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行/王雅娜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中國醫學生入學時的誓言,也是對醫者初心的最好詮釋。
回顧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歷程,從防治傳染病,到管理慢性病、提高疫苗接種率,再到促進全民健康,有這樣一群醫者,他們寂寂無名,卻從未停止前行的腳步。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背著藥箱上門送藥的“赤腳醫生”成為廣大農民心中最溫暖的記憶。此后,鄉村醫生、社區醫生、家庭醫生接過老一輩的接力棒,在村衛生室,在鄉鎮衛生院,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繼續基層醫療衛生事業。他們甘于平凡,愿為基石,筑起“健康中國”的大廈,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基層醫生。
今天,我們無比需要扎根基層、守護當地老百姓健康的醫生。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壯大醫療衛生隊伍,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和社區?!苯鉀Q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關鍵在于強基層。
8月19日是第六個中國醫師節,讓我們向基層醫生致敬:普通卻不平凡的你們,了不起!(王雅娜)
● 王雅娜
基層醫生,意味著更高的公共衛生服務意識,更重的健康“守門人”責任與擔當。今天,當我們在談論“基層醫生,了不起”的時候,是在談論一種精神,一種傳承。

從崢嶸歲月中走來
1965年冬天,趁著農閑,上海市川沙縣江鎮公社開辦了第一期“半農半醫”培訓班,由當地衛生院的醫生授課。4個月后,28名學員全部結業,以衛生員的身份回到各自的生產大隊。
新中國成立初期,因長期戰亂和災荒,各地衛生狀況惡劣,鼠疫、霍亂、天花、血吸蟲病等傳染病大肆流行,中國人的人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當時,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89.36%,但有限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城市,農村缺醫少藥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芭囵B一大批‘農村也養得起’的醫生?!备鶕珴蓶|的指示,各鄉鎮開始組織有一定文化的當地青年進行短期醫學培訓。
21歲的王桂珍是江鎮公社第一批學員,她家里本來有四兄妹,兩個哥哥出生不久便夭折了,一個患的是破傷風,一個患的是腦膜炎——農村沒有醫生接生,婦女分娩時只能靠自己,有的甚至用生銹的鐮刀割臍帶,感染率和死亡率極高。
回到生產大隊,衛生員勞作之余除了要給村民看病,還承擔著防疫衛生知識的普及宣傳工作。王桂珍常常在田里插秧除草時被叫去看病,顧不上洗掉腳上的泥,她背起放在田埂上的藥箱便赤著腳趕過去……“赤腳醫生”的叫法就這樣在村民之間傳開了。
正是因為許許多多像王桂珍這樣的赤腳醫生,從此,農民生病了,不再是“小病忍大病扛”,不再是“求巫醫問仙姑”,廣大農村有效控制了瘧疾、流腦、流感等疾病,我國的衛生防疫體系也真正深入到農村。當時,赤腳醫生的形象被畫進宣傳畫、連環畫,印在郵票、糧票和掛歷上。作為150萬赤腳醫生的代表,王桂珍受邀出席第27屆世界衛生大會。
改革開放后,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1985年,原衛生部決定停止使用“赤腳醫生”這一稱呼,將通過相關考核的合格者認定為“鄉村醫生”。
陳妙玲從小在西北的山區長大,記憶中,身為村醫的父親總是背著一個黑色藥箱,翻山越嶺地為老鄉看病。村民們尊重父親,稱他為“先生”,鄰里之間鬧了什么矛盾,也會請父親調停。那時農民沒有醫保,看病常常賒賬,父親從不催賬,拮據到把家里的糧食賣了換進藥的錢?!安粸榱枷啵銥榱坚t。”陳妙玲把父親說的這句話記在心里。
2004年從蘭州醫學院臨床醫學系本科畢業后,陳妙玲一直從事基層醫療工作。5年前,她來到南京八卦洲街道,成為一名社區全科醫生。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常沒有科室之分,在這里工作的醫生往往是全科大夫。陳妙玲也會遭遇一些偏見,有些人覺得社區醫生平時就是開藥,病人少、沒風險,工作很清閑。
2016年,我國開始全面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通過提供上門服務、長期處方、雙向轉診等舉措,讓居民獲得實惠。而每一項具體的工作,都落在了基層醫生身上。陳妙玲工作的社區有幾萬個居民,其中高血壓患者600多個,糖尿病患者200多個。每個季度,她至少要面訪患者一次,漸漸地,成為當地居民最熟悉的陳醫生。
從鄉村醫生到家庭醫生,一批又一批“小醫生”接過老一輩手中的接力棒,在村衛生室,在鄉鎮衛生院,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在離老百姓最近的地方。
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小醫生”
中國已建立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實現全民“病有所醫”,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提高至78.2歲。
今天,我們還需要家門口的“小醫生”嗎?
