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琳
(太原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鄉村是具有社會、經濟、自然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具有生產、生態、生活、文化等多種功能?!班l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繁重、最艱巨的任務在鄉村,最大的潛能也在鄉村。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正成為新時期鄉村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18 世紀,鄉村旅游最初以一種社會休閑活動正式出現于歐洲[1];20 世紀70 年代,加拿大和美國的鄉村旅游迅速發展;20 世紀80 年代后,其逐漸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旅游方式。我國的鄉村旅游起步較晚,對于鄉村旅游的概念并沒有統一的界定,各學者都有自己的見解,其中代表性的認識有:我國學者肖佑興等認為鄉村旅游就是以鄉村的空間環境為依托,以鄉村獨特的生活形式、民族風情、生產形態、鄉村居民、鄉村風光和鄉村文化等為對象,利用城鄉差異來組合設計產品,集休閑、娛樂、觀光、度假等于一體的旅游形式,該觀點也被廣泛引用[2];何景明和李立華認為鄉村旅游是指在鄉村地區,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動[3]。2006 年,在貴州舉行的“鄉村旅游國際論壇”上,專家學者們認為鄉村旅游應至少包括獨特的民俗文化、以農民為經營主體、以城市居民為目標市場。如今,鄉村旅游成為城市居民放松身心、尋覓鄉愁的一種休閑方式。
筆者認為鄉村旅游產業是指在消費者的需求推動下,依托于鄉村、農業、農民的生活、環境等,設計、開發、生產一系列鄉村旅游的相關產品,從而帶動旅游經濟中食、住、行、游、購、娛等旅游企業的群體。
關于旅游產業鏈的概念,多數學者圍繞旅游所涉及的行業部門來定義,強調旅游產業內部企業間的關聯。旅游產業鏈的類型根據涉及的六要素來劃分,可分為餐飲、住宿、交通、游覽、購物和娛樂鏈等;根據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聯系和融合來劃分,可將旅游產業鏈分為鄉村旅游產業鏈、文化旅游產業鏈等。
筆者認為鄉村旅游產業鏈是指與六要素食、住、行、游、購、娛等旅游消費相關的企業或部門而形成的產業關聯關系,以核心企業為鏈核,進行鄉村旅游相關產品生產和銷售活動??蓮囊韵陆嵌确治鲟l村旅游產業鏈的內涵:一是以鄉村旅游者的需求為導向;二是包括從資源的開發到旅游產品的消費的整個過程;三是產業間的動態聯系,以旅行社、景區、旅游開發商等為代表的具有競爭性的鄉村旅游企業,通過整合相關的企業和運營機構,達到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鄉村旅游的發展以旅游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吸引客源市場是鄉村旅游活動和產品持續發展的核心。從長遠來看,發展鄉村旅游的目標在于實現效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而這個目標的實現基于自身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除此以外,鄉村旅游產業鏈相關聯的食、住、行、游、購、娛等旅游企業是否全面,對產業鏈的價值創造也十分關鍵。
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強調對鄉村發展的帶動效應,表現在就業、利益分配等方面。產業鏈中的農產品開發供應商、服務餐飲人員等,他們的參與能力、參與方式及參與率,都會影響產業鏈的價值分配。鄉村旅游產業鏈本地化,可以提高村民們的參與度,帶動本村農業、農副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使產生的價值最大化地留在本鄉村,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旅游發展是一項跨產業、跨部門的綜合性工程,其產業鏈的發展需要與各區域、部門之間合作,如旅游部門、環保部門、農業部門等之間共同協作。此外,旅游產業與農業、農產品業、文化產業、體育產業、演藝業、信息技術等的融合是旅游產業鏈價值提升的重要途徑。
一般而言,鄉村旅游產業鏈的發展需要通過多種渠道吸引社會資本投入:一是借助國有金融機構渠道,各產業主體可從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等獲得資金支持;二是借助民間金融渠道,各個從業者可通過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等獲得資金,投資、建設、運營鄉村旅游景點。此外,鄉村旅游產業還可以通過從業者或村民依托自有資金、自有土地直接創辦,如民宿、農家樂等旅游產品,形成一種全民參與的發展模式,同時也可以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會城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北部地區,全市三面環山,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經。太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擁有兩千多年建城歷史的古都。截至2021 年底,太原市共轄6 個市轄區(杏花嶺區、小店區、迎澤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晉源區)、1 個縣級市(古交市)、3 個縣(清徐縣、陽曲縣、婁煩縣)。2022 年,在太原舉行的“山西省鄉村旅游示范村命名暨推進大會”上,太原市有9 家入選了山西省首批100 個AAA 級鄉村旅游示范村。太原依托自身的自然條件、地理資源,圍繞鄉村風情風貌、農民勞動生活發展起來的鄉村旅游,成為太原旅游業的重要力量。
