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冰潔 ,張 浩
(信陽農林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解決鄉村現代化等現實問題,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其中,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1]。在廣大鄉村地區,農民工是不可或缺的人才。近年來,農民工回流已成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2021 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21 年全國的本土農民工12 079 萬人,較2020 年多出478 萬人,增速為4.1%,遠高于外地農民工增速[2]。
河南作為全國的勞動力大省,2021 年新增農民工等返鄉下鄉創業人數突破新高,達到20.23 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總量3 134.33 萬人,其中省內轉移1 878.36 萬人[3]。信陽市位于中部地區河南省境內,是勞動力大省和農業大省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淮河上游地區的經濟欠發達地市,地處大別山區。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利于帶動信陽地區發展、播撒城市文明、建設美麗鄉村,是推動信陽市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信陽涵蓋平橋區、浉河區、固始縣、羅山縣、光山縣、新縣、商城縣、潢川縣、淮濱縣、息縣“8 縣2區”。其中,光山縣、新縣、固始縣、淮濱縣、商城縣和潢川縣是大別山區的核心地帶。大別山區是國家新一輪鄉村振興的主陣地。其中,光山縣入選2022年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單位。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信陽市各縣區因地制宜,形成了產業振興(茶產業、旅游業等)和紅色振興(革命老區紅色基因)等多種鄉村振興模式,吸引了一大批信陽農民工返鄉創業。但是,課題組也發現信陽返鄉農民工在創業過程中,存在著回流意愿不強、創業項目同質化、技能水平不高、創業增收持續性不足等諸多問題。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2021 年隨即提倡就地過年。隨著后疫情時代的到來,農民工的自由流動受到一定影響,返鄉創業的機會成本日益增加[4]。從實際情況來看,信陽地區回流創業的農民工大多受過一定的教育,已成家或育有子女,但是年齡普遍偏大。相較而言,新生代農民工更愿意在外積累資金、積攢打工經驗,甚至趨于市民化,其返鄉意愿明顯不足。
從區位因素來看,回流農民工主要選擇回到“本屬區位”創業[5]。其中,以縣城為主,其次為所在村莊,而在中心城區開展創業活動的相對較少,留在集鎮的更少。從經營領域來看,不管是農業、工業還是服務業,都能看到回流農民工的身影。比較典型的有種植業創業者,他們依托家鄉的土地資源,開展信陽毛尖茶種植業務;而養殖業創業者主要從事南灣魚或小龍蝦養殖等;餐飲業創業者則廣泛分布于信陽各地,他們把在外地賣小吃的成功經驗帶回家鄉,經營信陽紅油熱干面、羊山八處燒烤、南灣烤魚、信陽悶罐肉泡飯、固始鵝塊、羅山大腸湯等。雖能維持生計,但存在較大的路徑依賴。
從創業活動的經營規模來看,回流農民工往往依靠個人或者家庭小單位的力量,有的會與親戚一道從事個體經營創業活動。比如利用信陽毛尖這一特色資源,炒茶制茶;開設早餐鋪,或是順應“地攤經濟”潮流,支起流動餐飲攤位;或者與親戚合伙經營推拿按摩店等。總的來說,偏重個體經營,規模較小[6]。
究其原因,信陽農民工的返鄉創業問題主要受規模經濟效益不足、政策文件不熟悉、技能培訓空缺、技術壁壘較高、融資渠道單一等因素的影響。目前,返鄉農民工的家庭資產積累較少、資金有限。而且針對返鄉創業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并不全面,基本公共服務或有缺失,返鄉創業的需求、想法和信陽本地的資源平臺并沒有很好地對接。
信陽作為勞動力密集和以農業為主的地區,現代農業是信陽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首選。當前,我國第一產業面臨的首要問題不再是總量不足的問題,而是一種結構性矛盾。具體來說,廣大城鄉居民對于優質農產品有著更迫切的渴求,但這種渴求無法很好地落實到第一產業的供給端。而信陽返鄉農民工有機會參與鄉村規模化種植養殖、蔬菜等農產品收購加工、果蔬采摘觀光園運營、智慧農業物聯網活動,完成農產品深加工、發展農村電商、提供新型休閑農業服務,這些對于構建現代農業體系、實現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新局面有很大幫助[7]。
此外,返鄉創業農民工可以借助大數據和數字經濟的力量,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直播帶貨。發揮信陽各縣區的資源稟賦,促進信陽毛尖、糍粑、固始鵝塊、光山油茶、新縣蒼術、杜仲等特色農副產品的線上銷售。組建地方特色產業集群,打造并推廣信陽各地的創業名牌,推動“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建設。
近年來,居民對生活品質有了更高追求,服務領域的職能劃分更加細化,原來由家庭單位承擔的勞動日趨市場化。返鄉農民工可迎合時代趨勢和社會需求,積極參與餐飲服務、消費生活、旅游休閑、生態廁所、家政服務、孕嬰保育等創業服務活動,豐富信陽服務業的勞動力資源。
對于返鄉創業農民工來說,完備的基礎設施十分必要,“村村通公路,戶戶有收入,人人有笑臉”不僅是說說而已。過去道路不通,貨物運輸十分困難。而今,村村通工程加快了物流運輸速度,農副產品運送較為便捷。隨著農業與旅游業的深入融合,與之配套的停車場、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游樂設施等也要同步跟進[8]。
此外,針對具備一定實力和想法的農民工,逐步建設一體化、標準化廠房,實現創業公司“拎包入駐”。提供專業化的返鄉創業項目孵化平臺,迎接暫處萌芽期的農民工創新創業項目,或進入返鄉創業孵化基地,或來到眾創空間和創新工場,最終促進返鄉創業企業的集群發展。總之,信陽市需要不斷強化農村基建保障能力,穩固全面振興地基,為返鄉農民工的創業活動筑基提質。
考慮到信陽擁有長江中下游地區寶貴的水資源,是中原地區的重要生態保護屏障。因此,信陽農民工要以“兩山”理念為引領,在創業活動中采用綠色發展方式,促進綠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涂抹“紅”的底色,提升“綠”的成色,筑牢生態綠色屏障,實現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的高度融合。