慢性病患者需要他們。
近年來,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88%,成為危害我國居民健康的“頭號殺手”。家住上海老西門街道社區的萬老伯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好在有社區醫院的孔醫生一直隨訪,病情比較穩定。每逢藥吃完了,萬老伯就找孔醫生復診和開處方,省去了擠大醫院掛號買藥的辛勞。慢性病的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醫患彼此的耐心和堅持,更需要醫患之間建立起信任關系。家門口的“小醫生”充當的就是這樣的醫生角色:對轄區內的居民健康情況了如指掌,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陪伴。
老年人需要他們。
“十四五”時期,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到2035年左右將突破4億。人口老齡化是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守護老年人的健康,離不開基層醫務人員。北京朝陽門街道的伊大爺患有嚴重的肺病,因為重度殘疾走不了路,已經多年沒去醫院做體檢。社區醫生李爽帶著心電圖機、血壓計等設備上門,讓他在家里就做上了體檢。
千千萬萬個家庭需要他們。
如果沒有社區醫生,自己1歲多的兒子最后會怎樣?浙江省衢州市如意社區的盧女士不敢想象。那天,兒子吃饅頭時被噎住,臉色發青、身體僵硬,她慌忙將孩子抱去社區醫院,舒群芳醫生立即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救回孩子一命。就近就醫為老百姓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是,危急癥患者病情兇險,如果沒有家門口的“小醫生”及時處置,很可能錯過最佳搶救時間。
還必須看到,中國有著龐大的人口基數,一旦發生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醫療系統將面臨巨大考驗。新冠疫情再次讓整個社會認識到,強化基層醫療體系建設是防止醫療擠兌的關鍵。
盡管中國擁有103.3萬個醫療衛生機構,但三甲醫院的資源是有限的,且往往集中使用在重癥和復雜疾病的治療上。理想的就醫格局應該是“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分級診療就是在此基礎上建立的新型診療模式。毫無疑問,基層醫生承擔著落實分級診療的重任。老百姓需要家門口的“小醫生”提供更便捷的醫療服務,在遇到小病急病時不必去大醫院,不用在漫長的等待中備受煎熬——離老百姓最近的醫生,就是最起作用的醫生。
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國民健康管理從以“疾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從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轉變。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發展壯大醫療衛生隊伍,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和社區?!?/p>
建設“健康中國”,需要每一個人成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也需要每一位“小醫生”擔負起“健康守門人”的職責。
讓更多基層醫生留得住、有發展
兩年前,貴陽市烏當區阿栗村鄉村醫生劉歡的每月定額補助提高了,村里還給他購買了保險,各項補助到位之后,月均收入不少于4000元。福建、廣東、湖南、黑龍江等多地也出臺政策提升和落實鄉村醫生待遇。
人們對健康福祉的美好需要日益增長,醫療保障領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逐步顯現: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三甲醫院,老百姓無論大病小病都更愿意去大醫院。而醫療資源的集中,也造成了不少醫患矛盾。
多年基層工作做下來,河南開封豐收崗村衛生室醫生閆金才發現一個現象:好醫生愿意下沉到鄉鎮的少,基層有能力的醫生跳槽到縣醫院等大醫院的多。
大醫院工資待遇高、發展前景好,基層醫療機構薪資待遇低、醫療設備等硬件設施差,醫護人員自然不肯下沉基層。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總數達443萬余人,這個數量和人們的需求相比,依然存在巨大缺口。
讓基層醫生留得住,必須要提升薪資和福利待遇。要完善考核制度、實行靈活激勵等方式,讓真正有水平、能干事的基層醫生獲得更好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要妥善解決基層醫生的編制、養老、醫保、補助等問題,讓他們有奔頭、有干勁。對此,重慶市就做出了探索,將一部分村醫納入鄉鎮衛生院編制管理,對未能入編的村醫,也參照事業編制發放工資。