3.2.1 景區依托型
晉祠鎮是依托著名的晉祠旅游景點發展鄉村旅游的典型代表。近年來,晉祠鎮大力開展“百村景區化”建設,修建主干路,對雨水、污水、弱電進行同步改造,并且推進廁所改造,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同時,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新建牛家口和楊家村采摘園,花塔村建成稻田公園,北大寺“大寺荷風”連續舉辦“晉祠大米插秧節”,農旅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晉祠鎮赤橋村距離晉祠風景區0.5 km,是歷史傳統造紙村落,太原秧歌、晉劇的發源地,也是晉源飲食文化的展示地。2019 年,該村正式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古村落。赤橋村搶抓全域旅游的發展機遇,挖掘傳統文化、修繕文化遺址,打造旅游新路線。在拓寬產業鏈方面,堅持以全體村民共享發展成果為目標,動員村民積極參與,擔任傳統文化講解員,在家門口就可以就業。
3.2.2 文旅融合型
典型代表有陽曲縣店子底村,其是有名的支前模范村。店子底村和陽曲縣委黨校共同開發紅色旅游,建立紅色文化傳承基地,學習和傳播支前精神,建成了集紅色講堂、支前餐廳、支前路等于一體的紅色旅游景點。村民積極參與旅游產品建設與開發,如該村的親子俱樂部、紅色CS 體驗園、支前豆腐坊、支前餐廳等都是村民自己投資、貸款打造開發的;集體自建了拱棚和日光棚,種植多種蔬菜、水果,開展觀光采摘等旅游項目;村里還在支前廣場前搭建了支前市場,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夠銷售產品,帶領村民們增收致富。
3.2.3 農家互動型
太原宇文山莊農家樂是比較典型的農家互動型鄉村旅游模式。農家樂是以農民家庭為依托,以別具特色的農家生活和田園風光為特色,吸引旅游者來此觀光娛樂、休閑度假、體驗勞作的一種新型的旅游活動[4]。太原宇文農家樂莊園是集住宿、餐飲、種養殖、農業觀光等于一體的大型綜合型農家樂莊園。在這可以讓旅游者“吃農家飯,住農家屋”,這里有農家博物館、農耕記憶館、青少年教育基地、親子教育基地等;有石磨面、豆腐、豆漿的石墨體驗區;有文化活動中心,如宇文傳統武術“形意拳”文化培訓基地、傳播山西戲劇文化的“地方戲曲演出中心”等,激發旅游者們對農業、傳統文化的興趣、熱愛,同時也起到教育作用。
3.2.4 綜合景區化發展型
婁煩縣天池店鄉河北村積極發展鄉村旅游,與山西四季旅游集團聯合打造出了具有晉西北風情的云棲谷景區,是集休閑旅游、創意設計、農業、文化、研學等于一體的休閑旅游目的地。以云棲谷創意文旅小鎮帶動周邊區域鄉村、景點景區,形成太原市特色鄉村旅游目的地。村民通過窯洞出租、餐飲配套、產品加工等直接獲得收益。近年來,河北村先后入選太原市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村、山西省精神文明示范村、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等。
鄉村旅游產品種類較單一,大多圍繞在鄉村窯洞、客棧、農家樂等簡單的產品生產上,缺乏文化創意類的旅游產品,如旅游演藝、文化體驗園、主題民宿和鄉村博物館等產品類型。此外,旅游產業鏈不完善,相關的旅游紀念品、創意旅游商品等衍生產品生產不足,市場潛力和市場價值并沒有完全創造出來[5]。
部分鄉村旅游開發與鄉村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缺乏密切的關系。比如,一些鄉村地區缺乏對環境建設的重視,整體環境條件較差,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強;一些鄉村地區在旅游產業發展中,沒有深度挖掘鄉村的文化底蘊,缺乏特色,與農業、農副產品等產業的融合也比較局限,導致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模式缺乏創新,沒有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韻”。此外,缺乏融合性還表現在村民們的參與度低,鄉村旅游產業縱深發展不夠,沒有很好地與當地村民的就業相結合,村民的收入水平沒有獲得明顯提升。
從目前太原市的一些鄉村旅游整體情況來看,主要的問題之一是缺乏科學性的引導和規劃,導致其整體的發展水平并不高。例如,有的鄉村由于缺少較為完善的發展政策體系,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并沒有進行系統整合,使得其旅游產業不夠規范化,缺少針對性和特色[6]。同時,由于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缺少科學、合理性,部分鄉村的旅游資源受到了損害,給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嚴重地制約了當地旅游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除此之外,一些地方還存在缺乏系統性管理的問題,鄉村旅游產業的設計安排、資源開發體系、投資運行體系等都不夠完善。由于缺少系統性培訓、教育,相關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較低;缺乏對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有效引導,導致鄉村旅游產業同質化嚴重,影響力較弱;由于旅游產業鏈上各經營主體缺乏合作意識,分散經營,突出表現在旅游六要素結構比例不合理,如鄉村客棧等競爭激烈,而娛樂體驗設施供給嚴重不足,這導致了自身的旅游收益降低,一體化發展的最大價值也未能創造出來。
