種耕作方式。設施農業技術可以提升農業種植效益,其研究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設施農業技術可以使農作物產量提高,其中最重要的技術是應用光合作用工程學,可以利用植物光合能力,應用植物生長調控劑,改進植物體結構;利用生物技術可以制造轉基因作物,獲得抗病蟲、耐逆性和高產的作物品種,大大提高農作物的收成;設施農業技術可以提高農作物的品質,比如利用計算機技術精準地給農作物施肥,實施植物滴灌方式,改善根系狀況,有利于增強農作物營養品質,提高作物綜合能力;利用農業機械技術可以實現農業節水灌溉,快速準確地完成田間的耕作作業,節約水資源,減少農藥的使用,有利于作物的生長;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實施農業智能管理,如應用遙感監測技術可以實現農作物的實時狀態監測;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實現農業精準管理,及時獲取農作物病蟲情況、環境變化、土壤肥力水平等信息,調整農作物種植方式和施肥加密,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設施農業還可以通過改善農田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解決農業產業發展中存在的水土資源利用難題,提高農業技術水平,提升農業種植效益。
設施農業技術既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農業發展理念,不僅能夠提升農業產出,提高農民收入,還能夠改善農業環境,保護生態環境。研究設施農業技術提升農業種植效益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經濟意義,它可以提高農業收入,保護農業環境;它可以促進農業技術的發展,增強農業競爭力,還可以提高農業管理水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因此,在今后設施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必須從細節上改革創新,保障農業生產安全,提升生產效率[2]。
過度耕作是指耕地過多而超出其耐力,導致土壤質量下降,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生物多樣性的綜合現象。當土壤水分流失,土壤膠體結構受損,土壤孔隙率降低時,土壤就會變質。這會導致耕作前后的土壤水分含量差異較大,土壤質量降低,肥力減弱,影響植物的生長。同時,過度耕作也會影響植物的生物多樣性。土壤內的多種微生物會受到影響,植物的生物多樣性也會因此受到影響。而這些微生物的多樣性,對植物的生長、繁殖、遷徙及其他活動起著重要作用。因此,過度耕作會破壞植物的生物多樣性,影響農作物產量。過度耕作也會導致水質受污染。土壤受損會導致土壤中的有機物和養分以及病原體和農藥等有害物質,隨水流失而被帶入地下水和河流,導致水體受污染,從而影響生態環境的平衡。
過度耕作會對土壤質量、植物多樣性和水質等方面造成嚴重破壞,從而影響環境的健康。所以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耕地保護,改變耕作方法,恢復生態環境的健康,結合國家農業的發展目標,實現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全面促進[3]。
城市化發展對耕地構成了挑戰,這是由于城市化帶來的變化和壓力,使得耕地的利用受到嚴重的約束。城市化發展帶來的土地利用變化,是耕地利用的一大挑戰。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原有的耕地被建設用地取代,耕地消失的情況出現。不僅如此,城市化還會影響耕地利用模式的轉換,如土地優化利用,以城市用地和產業用地取代原有的耕地。近年來,城市化發展的需求,促使了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快,這些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消耗大量的耕地,從而給耕地的利用帶來了嚴重的壓力。
傳統耕作技術的限制會降低農業種植效益。傳統的耕作技術指的是采用手工或者簡單機械操作的耕作和種植方式,耕作機械或化學肥料在其中運用得很少或者沒有使用。該技術依靠人力耕作,使用少量的農具,主要是持續耕種和深耕翻地,以增加土壤肥力。但是,由于傳統的耕作技術很難達到較高的農田效率和種植質量,從而影響了農業種植效益。
首先,傳統的耕作技術存在土壤質量萎縮的問題。由于采用傳統的耕作方式,土壤結構和肥力很快就會失去,而耕作技術耕作頻率較低,不利于保護土壤結構,而且很難充分發揮土壤肥力。這將導致土壤萎縮,從而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的種植效益以及農作物的品質和產量。其次,傳統的耕作技術難以提高農作物的生長速度。由于采用傳統的耕作方式,土壤的水分沒有得到充分的循環利用,使得農作物的生長速度受到了限制,而且農作物的生長受到病蟲害的嚴重影響,必須采取許多的額外措施來控制,這樣也會影響到農作物的成長。最后,傳統的耕作技術缺乏對化學肥料的有效利用[4]。
