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佳梅
【摘? ?要】融媒體時代,紙質媒體面臨沖擊與挑戰,但也有其獨特的魅力與優勢。本文通過分析《中國醫學論壇報》的探索實踐,探討如何深入挖掘優質選題,通過創新策劃開展深度系列報道,發揮紙媒自身的優勢,在競爭中站穩腳跟,贏得讀者青睞。
【關鍵詞】報紙;報道題材;選題策劃;系列報道;深度挖掘
報紙作為一種傳統媒體,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因其權威性與準確性,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數字化媒體時代的到來,報紙也面臨著極大的沖擊。現階段,如何發揮紙媒的專業性和規范性優勢,對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報道題材進行深入挖掘和策劃,持續發揮影響力,為報紙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賦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本文結合筆者所在的《中國醫學論壇報》的探索實踐,剖析我們對于藥品價格談判及醫保準入這一熱點新聞題材連續幾年的跟蹤報道、深入挖掘過程,分享在新聞策劃方面的一點心得體會。
一、選題策劃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相較新媒體,紙媒在時效性和信息量上都難以占優勢,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留住讀者,必須在策劃和創意上多下功夫。
(一)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
當下人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非???,但往往是來得快,去得也快,各種熱點很難長期停留在大家的視野中,這導致很多新媒體更愿意追逐熱點,從而獲得更高的點擊率,而很少沉下心來,去挖掘事件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導致內容同質化、快餐化等問題。因此,在報紙的題材報道中,可以深度挖掘社會問題或新聞事件本身的形成因素,以及對人們的影響,采用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更好地創造出紙媒新聞的獨特視角,形成紙媒特有優勢。[1]
(二)關注廣大群眾的利益訴求,尋找新聞熱點
選題報道應該體現媒體的社會責任,報紙編輯不能只坐在辦公室,必須要走到群眾中去,傾聽他們的訴求,反映群眾生活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急人民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2],只有植根在人民群眾的沃土中,我們選題報道才有強大的生命力,才能不斷深入挖掘,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
《中國醫學論壇報》策劃的“藥品不是奢侈品——慢性乙肝一線治療藥物應人人可及”的深度報道,就是我們深入臨床一線,與患者及醫生座談獲得的選題。在座談中,我們了解到,中國慢性乙肝患者人數眾多,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很多人會轉為肝硬化,甚至肝癌。但當時乙肝一線治療藥物價格較高,且屬于國家醫保乙類報銷藥品,乙肝患者需要自付相當大比例,對于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治療的患者,經濟負擔沉重。
針對這一新聞線索,編輯查閱大量資料,梳理了中國乙肝疾病負擔與藥物可及性現狀,并深入采訪了知名肝病專家賈繼東教授、國家醫療體制改革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經濟學家劉國恩教授、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施賀德博士、乙肝患者公益組織負責人等,進行獨立成篇式的采訪報道,最終形成8個版面的專題,表達各方觀點,總結中國乙肝治療面臨的挑戰以及各方的建議,希望以點帶面,引起社會對一系列導致患者沉重經濟負擔、國家公共衛生經濟負擔疾病的再認識與思考,呼吁社會各界能夠重視上述問題,積極推動國家公共衛生項目進展和政策傾斜。報道一經推出就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并榮獲當年度中國產經新聞獎二等獎。
“乙肝藥物可及性”報道的成功讓我們認識到,紙媒不應盲目追逐熱點,與新媒體拼時效,而應該發揮自身權威、有深度的優勢,持續關注社會熱點事件,保持高度新聞敏感性,挖掘事件中所蘊含的社會價值,正確引導輿論,傳播正確的價值觀,促進社會問題的解決。
二、創新驅動,主動策劃,構建新聞立體傳播生態圈
紙質媒體自身具有很多優勢,如在讀者中多年累積樹立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領域內頂級專家資源、優質的專業編輯團隊,這些都為創作出高水平的新聞作品打下穩固基礎。如果能結合自身優勢,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形成融媒體合力,就能夠煥發新的生機。
(一)變被動為主動,做好新聞策劃
“無策劃,不新聞。”從近年的新聞競爭實踐來看,策劃已經成為很多報紙發展的重要助推力量,策劃致勝越來越被大家所認可。常見的新聞報道的策劃通常是在新聞事件發生后,記者開始著手進行采訪,編輯提煉主題、擬定標題和設計版式等,稱為事后策劃。但在某些特定的事件中,也可以依據新聞報道的需要,遵循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參與到新聞事件或活動之中,為新聞報道奠定基礎,提供對象和素材[3]。這種策劃往往與新聞報道同步,甚至更早,所以結果具有不確定性,更能激發受眾的參與熱情。這種超前的策劃通常是以編輯策劃為中心、記者采寫為依托,這就需要我們積極轉換傳統的“重采輕編”思維,進一步強化編輯職能,讓報紙編輯從幕后走向臺前,讓報紙憑借優質的策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沖出重圍。