目前,太原市有些鄉村的基礎設施比較簡陋,設施設備不齊全,給游客帶來的體驗感較差。例如,有些地區的衛生間數量較少,休息室、停車位等公共設施等無法滿足游客的需求[7]。景點的住宿條件有限,民宿數量少,部分游客因為沒有合適的住宿而不得不選擇當天離開。飯店、餐廳等的衛生條件、環境條件也有待提高,無法真正讓游客品味到極具地方特色的、可口的農家飯。還有些景點存在道路不便的問題,公交車很少,導致旅游交通可達性較差。
一方面,政府要加強招商引資,引進實力雄厚的公司、集團來鄉村進行投資,組建一支具有綜合運營能力的骨干企業,對鄉村旅游上中下游三個產業環節以及旅游要素進行統一管理和運營。核心企業最好由本地的大型企業投資,選用本地投資者,更能關注當地村民的福祉。另一方面,鼓勵本鄉村民們自主創建鄉村旅游企業,例如通過吸引集體籌資、外來投資、村民入股等多種方式,完善企業各環節產業鏈,使旅游收入更多地留在本鄉村。此外,還應當加強培育與教育,引進更多高素質鄉村旅游人才,在經營管理、服務模式等方面進行創新,帶領鄉村旅游發展邁上新的臺階。
由于游客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單純地吃、住、行、玩已經不具備競爭優勢。因此,要把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串聯起來,朝一體化延伸,這樣才能在上下游企業和旅游者之間形成直接的對稱聯系。鄉村旅游產業鏈已由單一的傳統生產要素供應轉變為全產業化的全方位輻射與覆蓋。
產業格局需要進一步細化,將觀光式旅游向休閑體驗式旅游轉型。把商業聯盟、商品直銷、休閑養生、文化之旅等多種產業整合到鄉村旅游的產業鏈中來,拓展鄉村旅游特色小鎮、旅游民宿、養生基地等多種旅游業態的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將上游產業支持和下游產業反哺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要素資源從單一型向多元型轉變,使產業規模從粗獷型向集約型發展,從而實現供給和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形成一個良性競爭的整體[8]。
鄉村旅游要努力促進不同產業之間的融合,實現產業間的共同發展,使旅游產業鏈更加系統化。例如,通過開發上游的推廣平臺以及第三方服務機構,帶來更多的游客,進而帶動下游的住宿、餐飲、交通等產業發展。相關的產業通過價格創造形成集團化的產業收益,使鄉村旅游產業更加健全,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持續穩定的支持。
活化單一的旅游景點,并與周邊的旅游資源相結合,把各行各業吸納進來,有利于資源進一步被調動。推進全域統籌,落實精細化管理,進一步挖掘本地區的歷史、文化與傳統觀光價值,進而整合各種需求、各個層次的游客資源,有效地協調旅游市場淡旺季資源的非對稱性等問題[9]。通過對鄉村旅游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深入挖掘,促進區域整體經濟的發展。
一是助力鄉村旅游產業基礎的優化。要善于應用互聯網思維來不斷更新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將互聯網技術在產業鏈上下游普及、運用,根據自身的旅游資源優勢,打造“互聯網+”的旅游品牌。通過大數據分析,建立鄉村旅游產業數據中心,在旅游產品和旅游服務方面都實現及時的更新升級,最終提升鄉村旅游目的地整體形象。此外,確保旅游信息設備的有效性和先進性,重視信息化設備的使用和維護,提高信息化服務水平,打造交通、食宿、政務等智慧化平臺,形成可持續的鄉村旅游智慧生態圈[10]。
二是助力鄉村旅游產品的優化。要結合信息時代背景下旅游消費者的需求特點和消費偏好,充分將本地獨特的鄉村風情融入到產品設計和開發當中,使旅游產品既能凸顯自身的特色,又能獲得游客們的喜愛。開發游客可參與、互動的場景式體驗產品,利用先進的虛擬交互技術,將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元素和流行元素相結合,進一步提升旅游產品附加值。
一方面,政府需要給予更多的支持,加大鄉村旅游宣傳力度。另一方面,運用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直播等多種新媒體傳播工具,提高曝光度與知名度,拓寬鄉村旅游相關信息發布的渠道。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直播間等,拉近與目標市場客戶群體的距離,及時與游客進行互動交流,便于游客了解、咨詢、訂購。同時,還可以依托各種宣傳平臺推廣銷售旅游產品、特色農產品等,創造更大價值。
近年來,太原市鄉村在山西省政府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也取得了一定發展成果,但總體上還處在初步階段,存在一些不足。希望太原市鄉村旅游產業鏈能夠進一步完善,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帶領村民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