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嬌
如何更有效地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是學校教育管理中一直試圖解決的問題。近些年,筆者所在單位啟動了教師“共讀·共享·共生”閱讀項目,摸索出以小組為核心,以活動為載體,以評價為抓手,以總結為起點,通過閱讀促進教師二次成長的發展之路,讓教師感受到閱讀不僅僅服務于專業發展,還能成為安頓心靈、幸福生活的方式。
一、以小組為核心,抱團成長
1.閱讀領導小組
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分管教學副校長為副組長,各部門分管行政為成員的閱讀領導小組,職能為分析教師閱讀需求,設定閱讀目標,推薦精品好書,策劃讀書活動,評價實施效果等,全面引領和指導教師集體閱讀工作。
2.樂學悅讀小組
圍繞不同的教育教學問題,以教研組為單位,或以年級組為單位,或以德育、教務、總務、項目組為單位,由相關領頭人擔任組長,協同組員完成好書共讀、經典推薦、閱讀打卡、心得撰寫、實踐分享等,以解決實際共性教育教學問題。
二、以活動為載體,豐富體驗
1.贈書贈卡助力教師閱讀
“打造一支樂學善教的教師隊伍”是踐行學校“厚德·樂學”辦學理念的行動策略之一。因此,近些年的教師節,學校先后向全體教師贈送了《課堂管理方法》《提問的藝術》等書籍,鼓勵教師多讀書、讀好書,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成為一種成本最低的學習方式;工會活動時,向全體教師贈送新華書店購書卡,讓教師自主選擇喜愛的書籍進行閱讀;等等。
2.閱讀分享營造濃郁讀書氛圍
閱讀是吸納與思考,分享是實踐與輸出。在分享交流中打開內心,變得敏銳,在交流與思考中逐漸明辨和提升。學校每學期期末開展校級閱讀分享會,持續下來,教師們分享的內容不再是簡單的書中經典文字的復現及個人粗淺感受的表達,而是個人經歷深度鏈接、書中經驗與方法實踐后的收獲與啟發;分享的形式不再局限于一言堂、獨角戲,而是輕松活潑、團隊合作、創意多元的詩歌朗誦、情景劇、主題演講等。
3.共享書架走出個性閱讀之路
教師每學期至少閱讀2本書,一本是共讀的教育教學專著,另一本是教師自主選擇的書目,鼓勵教師讀“有用”的專業書籍,同時多讀“無用”的生命之書。教研組會議的第一環節由一位教師在5分鐘之內用PPT的形式分享讀書心得。這個無形的共享書架集中了越來越多滋養生命的書籍。廣博的閱讀讓教師對教育教學有更多的智慧理解,更利于教師構建科學思維、哲學視角,更能順應教師作為鮮活且獨立的社會人的發展。
4.把專業閱讀與德育研究有機整合
沒有閱讀打下的豐厚底蘊,德育工作何以深刻洞明?這幾年,班主任團隊通過群文閱讀、實踐反思、同伴互助、專家把脈等方式對“班級文化建設”進行了較為深入細致的田野研究,并將這一路的讀、寫、行、思匯集成校本化、師本化的研究成果。其中,德育主管行政在校級聯盟活動中做了“班級文化:構建學生生命綻放的支持系統”的經驗分享,教育論文《讓班級文化建設促進師生的生命成長》獲得市二等獎;更有意義的是多位默默耕耘了二十多年的班主任或是初出茅廬的年輕班主任,在比較閱讀中提高了行動能力及自我效能感,《好班是怎樣煉成的》《一線帶班》《我是怎樣建設班級文化的》等成為班主任的案頭書。她們從中汲取名家名師的智慧,并將這些智慧在自己的實踐中移植、生發、創造,進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做法,不僅使班級管理有理有序,更讓田野研究有證有據。
5.將閱讀期刊納入校本研修課程
兩件事情成為我校教師自覺地親近教育期刊并將其作為校本研修課程的契機。一是我校成為東莞市首批慕課試點學校,教師們在高興和激動之余,更多的是困惑與迷茫,某天無意中翻到某核心刊物,前言專欄恰巧是慕課、翻轉課堂的相關信息,沿著這思路,教師們利用教研時間在知網、維普網檢閱到好些相關主題的期刊論文,并開展了多期學習研修活動。第二件事是2020年春季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學校教學只能以線上的方式進行,復課后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高質量地完成整本書的教學,這個難題迫使教師們去觸碰 “單元整體教學”,英語教研組的教師們分工合作,將近三年《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小學外語教學與研究》等刊物中的相關文章、案例、設計集結成冊,為教師們提供了視角和思路,讓教師不再彷徨。
6.閱讀推薦盤活學校圖書資源
學校辦學條件越來越好,有了獨立的閱覽室,并不斷增加藏書量和更新速度,如何提高藏書的閱讀率和保持教師閱讀狀態?我們將過往的贈書贈卡改為現實閱讀推薦,此活動能鼓勵教師拓寬閱讀視野和深化閱讀思維,對所推薦的文本有自己的判斷,形成有趣而獨到的推薦文稿,訓練寫作能力,盤活藏書資源。
7.學術外援助推教師長效閱讀
讓閱讀成為教師的文化自覺,這是一項漫長而艱巨的事情。適當地借力學術外援能讓教師收獲意外精彩,提升閱讀的幸福指數,從而讓閱讀之路越走越遠,越走越歡。這些年,廣東省舉辦廣東省中小學“暑假讀一本好書”活動,東莞市舉辦師德征文活動,莞城區舉辦教育故事征集活動,學校會充分利用這些“學術外援”,與本校常態化開展的撰寫讀書心得、撰寫教育故事等活動有機整合,將優秀作品直接推送到區、市、省參賽。另外,就是把名師大家邀請過來,與教師面對面交流,進一步激發大家的閱讀信心。
三、以評價為抓手,向內生長
學校形成有效的評價機制,讓教師閱讀熱情延續。例如:每位教師每學期完成2本書閱讀,撰寫讀后感及參與讀書分享,從質與量兩方面加以考核,并納入個人績效工作考核;鼓勵教師參加省市區各級各類讀寫活動,獲獎及發表心得體會文章,納入學校教科研獎勵范疇;等等。
四、以總結為起點,循序漸進
教師“共讀·共享·共生”閱讀項目啟動以來,日益得到教師的認可,對學校“打造一支樂學善教的教師隊伍”起到了戰略性作用,收獲了良好的成效。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