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婷婷 陳祥生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皮膚病研究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南京,210042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 MPXV)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既往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和中部。自2022年5月以來,世界衛生組織(WHO)收到非猴痘流行地區會員國報告的多例猴痘病例。目前世界上除了非洲國家和美國外,歐亞區域多國也暴發了猴痘,引起廣泛關注。現就2022年5月開始的猴痘流行病學現狀及其趨勢進行綜述,以提高對此病的認識,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據。
MPXV歸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屬,是對人類致病的4種正痘病毒屬之一,另外3種是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MPXV耐低溫和干燥,在土壤、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數月。對熱敏感,加熱至56℃ 30 min或60℃ 10 min可滅活。紫外線和一般消毒劑均可使之滅活,對次氯酸鈉、氯二甲酚、戊二醛、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1]。
猴痘于1958年在丹麥血清研究所的一個實驗室中被發現和命名,當時在非洲購買用于研究的猴群中暴發了2次類似痘類的疾病,因此稱為猴痘[2]。1970年剛果(金)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猴痘病例[3]。MPXV存在2個支系:西非支系和剛果盆地(中非)支系,均可發生人際傳播。西非支系傳播能力和致病力較弱,病死率約為3.6%(95%CI1.7%~6.8%),主要出現在尼日利亞、利比里亞、加納、塞拉利昂、美國等非洲西部和非洲以外的國家。中非支系傳播能力和致病力較強,病死率約為10.6%(95%CI8.4%~13.3%),主要在加蓬、喀麥隆、剛果(金)、剛果(布)及蘇丹等非洲國家流行[4]。目前已經公布的非洲以外報告的猴痘病例病毒基因測序結果顯示,本輪猴痘病例均為溫和的西非支系,目前正在研究是否因MPXV基因組的變化導致了這次暴發[5]。
2.1 傳染源 多種動物物種已被確定易感染MPXV,包括繩松鼠、樹松鼠、岡比亞袋鼠、睡鼠、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及其它物種[6]。猴痘的主要傳染源既往為感染MPXV的嚙齒類動物。2003年,非洲以外的第一次猴痘疫情發生在美國,與接觸感染的寵物草原犬有關[7]。2022年5月7日在英國首次發現猴痘病例以來,歐洲部分國家(西班牙、葡萄牙等)相繼出現猴痘確診病例[8-10]。5月21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聲明稱,與有癥狀的猴痘病例發生密切接觸的人群中,正在發生人傳人現象,反映人也可成為傳染源[11]。
2.2 傳播途徑 目前認為,MPXV的傳播途徑包括動物傳人和人際傳播兩種方式[12]。MPXV可通過感染動物的體液、血液、破損的皮膚或黏膜和分泌物傳播到人;食用烹飪不當的感染動物或被其咬傷等也可傳播到人。一般來說人際傳播效率低,可能通過長時間面對面的呼吸道飛沫或通過直接、間接接觸患者體液、病變組織傳播,也可能通過受污染的污染物傳播(如患者皮疹破裂后流出液體沾染的衣物、床單等)[12]。除此之外,MPXV還可通過母嬰垂直傳播[13]。目前的證據不足以明確存在通過精液或陰道分泌物的性傳播。基于對16個國家的528例感染病例的研究發現,95%的患者傳播途徑疑似與性行為相關,而且在大部分感染者的精液中可發現MPXV的DNA,顯示性傳播的可能性。然而,尚不清楚在這些標本中檢測到的病毒是否具有復制能力,因此精液是否能夠導致感染仍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14]。
2.3 人群易感性 天花疫苗對猴痘具有一定的交叉保護力,有研究表明,接種天花疫苗對預防猴痘的有效性約為85%[15],因此,接種過天花疫苗的個體感染猴痘的風險相對較小。此外,疫苗接種后受種者產生的免疫力可大大降低重癥和死亡風險[16]。但1980年全球消滅天花后普遍終止了天花疫苗接種,導致沒有接種過天花疫苗的群體對猴痘普遍易感[17]。
