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立縣”計劃
設計天然是為問題而生的,過去我們可能遇到文化的問題、產業的問題,今天隨著產業的發展,信息化的發展,公共服務的進化,它越來越從有形轉向了無形,從個體轉向了系統,于是社會設計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蓬勃發展了。所以我認為設計是社會進化的鏡子,從一個微小的視角來映射出今天的設計變化,這也是我探索社會設計的基本出發點。
“設計立縣”計劃的提出也是源于對國內某些地區的關注。起初,只是想為中國蘇北地區的寶應縣設計一些作品,但隨后發現,單純的個別作品無法解決該地區面臨的諸多問題。于是我意識到,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創新的系統,普及一種新的觀念,并且將這個地區與上海等城市建立聯系。我提出“將設計引入鄉村”的想法,隨后逐漸演變為了“設計立縣”的概念。我沒想到這個名字竟然被很多人不斷想起,社會創新設計理念的持續性和影響力可見一斑。
這個項目從提出至今已有12年的歷史,從2011年開始提出。在這期間,經歷了四個進化階段。整個過程涵蓋了項目設計、工業設計、產業設計,以及推動城鄉和諧發展的創新平臺的建立。
六重價值、十大模式
“設計立縣”帶來的社會價值,概括來說可以分為六類:產業價值、文化價值、平臺價值、創業價值、可持續立體的價值。
首先,“設計立縣”通過盤活存量資產,煥發了原本破舊的建筑的生機。它促進了城市資源再生和城市更新的概念。其次,“設計立縣”激活了產業的附加價值。第三,“設計立縣”創造了知識價值。我進行了大量的科普講座,有時甚至在村里為小朋友們講解,種下了創意的種子,激發了他們內心的創造力。此外,“設計立縣”還具有創業價值,建立了線下和線上平臺,提供創業的空間和機會。同時,“設計立縣”還創造了文化價值,它還具有一定的公共價值,通過在當地建立展館,激發了公眾的設計意識。
為了推動“設計立縣”的實行,我們也構建了十大模式:首先,建立多層次的服務系統,驅動企業發展;第二,建立長效的創新機制;第三,構建企業的設計系統;第四,類似候鳥中心的概念,建立基地與其他地區之間的聯系;第五,打造創意基地,集結力量推動當地發展;第六,結合文化資源,在文化資源豐富的地方創新模式;第七,倡導原型創新;第八,協同創新;第九,創業資本;第十,創意云。這些模式為不同產業結構和發展水平的地區引入了設計。
設計力量煥發地區新生
給大家分享幾個“設計立縣”的案例。“設計立縣”的3.0作品是為山東日照做的,該建筑在設計之前是一座非常破敗的廠房。建筑的每一段歷史都值得被尊重,所以我們要做的,是通過設計煥發它的新生。
這是個人認為自己設計得很成功的建筑。當夕陽西下的時候,光線灑落在整個園區當中,我覺得它不僅是一個空間的容器,還是我們集合了整個團隊的才能去實現的一個愿景。
在貴州的安順,我們幫助當地建了兩個中心:一個是工業設計中心,一個是文創中心。文創中心梳理了當地的四大文化脈息,并基于這些文化基因,為之構建了產業圖譜。除此之外,我還設計了一個品牌叫“山水林花”,來表達這個城市獨特的氣質。
加速發展“設計創新型城市”
上海的設計規劃究竟是什么?過去,我們城市設計指向的是空間層面的規劃設計,或者是建筑設計。但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其實城市像一個人,具有多個需求層面,包括物理、文化和產業等。于是,我將城市人格化,并將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引入到城市的需求中,構建了一個“設計驅動性城市”的五層結構。這五層結構包括物理層、信息和服務層、產業層、品牌層和文化層。后來,這個框架被發布并引起了深圳等地的關注,城市設計的指向在這個框架下發生了重要轉變。
既然提到了IP和地域品牌的打造,我就分享一下我的幾個設計邏輯。首先是文化邏輯,有三個關鍵點:文化考古、文化解讀和文化創新。最重要的是文化創新。我們需要根據消費者可接受的狀態來驅動文化發展,因此,我堅持通過文化來推動地域品牌的發展。第二個邏輯是通過產業來推動品牌的發展創新。當產業基因、文化基因、互聯網傳播和消費者需求相結合時,就能夠構建出交叉點和網絡,實現地域IP文化的復興和產業的復興。
四鏈融合七步創新
產品設計強調的是物理邏輯,交互設計強調的是行為邏輯,服務設計強調的是系統邏輯,品牌設計強調的是形象邏輯。今天的設計師要善于在四重邏輯之間找到平衡,這就是所謂的四鏈融合。
而七步創新,首先就是洞察。設計師對任何事物都要特別敏感。第二是定義。設計師要善于尋找框架,然后再去找到定位。第三是開發。開發就是去實現你的設計靈感。對于設計,我有一個全新的定義:設計不僅是造型,不僅是移情,更重要的是相關要素的總協調,而且未來會成為產業的基礎設施。工程是物化的紐帶。供應鏈是從理想到實現的基礎,當你真正從事商業設計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一個供應鏈都會決定你的成敗。還有就是營銷。營銷既是向市場的提案,又是市場對你的反饋和反向定義。最后,還是要回到一個基本出發點,回到設計師本體的角色。在我看來,今天設計師更像是一個導演,而不是一個演員。因為導演的思維要驅動,要掌控全局、鏈接思維,他能夠預知整個城市產業推動的腳本與路徑,并在困境中帶領組織去突破,這和設計有異曲同工的地方。未來不是由答案決定的,而是由問題決定的,我們看到今天的問題,才能看到我們今天的設計。(文章由周星爍根據“上海創意設計講壇”第二期“用設計力量推動社會創新”上丁偉的發言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