(二)打通線上線下,發揮自身優勢立體傳播
傳統紙媒與新媒體的融合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紙媒要發展,不僅要深耕優質內容,還要借助新媒體平臺,與新媒體優勢互補,讓讀者不僅是信息的接受者,還是傳播者和參與者。讀者的參與感、體驗感增強,新聞報道的影響力必然會得到提升。
“乙肝藥物可及性”相關報道刊出后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讓編輯們深受鼓舞,當時正值世界肝炎日之際,編輯決定趁熱打鐵,繼續深入挖掘這一話題,先是通過《中國醫學論壇報》的官方微信訂閱號平臺,對數百名網友進行了關于乙肝藥物可及性相關問題的在線調研,并邀請領域內專家及各界代表參加報社主辦的“慢性乙肝一線藥物治療可及性研討會”,共同為解決這一問題獻計獻策,隨后在報紙上公布了調研結果,對研討會也進行了重點報道。
從紙媒報道到微信線上調研,再到線下研討會,最后又回到紙媒的報道,從不同角度構建了新聞的立體傳播鏈條,使得“乙肝藥物可及性”這一話題的熱度再次升溫,影響力也持續擴大。
此后不久,國家16個相關部門聯合啟動了國家藥品價格談判試點工作。次年,首批國家藥品價格談判結果向社會公布,有三種患者急需的藥物大幅降價,其中就有慢性乙肝的一線藥物替諾福韋酯,降價幅度達到67%,這就使得每位乙肝患者藥費一年至少節省1.2萬元,極大地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也為國家節約了大量寶貴的醫保資金。這也充分說明《中國醫學論壇報》“乙肝藥物可及性”的這組專題報道的前瞻性與社會價值。
三、采用系列報道形式,打好新聞策劃“組合拳”
(一)報紙系列報道的獨特優勢
系列報道是報紙應對激烈市場競爭的殺手锏之一,針對一些重大事件,通過精細策劃,以獨特的形式、角度推出連續的系列報道,與其他媒體形成有特色的差異化報道,從而擴大媒體影響力,在行業競爭中搶占先機[4]。
系列報道并不等同于連續性報道,連續性報道的題材屬于事件性新聞,是基于同一新聞事件來龍去脈的多篇報道,強調時間連續性,系列報道則屬于非消息類專稿,基于多側面事實,打造的是同一主題的深度報道[5]。
(二)培養新聞敏感,精選主題和報道角度,打造自身品牌
善發現,才能找到好題材。要煉就一雙“火眼金睛”,在紛繁復雜的信息里尋找到新聞點,快速有效地篩選出真正有價值的新聞線索。要像尋找富礦一樣尋找合適的系列報道題材,像挖掘礦脈一樣實現源源不斷的作品輸出[6]。
“乙肝藥物可及性”報道推出之后,我們一直密切關注藥品價格談判與醫保目錄更新工作的進展。在2018年之前,我國醫保工作的相關職能分散在多個部門,呈現“九龍治水”現象,雖然原則上醫保目錄每兩年調整一次,但實際調整工作尤為緩慢,醫保目錄調整的滯后性導致我國新藥進入目錄往往需要等待數年,難以滿足臨床需求,這也是導致老百姓“看病貴,看病難”的根源之一。
2018年,國家醫療保障局正式成立,全面開啟建成中國特色醫療保障制度的新征程,第一步就是建立醫保目錄的動態調整機制,盡快把救命救急的好藥納入醫保,這也充分表明了黨和國家對醫療保障和民生改善的高度重視,顯示了把醫療保障事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的決心。
針對這一重大事件,《中國醫學論壇報》迅速成立報道小組,策劃推出系列醫保特刊,單獨分疊,圍繞“醫保目錄動態更新”主題,對醫保目錄的誕生和調整原則進行跟蹤報道,并邀請各方面專家進行深入解讀,從政策制定部門、藥物經濟學家、臨床與藥學專家的角度,對醫療行業的聲音進行多維度、多視點的整理與報道,對醫保目錄調整方案征集稿、正式調整方案、目錄正式發布以及進入乙類范圍的談判藥物等進行全面解讀,見證醫保政策調整的出臺與落地,凸顯醫保政策調整的理念和行動為我國醫療衛生領域創新進展歷程做出的貢獻,同時也體現了政策為廣大人民帶來的福利。
2019年《中國醫學論壇報》全年共計刊出醫保特刊6期,48版,使讀者第一時間了解醫保藥品目錄的更新內容及其為臨床帶來的巨大影響,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認可,也因此再度榮獲中國產經新聞獎,《中國醫學論壇報》“醫保特刊——醫保目錄動態更新”系列報道也在行業內形成一定的品牌優勢。
此后,《中國醫學論壇報》在2020年、2021年和2022年每年都會刊出數期醫保特刊系列報道,針對國家“醫保目錄動態更新”這一主題,進行持續全方位的跟蹤報道,同時利用自身融媒體平臺優勢,以報紙為核心,多渠道向讀者正確解讀、傳播國家的相關政策,推動醫保政策的順利實施。
四、結語
新聞策劃的根本是策劃者要有一雙善于洞察的眼睛,特別是對于深度報道和系列報道的選題,要有高站位,要在變革時代的廣闊視野下,把握事物發展規律,參透事實本質,在重要的時間節點主動發聲,引導輿論。此外,報紙編輯在策劃上還要勇于創新,要突破固有的傳統思維,與新媒體融合,力爭打造爆款,重塑自身競爭優勢。
注釋:
[1]段艷.淺談紙媒現狀及發展趨勢[J].媒體融合新觀察,2021(03).
[2]楊金花.融媒體背景下強化報紙編輯新聞策劃能力的路徑研究[J].新聞論壇,2022(02).
[3]徐光瑩.一點“佐料”多點滋味——淺談融媒體時代的新聞策劃[J].城市黨報研究,2022(08).
[4]朱慶玲.報紙系列報道的新聞策劃研究[J].新聞世界,2022(07).
[5]劉建英.大型系列報道的現實運用及價值挖掘[J].東南傳播,2021(12).
[6]何春林.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系列報道如何出彩[J].中國地市報人,2022(S1).
(作者單位:中國醫學論壇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