不少病患對基層醫院的印象是醫療水平不高、容易耽誤治療。“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使得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由此衍生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扇绻t生都不愿意來基層,那病人就更不愿意來了。
讓更多醫生自愿到基層,基層醫療機構要提升硬件和軟件。所謂硬件,是要配備X光、B超、心電圖等常規檢查設備,有能力做血常規、尿常規等常規化驗,并且具備一定的搶救能力。所謂軟件,是要為基層醫生提供繼續教育、知識更新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和學習中不斷提升醫術,成長為老百姓信得過、靠得住的“好醫生”。
與大醫院的醫生相比,基層醫生,尤其是鄉村醫生老齡化更為嚴重。一個現實狀況是,“盡管我國每年培養60萬醫學生,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約10萬人”。而去三甲醫院,成了大部分醫學生夢寐以求的選擇。蘇州大學原校長、從事分子免疫學和病毒學研究的熊思東對臨床醫學科學化的趨勢感到擔憂:醫學院對學生的培養方式是同質化的,都朝著培養頂級醫生的方向走,現在從事全科、社區醫養結合的貼近老百姓的醫生越來越少。
2022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法》正式施行,重點提出國家將通過多種途徑,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培養和配備。將來誰來做基層醫生,如何為農村、鄉鎮和社區輸送“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全科醫學人才,是值得醫學院校思考的問題。10多年前,溫州醫科大學探索開展本科層次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如今,已培養2956名醫生扎根基層。
“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圣潔和榮譽……”這是中國醫學生入學時的誓言,也是每一位醫者的初心。致敬一代又一代基層醫生,懷抱初心,恪守誓言,在離我們最近的地方,用最樸實的笑容和話語,治愈、幫助、安慰,守護我們的健康與安寧。

醫生的角色,是救死扶傷,也是陪伴與守護。
什么是陪伴?他們說,陪伴是多聽老人說幾句話。他們還說,陪伴是無言的守護。什么是守護?他們說,是守護一個小村莊、一個鄉鎮、一個社區。他們還說,守護是長久的陪伴。
這一次,讓我們把鏡頭對準那些工作在基層,默默守護我們健康的醫務工作者們。
● 龔仕建
在寺角營村,劉永生的名氣很大,當地老百姓稱他是“身邊的120”,還有人從河南、山西等地慕名而來找他看病。
寺角營村位于陜西省潼關縣東北部,北依黃河、南接秦嶺,劉永生就生在這里長在這里。他至今記得,小時候家里窮,自己的腿摔骨折了,是老支書及時送來鄉親們湊的20元錢解了燃眉之急。從那之后,母親經常囑咐他:“你以后要學門手藝,將來多幫大家做點事?!?/p>
1976年,17歲的劉永生高中畢業回家務農。見村里缺醫少藥,劉永生決定做赤腳醫生。一有時間,他就上山采藥,用賣藥的錢買銀針和醫書,“一根針,一把草”為鄉親們看病。
一次,村里有個小孩手臂脫臼,他反復嘗試都沒復位成功,氣得孩子爹媽說:“你連這都弄不了,還能當醫生?”他們把孩子帶去縣醫院,大夫很快解決了問題。這件事對劉永生觸動很大,意識到光有心還不行,必須好好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
“老百姓需要啥,我就學啥?!边@是劉永生心里的念頭。每天無論忙到多晚,他都會寫下檢查和復診的體會,在報紙上見到名醫秘方,他就剪下來自己揣摩,慢慢地攢下了70多本筆記。只要聽說哪里有知名專家的講座或培訓,劉永生都會想方設法去參加。在不斷地學習中,掌握了按摩、洗胃等技術,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中西醫結合療法。
村里的貧困戶郭作智患有心臟病、肺氣腫和膀胱結石。劉永生覺得,要治好還得去大醫院,于是領著郭作智和他的家人專程到西安等地看病,不僅幫忙聯系醫院和醫生,還給他墊錢交醫藥費,一路上忙前忙后,郭作智全家人都很感激他?!霸诖筢t院住院每天得花300多塊錢,劉醫生來我家做治療,每天只要三四十塊錢?!?/p>
妻子王榜花起初并不支持劉永生在村里當醫生,覺得風險大又不掙什么錢。國家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之后,來村衛生室的人多了起來,王榜花便當起了劉永生的助手。慢慢地,她理解了丈夫的選擇?!袄习傩战洺λf,‘你可千萬不能走’。村里有誰生了啥病得用啥藥,他都一清二楚。他干得光榮,我也覺得自豪!”
