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不斷涌現的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新技術,正逐步成為未來科技革命的重要源頭,也使人們對法律語言的認知、應用、研究等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

伴隨智慧檢察建設向縱深推進,人工智能對法律語言發展將會有怎樣的賦能與挑戰?上海市檢察機關、上海師范大學以及司法實務界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積極建言獻策。
姜杉: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中,法律語言既依托法律條文、法律文書,承載著靜態的公平、正義,又貫穿于監督辦案之中,動態詮釋著司法理念、價值和立場。在探討數字化轉型賦能法律語言之前,我們有必要首先整體了解一下數字檢察的發展歷程和現狀,請各位嘉賓為我們介紹一下。
曹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如何建設數字中國提出了一系列戰略性、前瞻性、創造性觀點,為數字中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監督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加強檢察機關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推動新時代檢察工作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數字檢察戰略勢在必行。當前,檢察工作正處于檢察信息化向檢察智能化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各級檢察機關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檢察業務深度融合,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從法律語言角度,法律文書作為檢察辦案活動的有形載體,能夠直接客觀地反映出檢察辦案質效,亟須對此加大數字賦能,讓更多應用場景走出傳統“技術圈”,融入檢察辦案“業務圈”,穩健駛入數字檢察快車道,構筑起新的競爭優勢。
周慧:近年來,檢察工作歷經檢察信息化、智慧檢務、數字檢察等不同發展階段。在人工智能嵌入法律語言應用方面,可以從形式與實質兩個層面理解:形式層面智能化主要體現為智能辦案輔助輕應用,包括對文書、案卡中一些形式要件的抓取和識別、簡單格式法律監督文書的輔助生成、對法律文書公開審查進行關鍵要素識別檢索等。實質層面的智能化則主要體現為對法律語言要素的解析和運用,如智能量刑輔助、司法案例檢索推送、智能化檢察服務終端設備等。總體而言,現階段人工智能應用于法律語言依然主要停留在弱人工智能和低算力階段的有限智能化,智慧檢察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蔣傳光:站在法學研究角度,人工智能技術在司法中的應用是當前法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觀點并不統一,大致可歸為三類:一是持樂觀態度,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具有科學性專業性,操作方便快捷,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解決案多人少問題,同時能夠防止冤假錯案的發生,提高司法公信力。二是持審慎的觀點,認為不可幻想和高估人工智能對法治的影響,人工智能不能取代人,應防止不良的人掌握人工智能。三是持折中的觀點,認為人工智能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在司法審判中的積極作用,也要防范其風險。
姜杉:從技術角度,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強大的語言處理能力與法律語言具有高度契合性,人工智能在法律語言應用領域將會帶來哪些積極影響?
曹化:從靜態的法律語言即法律文書角度,深入推進數字檢察戰略,也能為檢察法律文書革新發展提供助力。新時代法律文書數字化運作體系的定位并非替代檢察干警履職,而是通過數字技術豐富完善法律文書運作體系的制度措施,比如構建法律文書智能輔助系統,以數字技術有機貫通重點環節、重點案件、重點人員,準確定位不同文書,確保法律文書從制作到生效、反饋等全流程均有章可循,科學評價、優化法律文書質量,豐富法律文書數字化運用場景,提升檢察機關法律文書的整體質效。



陳磊:以社會治理檢察建議為例,AIGC等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從四個層面提升其工作質效:一是增強問題線索分析能力,利用大數據和多模態能力對案件涉及的各類社會問題進行深入挖掘和全面分析,避免檢察官就相同問題重復制發檢察建議。二是提升檢察建議制發質效,利用人工智能強大的學習和模仿能力,從優秀檢察建議、各種文獻資料、案例分析、治理經驗等方面獲取信息,提供一些創新的觀點和建議。三是有助于放大社會治理檢察建議的正效應,拓展傳播渠道和影響力,強化其執行力度。四是創新落實評估方式,根據檢察機關提供的反饋信息和評價指標,借鑒已有優秀檢察建議書樣本,自動生成評價指標,并量化地測試新制發檢察建議書的質量和效果。
