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波 ,孫秀娟
(山西應用科技學院,山西 太原 030062)
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民的生活水平穩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設愈發重要。在大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就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而言,本身是相互支持、相互影響、交融發展的,旅游產業離不開文化產業的建設加持,文化產業也在旅游產業中得到了有效的發展[1]。基于此,在文旅融合視角下,課題組圍繞文化產業與旅游經濟的實際關系進行全面分析,通過兩者之間的有效融合推動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旅游產業以及相關要素之間相互滲透、交叉融合重組,逐步突破原有產業邊界或要素領域,彼此交融而形成的新的共生體的現象和過程[2-3]。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有機載體,通過文旅融合,對于文化和旅游業的發展能夠產生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
首先,通過文旅融合,能夠進一步形成良好的資源要素整合。如在將文化和旅游兩種要素進行融合之后,能夠形成全新的文旅產品業態和產業體系。因此,在推進傳統的文化產業或者是推進旅游產業發展之外,可以嘗試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在開拓旅游市場的過程中,產業管理人員可以以景區資源為基礎,將文化要素貫穿于整個旅游活動的全過程,達到旅游景點外在景觀與內在文化的完美統一,以此增強景區旅游的軟實力,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4]。
其次,通過文旅融合,能夠進行有效的產業互補。文化和旅游本身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在發展文化產業過程中,可以進一步踐行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實際要求,發展群眾文化,提高群眾文化素養。而在推進旅游產業的過程中,可以滿足不同居民的現實需求,促進現代居民身心的健康發展。在推進文旅融合的過程中,相關產業發展人員可以通過文化和旅游之間功能的有效重組,形成全新的價值鏈,達到產業疊加效益。如在單獨發展文化產業的過程中,可能現代居民的認可度不夠高,而在旅游的過程中,游客之間可以參與文化的交流環節,以此進一步帶動文化旅游發展。
為了進一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和審美情趣,推進旅游經濟與文化產業交融發展具有現實作用。而旅游經濟與文化產業既具有相似性,同時又具有一定的差別。旅游經濟主要是以商品經濟作為基礎,以規劃不同的旅游活動內容為前提,依托于現代經濟的一些數據科學技術,進一步反映人們在旅游活動中由于經濟交往而表現出來的經濟關系的匯總[5]。就文化產業而言,主要強調為不同的消費者提供精神思想或者產品內容,滿足人們對文化需求的一系列生產分配和消費活動。
旅游經濟和文化產業具有非常明顯的相似性特點,關聯性較強。如旅游經濟和文化產業都屬于我國經濟中的第三產業,并且兩者的發展目的一致,無論是發展旅游經濟還是文化產業,都是為了進一步滿足當前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我國精神文明建設[6]。在發展旅游經濟過程中,不僅能夠創造經濟效益,同時也能讓更多游客了解旅游中的文化內容,拓展群眾的文化事業。在推進文化產業建設的過程中,相關管理人員會在進行文化建設時,除推廣思想文化之外,還會利用文創產品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所以就旅游經濟和文化產業而言,在產品內容以及市場范疇上具有相似性特點。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產業與旅游經濟互動發展,有利于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區域形象全面提升、優秀文化弘揚傳承、文化產業加速繁榮,有利于凸顯旅游產品特色、提升競爭力和吸引力,有利于旅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為進一步推進我國旅游經濟發展,可采取產業融合措施,充分利用產業融合優勢,借助文化產業來實現旅游經濟的發展[7]。在推進文化與旅游互動發展時,旅游產業管理人員可以在原有的旅游內容上不斷地進行創新,導入文化元素,以此增加新的旅游亮點,增強人們對于旅游內容的感興趣程度,推動旅游經濟平穩運行。大眾旅游時代的來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旅游成為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剛性需求,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經濟互動發展,能夠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帶動經濟增長。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經濟之間的互動發展是當前主流趨勢。需要圍繞文化產業與旅游經濟的實際發展進行全面分析,選擇有效的發展路徑。