本輪猴痘疫情始于2022年5月7日英國衛生安全局確診的1例猴痘患者,該患者確診前有尼日利亞旅行史,感染可能發生在尼日利亞[18]。之后在全球部分國家的特定人群中發生小范圍的暴發流行并向更多的國家擴散[19]。
3.1 地區分布 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最新數據,截至2022年10月30日,共有109個國家報告了77 264例確診病例和36例死亡病例[20]。65.6%的病例分布在美洲地區,32.7%分布在歐洲地區[20]。全球報告累積病例數最高的10個國家是美國(28 379例)、巴西(9162例)、西班牙(7317例)、法國(4094例)、英國(3698例)、德國(3662例)、哥倫比亞(3298例)、秘魯(3048例)、墨西哥(2654例)和加拿大(1437例),這10個國家的猴痘病例數占全球猴痘病例總數的86.4%[20]。
3.2 時間分布 全球猴痘疫情在時間上的分布呈現出多個國家在短時間內發生病例數持續增多的暴發現象。2022年5月18日,葡萄牙報告5例猴痘確診病例和15例疑似病例,西班牙報告7例確診病例[19]。同日,美國報告第1例猴痘確診病例[21],隨后在大洋洲(澳大利亞)、亞洲(以色列)和南美洲(巴西)等地報告了本地首例猴痘確診病例[22-24]。2022年5月13~26日,23個非猴痘流行國家和地區向世界衛生組織上報了257例猴痘確診病例和120例疑似病例[25]。之后數月全球報告病例數繼續呈現直線上升趨勢。為此,世界衛生組織于7月23日宣布猴痘疫情成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6]。
在全球報告猴痘病例的國家數量增加的同時,那些既往報告病例數相對較多的國家呈現下降的趨勢[20]。目前這一趨勢有待進一步觀察,但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公共衛生干預措施已經發揮一定的作用。
3.3 人群分布 全球非流行國家或地區報告的病例人群特征表現為以年輕男性為主,并且與個體的性取向特征有關。世界衛生組織11月2日基于可提供數據的分析表明[20],猴痘患者以年輕男性居多(96.9%為男性,中位年齡34歲),這進一步說明猴痘傾向于發生在出生后沒有接種過天花疫苗的人群中。在全球范圍內,0~17歲的病例占比為1.2%,但這一比例在各區域之間有所不同,美洲地區報告的0~17歲病例占比最大(388/534,73%)[20],這樣的年齡分布地區差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地區的傳播途徑有所不同。
到目前為止,全球監測到的猴痘病例主要集中在男同性戀和雙性戀社區。在具有性取向信息的病例中,87.3%為同性戀、雙性戀等有男男性行為者[20]。在所有報告的傳播類型中,性行為中的皮膚和黏膜接觸傳播最為常見,占所有報告的傳播事件的71.7%;而在所有可能感染的環境中,最常見的環境是有性接觸的派對環境,占所有可能暴露環境的43.4%[20]。
猴痘疫情已經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是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最高級別警報。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對猴痘的流行及其有效防控給予了高度重視,包括定期更新猴痘流行病學數據,針對猴痘防控發布了一系列指導文件,并進行診斷方法和治療藥物的研發和評估等。雖然基于目前各國報告的病例數據分析,可以初步了解猴痘在全球及地區的流行與分布狀況,但由于不同國家的病例發現能力(檢測和醫療服務的覆蓋面和可及性等)不同,目前的病例報告情況可能還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全球及不同國家的猴痘流行狀況。此外,在猴痘流行病學相關領域還有許多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例如明確的傳播途徑及其傳播效率和傳播動力學、病毒變異對傳播和流行的影響、流行趨勢的預測等。我國大陸地區目前尚處于猴痘疫情的初始階段,2022年9月16日在重慶市發現首例輸入性確診病例,說明我國存在病例輸入和傳播的風險。因此,有必要加強猴痘綜合監測,包括針對重點地區入境人員和物資的入境監測、針對醫療機構就診者臨床表現的癥狀監測和針對社區重點人群的人群監測,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在密切關注和追蹤國內外猴痘疫情發展趨勢的同時,也要加強公共衛生應對能力,包括篩查試劑和檢測技術的研發、臨床診療方案的制定、相關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儲備等,從而為可能發生的猴痘疫情防治工作提供切實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