就實際情況而言,信陽農民工返鄉創業,比如在縣城、村莊、鄉鎮附近經商或者開辦加工廠,實現了就近從業、兼顧家庭的可能,從源頭上緩和了信陽鄉村地區的諸多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難題,扭轉了過去的“空心村”模式,推動了鄉村社會的全面和諧穩定。對此,根據“十四五”規劃內容[9],信陽市政府應提供更加完備的公共服務,將返鄉農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務納入年度規劃,厘清職責分工和崗位任務,跟進公共服務成效,及時復盤總結,針對發現的疏漏探討必要的解決方案,在后續的行動中改良服務內容,增質提效。
與此同時,設置并健全勞動力資源信息庫,收集整合各縣區的農民工返鄉信息,對農民工創業實行全覆蓋管理。發揮信陽各地基層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站、農民工政務服務平臺、相關綜合服務大廳的作用,積極為返鄉創業者們解讀政策信息,提供金融、住房、就醫等多方面的服務,推進更加公允、常態化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落實農民工的“新農保”“新農合”和最低社會保障,逐步縮小社會保障待遇差距。完善兜底保障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將農民工返鄉創業人員納入保障水平更高的社會保障體系。
首先,落實全民技能振興工程,持續推進信陽地區的“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鑒于農民工群體自身的技能缺失,信陽市及縣區政府需要推廣創業技能培訓,為培訓達標并通過測試的農民工群體頒發證書。與此同時,選拔返鄉創業服務團專家、知名企業家、投資人、行業專家等,發揮專業力量。匹配返鄉創業農民工的技能提升意愿,強化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創業輔導。在各個區域組建農民工返鄉創業社群,在線上與線下同步傳輸創業經驗與心得體會,持續哺育返鄉創業技能勞動者和高技術農民工人才。還可以嘗試與抖音、快手或其他新媒體平臺合作,為學員的創業活動及后續的農產品銷售等提供支持。
其次,選拔示范典型,樹立創業標桿。選拔信陽市農民工返鄉創業示范鄉(鎮)、示范園區、示范項目和農民工返鄉創業之星,逐步構建多層次、多樣化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格局。比如,平橋區龍井鄉、浉河區游河鄉、羅山縣楠桿鎮等返鄉創業示范鄉(鎮),浉河區馬家畈茶葉生產加工園區、信陽市駿翔藍莓產業科技示范園區等示范園區,淮濱縣利民工藝品有限公司等示范項目以及信陽領秀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梅玲等農民工返鄉創業之星。樹立優質典型,提拔鄉村振興帶頭人,發揮返鄉創業模范的帶頭作用。
最后,推進以賽促業,實現創投對接。發揮信陽本土資源優勢,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可與信陽各縣區聯合辦賽,鼓勵并引導信陽市各縣區返鄉創業農民工積極參與河南省年度返鄉創業競賽等活動,并邀請有意愿創業的農民工現場觀賽。廣泛宣傳,積極發動在鄉鎮及鄉鎮以下區域的民辦非公司單位、小微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個體工商戶、扶貧車間、家庭農場等參與進來。同時,鼓勵有意向的投融資機構、科技服務機構、返鄉創業示范園區、創業孵化示范園區等報名參加,發掘一批具備“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新模式”的優質項目。營造良好社會氛圍,點燃信陽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激情。以市場經濟手段解決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技術難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助企紓困,強化政策幫扶作用。落實政策措施,給予返鄉創業農民工實實在在的補貼。具體來說,可以加大定向減稅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覆蓋面,增強普遍降費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普及度;對依托創業平臺的創業實體,予以房租、物業、水電等費用補貼,為示范園區和示范項目提供扶持資金;而針對農民工個體創業人員或者合作社等經營組織,適用創業免擔保貸款,緩解創業初期的資金壓力[10]。
多渠道創業增收,實現高品質生活。現階段,我國步入中高速發展時期,農民工群體的流動速度顯著放緩。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核心之一就是加速社會流動。對此,信陽各縣區政府要多效并舉,以返鄉創業農民工為重點,增加創業成功率和勞動參與率,完善小微創業者扶持政策,不斷壯大中等收入群體。高品質生活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目標所在,也是新時代鄉村居民對優質生活的最重要期待。堅持以人為本,多效并舉,關注返鄉創業農民工的切實需要和實際困難,更好地滿足其品質化、多樣化的生活需求,為廣大農民工群體提供更多的創業致富渠道,確保鄉村振興穩步推進。
綜上,結合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信陽農民工的返鄉創業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縣域經濟”進程。但是,信陽農民工的返鄉創業活動依然存在不少問題。結合調研總結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本文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辦法和思路對策。未來,信陽仍需立足鄉村全面振興視角,實現多方發力。具體而言,信陽各縣區需要不斷帶動特色農業和服務業等向產業化、體系化的方向發展;健全基礎設施建設,筑牢生態屏障;提供更加完備的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落實全民技能振興,培育創業示范典型,以賽促業、創投對接;助企紓困,持續帶動返鄉創業農民工增收,最終實現“返鄉一人,致富一方”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