文化中所帶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獨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的,也是不可代替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區域間文化特質,是培植旅游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推進文化產業與旅游經濟的互動發展,無論是對文化產業的發展,還是對旅游經濟的增長,都能產生一定的帶動作用。經過研究發現,旅游經濟與文化產業本身具有非常明顯的互補性特點,通過二者之間的互動發展,能夠進一步打破原有行業之間的壁壘,推動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現階段的旅游經濟與文化產業互動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文化產業來帶動旅游經濟發展,除給游客提供旅游產品之外,可以選擇以文化為內核來促進產業發展,增強旅游景區的吸引力,進一步彰顯不同旅游景區的文化亮點。例如,重慶市武隆縣舉辦的印象武隆實景歌會,歌會中有100 多位特色演員現場真人真情獻唱,以瀕臨消失的“號子”作為主要內容,讓觀眾在70 min 的演出中親身體會自然遺產地壯美的自然景觀以及巴蜀大地獨特的風土人情[8],在這一環節中,從文化的視角進行思索,除了針對當地的一些人文風貌進行分析之外,同時還展示了一些獨特的民風民俗。通過這一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有效提升了旅游經濟效益。
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如果只是一味進行文化宣傳,引導更多現代居民去了解我國的一些獨特文化內容,會導致文化產業的影響力和滲透面不夠廣。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產業管理者可以從綜合的視角進行思索,除了進行文化宣傳和推廣之外,可以利用旅游經濟的實際特點來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在宣傳文化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經濟回報,為后續產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此外,可以嘗試以旅游經濟來帶動文化產業發展,在推動旅游經濟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前提下,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實現二者之間的融合發展。如山西省在打造主題文化城市的過程中,產業管理人員不僅會圍繞著以往的大唐風貌進行展示,還會引導更多的游客去了解昔日繁華熱鬧的唐朝盛景,同時在主題文化城市建設中也會推出一些不同的文創產品,如與文化元素相關的項鏈、折扇等不同的紀念品,還有一些大唐服裝等[9]。在人們了解文化的過程中,同時也會進一步帶動消費。除此之外,在文化城建設過程中,還涵蓋了一些現代的娛樂設施,通過“古今融合”的方式來吸引更多的游客。
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需要加快培育深度融合、產品供給豐富的文旅經濟產業,以文化引領旅游繁榮,以旅游增進文化自信,應加快培育突破空間限制、資源充分整合的文旅經濟產業,促進跨區域、跨行業、跨領域資源相互烘托、優勢互補,打造獨具特色、便捷優質的旅游精品線路。在推進文旅融合過程中,如果只是推出一些基礎的文創產品來傳播文化或者擴大其經濟效益,其影響力不夠。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為了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經濟的互動發展,產業管理人員可以創造全新的發展業態,使其兼具旅游經濟與文化產業兩者的實際特性。以山西省為例,山西文化底蘊深厚,在旅游行業發展過程中推出不同文化主題時,僅憑觀光和傾聽講解,游客對于文化內容的了解度不夠高。為了讓游客有更為深刻的體驗,山西可以采用文化旅游發展模式。在文化旅游發展模式中,以文化傳承為主題來開發不同的旅游產業鏈。在采用這一發展模式后,游客不僅可以到不同的景點進行觀光,還可以參與到沉浸式的文化探索之旅中。相關產業發展人員可以為游客提供文化主題服裝和道具,游客可以穿戴特定的一些文化服裝來進行一些不同傳統文化的體驗活動。在體驗活動中,游客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歷史朝代以及自己想要的內容,同時還需要完成特定的主題角色任務[10]。例如在晉中,晉商文化深厚,萬里茶路在晉中也有一定的痕跡,可以結合山西藥茶,提升游客對當年晉商的經商經歷的興趣度,所以在活動中,游客就需要按照提示完成一些泡茶、品茶活動。通過真實的體驗活動,讓游客能夠有更為深刻的觀光感悟。并且在完成體驗活動后,文旅產業發展人員可以發放感受表和意見錄,游客可以結合自己的真實體驗提出不同的建議,以便于產業管理人員能夠在了解不同游客真實想法之后調整產業發展模式,完善產業內容。借助這種方式,能夠改變以往文化產業與旅游經濟的發展模式,通過兩者之間的互動發展展現出一種全新的發展業態,進一步增強現代文化旅游的實際吸引力,推動二者之間的良性發展。
綜上所述,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推進文化產業與旅游經濟互動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針對文化和旅游之間融合還不夠深入、融合方式相對單一、行業發展現狀不夠理想等問題,需要進行有效溝通和對接,在綜合分析文化產業以及旅游產業的發展現狀后,挖掘兩類產業的實際優點,圍繞二者之間的融合發展,突出以文化為內核、以旅游為載體、以項目建設為抓手,進行全面創新,推進文化產業與旅游經濟的可持續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