早期設施農業技術是指在傳統農業技術的基礎上,采用新的技術建立起能夠生產高質量作物,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設施農業技術。這項技術能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并有效地提高農民的收入。早期設施農業技術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種植技術、農藥技術、控制技術和組織技術。其中,種植技術主要指新型種植技術,如溫室種植、溶根種植、沼澤種植等;農藥技術主要是指農藥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調整農藥的濃度的技術;控制技術是指控制土壤肥力、控制農藥的使用等;組織技術是指組織農民的教育、培訓等。早期設施農業技術的發展,為農民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農業技術。巧妙地運用設施農業技術,能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降低農作物的生產成本,極大地提高農民的收入。
現代設施農業技術是一種利用最新的科學技術以及現代化的農業機械,提高農業生產績效的方法。我國在很多地區設置了現代農業示范點,成效顯著,進而促使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在基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5]。自動化是設施農業技術的主要內容,它主要用于農業機器人等農業機械設備的控制,可以智能化完成農作物的種植、收割、灌溉等一系列工作;數字化灌溉控制系統,可以幫助農民更準確安排灌溉,減少水源浪費;農業機械化設備,如收割機、耕犁機等,可以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信息技術也是設施農業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利用移動通信、互聯網等最新技術,實現農業自動化。例如,可以在農田上安裝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溫度和濕度,可以實現精準施肥和灌溉,防止農產品的蟲害和霉變;中醫農業種植技術應用于小麥種植,完全代替了化學殺菌劑殺蟲劑的使用,減少了在化肥農藥等農資方面的投資,同時提高了作物產量,達到了增收效果[6]。
設施農業技術是指科學合理的技術方法組合應用于農業生產領域,它的應用可以使農業生產的效率更高,使農民的收入得到更大提高,并且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帶來的污染。設施農業技術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產量[7]。它的應用可以充分利用資源,使資源的利用更加有效,減少農業生產的成本。它還可以提高農作物的品質,保證農產品質量的穩定性,提高農作物的抗病性和抗逆性,并且有利于減少農業生產給環境帶來的污染。設施農業技術的出現可以使農業生產更加精細化,減少人力的浪費,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實現節約勞動力和財力的雙重目標。它還可以改善和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讓他們享受到更高質量的生活。
設施農業技術可以有效提高施肥和灌溉效率。首先,可以采用流體肥料技術,將肥料加入灌溉水中,這樣可以節省費用,改善土壤肥力,同時可以更加有效地給植物提供營養元素;可以采用排水系統,來收集和循環灌溉水,以便有效地使用灌溉水。其次,采用智能水文監測系統可以準確地檢測地表水位,控制灌溉時間和水量,有效地提高灌溉效率。
設施農業技術是一種以控制環境來改善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生產技術,能夠有效地提高農作物的質量。為了制定嚴格的質量標準,依據設施農業技術,可以按照以下幾個步驟來實施:1)要建立一套科學的質量檢驗系統,以確保每一批農作物的質量都能夠達到標準。質量檢驗系統可以采用定量檢測技術,通過綜合運用物聯網技術、智能化裝備、作物生產管理專家決策系統等,對光、熱、水、氣、肥等環境因子進行實時監控,創造作物生長的最佳環境[7]。2)需要建立一個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引導建立高效設施農業機械服務社[8],以確保每一批農作物的質量都能夠達到要求。質量控制體系可以采用原料質量檢驗、來料檢驗、過程檢驗和成品檢驗等技術,以確保每一批農作物都能夠符合質量標準要求。3)引入嚴格的質量管理制度,以確保每一批農作物的質量都能夠符合有關法律、標準、技術要求等。質量管理制度可以采用符合ISO9001 等有關質量標準的非質量成本管理體系,以確保每一批農作物都符合質量要求[9]。4)為了有效地改善農作物的質量,需要建立一個有效的技術支持體系,以確保每一批農作物的質量都能夠達到最佳水平。技術支持體系可以采用現代化的技術,比如,采用遙感技術以及綠色技術、電子技術等檢測農作物的病害和營養狀況,確保農作物的質量能夠達到要求。依據設施農業技術,可以通過建立科學的質量檢驗體系、質量控制體系、質量管理制度和技術支持體系等,有效地改善農作物的質量,并制定嚴格的質量標準。
實踐證明,制定嚴格的質量標準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設施農業技術允許農民精確控制農作物的生長環境,控制他們的生長和發育,確保更高的質量和效率。例如,在溫室空閑地可以搭建塑料簡易棚、拱棚或進行地膜覆蓋,種植反季節經濟作物或保持常規露地蔬菜種類的生產[10]。嚴格的質量標準可以確保食品的安全和質量。設施農業技術可以有效控制食品污染,確保所有農作物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同時,可以有效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保護消費者免受有害物質的影響,保護消費者的安全、健康和營養。不僅可以改進農民的生活水平,使農業產品更具國際競爭力,而且能有效保護消費者的安全,讓消費者不僅吃飽,更能吃好。