蔣傳光:人工智能在司法審判中的運用具體表現為智能在線咨詢、法律文書自動審閱處理、輔助案件審理、預測案件結果等,具有廣闊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空間。一些對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持樂觀態度的學者認為,未來隨著機器學習、算法語言系統和人工神經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超越人類,成為法律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助手。應當肯定人工智能在司法審判中的運用對提高司法效率、預防冤假錯案、防止司法腐敗、保證司法公正的積極意義,克服存在的不足,更好地發揮人工智能的積極作用。
姜杉:上述研討中可見,人工智能應用于法律語言有廣闊的空間,對于其中可能存在的困難或者風險,想聽聽各位嘉賓的觀點。
蔣傳光:法律語言是法學教育、法學研究和司法實踐中的一個傳統題目,也是一個永恒話題,需要結合司法的本質、法律語言的基本屬性和現實需要,其面臨的科技挑戰等方面進行思考研究。人工智能應用于司法審判時,對于人工智能法律推理存在“算法暗箱”、人工智能難以模擬法官自由心證、人工智能不利于法官的自由裁量、人工智能不利于個案的公平與正義等問題也應給予重視。對此,應當樹立正確的態度,進一步厘清人工智能與法官審判工作的關系定位和在司法審判中的運用邊界。
陳磊:除了現實困境之外,人工智能應用于檢察工作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應用于社會治理檢察建議為例:一是對高質量數據的依賴性,如果訓練數據質量低下,那么系統不僅無法完成既定任務,甚至會產生錯誤的結果,進而造成不良影響。二是缺乏創新能力,人工智能的創新能力受限于數據和算法的質量,如果不能超脫訓練數據的束縛,必然會出現缺乏創新能力的問題,此外,在司法領域,其創新能力也受限于倫理和法律的約束。第三是缺乏司法倫理與社會責任感,在生成涉及司法領域的內容時,應該以促進國家和社會治理為目標,以提高群眾滿意度為效果。
周慧:人工智能嵌入法律語言應用時,以下風險應當引起重視。首先,人工智能應用與法律語言將使辦案人員對言詞證據“實體性求真”的難度增加,進而對案件實體處理產生一定影響。其次,通用的分詞方法、知識圖譜構建技術等,尚無法完全適應司法實務尤其是刑事司法領域對精確性、專業性的較高要求,可能導致法律術語的失范化。再次,可能因“數字鴻溝”導致有關應用主體行權困難或加劇訴訟投機行為。最后,司法人員在“算法偏離”場合可能產生自我懷疑甚至焦慮,且隨著人工智能應用開放性、可得性增強,當公眾預測裁判結果與實際偏離度較高時,可能導致法律信任危機。
姜杉:我們看到,人工智能嵌入法律語言優勢與挑戰并存,在具體應用中應當遵循哪些原則?采取哪些具體舉措?
蔣傳光:對人工智能應用于司法應當保持正確的態度,既要防止人工智能在司法實踐運用中產生技術恐懼,又要避免產生技術崇拜。應當明晰人工智能與司法工作的關系定位,明確檢察官和法官在司法全過程的主導地位,設置人工智能介入司法審判的邊界,發揮好人工智能作為輔助提高司法效率、預防冤假錯案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防范其在法律推理中存在“算法暗箱”等問題和暗藏的風險。
周慧:人工智能嵌入法律語言應當轉變“平移應用”的移植思路,注重結合法律這一特定場域和法律語言特點,遵循四個原則:一是安全性原則,建立相對封閉獨立的運行環境,明確濫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司法責任。二是輔助性原則,人工智能不能替代檢察官做出決斷,檢察辦案仍應遵循司法責任制,也必須遵循我國成文法的法律體系和法條內部邏輯結構。三是人性化原則,進一步完善“數字人權”的保障機制,并持續推進算法公開和釋法說理。四是倫理性原則,完善法律文本內容實質性審查機制,推進數據分級保護。
曹化:在明確總體原則基礎上,以數字賦能法律文書為例,可以從三個方面具體推進,一是在健全完善法律文書數字化運作體系方面,打造全流程、全息化的法律文書智能運作系統,包括法律文書智能輔助系統、全流程全息在線監管系統、案件質量智能化評查系統。二是在系統性推進法律文書制度設施構建方面,健全完善數據互聯互通機制,構建數字化文書送達系統,深化數字檢察法律文書項目評定與培育,促進檢察法律文書工作智能化發展。三是在統籌推進數字檢察工作、打造數字檢察人才方陣方面,進一步轉變工作理念,強化數字思維,加強組織保障,科學統籌推進,組織開展業務實訓,掌握數字技能。
姜杉:感謝各位嘉賓的精彩分享。今天我們圍繞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人工智能對法律語言的賦能與挑戰進行了深入討論和展望,在數字化浪潮下,法律語言的發展能夠擁抱潮流、守正創新、賦能前行。
(聲明:本內容僅代表嘉賓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