農業協同調控技術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把農業生態環境、農業機械設備、農業信息化系統、氣象與地理信息等多種信息技術手段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推行農業的精準管理,即使用協同調控技術來提升農業效益。一方面,在農業生態環境方面,農業協同調控技術可以有效地改善農田的水土質量,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土壤吸水能力以及緩解農田水質污染,為農業生產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增加農民收益;另一方面,農業機械設備可以利用協同調控技術進行智能化的管理,可以利用智能系統對農田土壤、作物進行觀測和分析,根據土壤中的氮、磷、鉀等養分的含量對作物進行合理的施肥,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產量,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農業協同調控技術通過農業機械設備、農業信息化系統、氣象與地理信息等多種信息技術手段的結合,實現農業資源的效率最大化,從而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民收入,改善了農民生活質量和農業生態環境,實現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技術引導型農業指的是利用科學技術來指導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業效益。采用技術引導型農業可以減少農作物病蟲害,提高農作物產量。采用有效的農藥和殺蟲劑可以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減少對農作物的危害,提高產量。還可以采用高效的農業機械進行耕種、種植和收割等操作,節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提高農作物的產量。技術引導型農業可以提升農作物品質,采用有機農肥和生物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減少對土壤的污染,促使作物長勢旺盛,增強抗病性,甚至可以改善作物品質,持久滋養農作物。采用近紅外保護技術和分子肥料管理技術也可以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提升農業的經濟效益。此外,技術引導型農業還可以改善農業結構,減少農戶的負擔。采用技術有助于改善農田土地利用效率,減少農戶的勞動成本;采用集中化種植,可以節約土地資源,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技術引導型農業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農業結構、提升農作物品質,從而增加農業效益。技術引導型農業的發展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重視及贊許,成為當今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鼓勵農民積極地利用設施農業,是提高農業效益的重要途徑。設施農業的發展,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的技術含量,還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有效地抵御氣候變化等環境因素的影響。設施農業的發展可以提高農業的技術含量,包括農作物品種、種植管理、施肥技術、農藥應用、農具機械等。農民可以根據自身條件,選擇適合本地的優良品種,合理安排農田種植結構,改進施肥技術,適當使用農藥,并利用農具機械實現技術的改進。技術的改進,能夠提高農作物的品質,而提高農作物的品質,又可以提高農作物的市場價值,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設施農業同時可以促進農業資源的有效利用,推動農作物的生長,提高田間作物的抗逆性,從而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
設施農業可以減少農業生產的成本,農民可以應用農具機械,節省農業生產的人工成本,減少雜耗,提高農民的經濟收益;農業機械可以減少農作物的耗費,減少農產品的廢棄物,并且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農民可以利用農具機械,調節農作物的栽培方式,改善作物的耐高溫能力,抵御干旱災害,提高作物的抗病性,增強農作物的耐寒性,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
本研究針對利用設施農業技術提升農業種植效益的措施進行了探討。首先,分析了農業技術和設施的發展現狀;其次,從科技創新、技術改進、資源配置優化和政策調整等方面,提出了利用設施農業技術提升農業種植效益的具體措施,以期更加有效地提升農業生產效益;最后,提出了利用設施農業技術提升農業種植效益的具體措施,包括科技創新、技術改進以及資源配置優化。實踐證明,設施農業技術能夠有效提升農業種植效益,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