除了主動給村里的老人上門做檢查,劉永生還給全村1500多人建了健康檔案。“以前我爸坐別人的摩托車去給人看病,摔過好幾次。”兒子劉博很心疼父親。
為了能及時出診,劉永生花了將近3萬元買了輛小轎車,從此之后,這輛車便成了老鄉們的“120”救護車。一天晚上,村里有位孕婦即將分娩,劉博趕緊開車送她去醫院?!暗搅酸t院,看到娃娃順利出生,我們真心高興。”
村里的七旬老人黨珍賢突發腦梗死,只能躺在床上。經過劉永生的治療,現在她已經能拄著拐杖走路了?!八次乙粋€人在家,不放心,隔三岔五就來看我,不光治病,還幫我做飯、鋤地,人好得很。”黨珍賢說,“有時他沒來,幾個志愿者就來給我洗頭洗腳?!?/p>
寺角營村成立了以劉永生的名字命名的志愿者服務隊,專門幫老百姓解決生活困難。村主任鄭平喜說,劉永生的精神感染了許多人,村里涌現出不少“好兒媳”“好公婆”。
● 王軍利
2018年,結束了5年的大學學習和3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梁駒選擇回到家鄉工作。
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距離縣城140公里,報到那天,梁駒和同學騎了5個小時摩托車到達鄉衛生院。院長見到他們的第一句話是:“你們是這里的第一批本科醫生?!?/p>
盡管鄉衛生院大廳的醫生介紹欄里貼著梁駒的海報:畢業于廣西醫科大學。但大家一看是個20多歲的小伙子,還是有些猶豫。
在鄉鎮,老百姓都喜歡找熟悉的老醫生看病。梁駒理解大家的想法,依然耐心地對待病人,看診結束會主動留下自己的電話號碼。
挑戰遠不止這些。鄉鎮醫生學歷起點普遍較低,知識體系也較為陳舊?!拔秆滓彩茄装Y,需要消炎”“腿疼就是風濕”是這里不少老醫生的“經驗”。梁駒并沒有當面指出老醫生的錯誤,而是選擇用事實說話。日常查房時,梁駒把學到的循證醫學思路運用起來。因為診療效果好,其他老醫生也開始向他請教。
每年都有患上慢阻肺的村民來衛生院住院。過去,這里的老醫生通常只在病人住院期間對他們進行抗感染治療。但現在,梁駒會告訴病人慢阻肺是如何形成的、秋冬季節為何癥狀嚴重、回到家中如何預防。根據梁駒的建議,有些患者買了家用制氧機,嘗試慢阻肺呼吸鍛煉動作。不少病人的病情得到了改善。
自從縣里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之后,梁駒兼任家庭醫生團隊領頭人,帶著鄉村醫生、護士和公衛人員走遍全鄉,為2.6萬名群眾提供醫療服務。在基層久了,梁駒發現重大疾病的早診早治尤其重要,“有些老人覺得自己吃過苦,小病小痛忍得住,不愿意來醫院,就這樣一直拖。等他們到醫院的時候,病情都很嚴重了”。
梁駒覺得,很多醫學生不是不想回鄉鎮,只是覺得在這里工作,能力提升的空間有限。每年,縣人民醫院各科室的副主任醫師輪流到他所在的鄉鎮衛生院支援。在他們的專業指導下,梁駒慢慢學到了不少以前沒有掌握的知識,也積累了臨床救治經驗。
去年6月,取得執業醫師資格證和主治醫師職稱的梁駒,進入融水縣人民醫院工作。由于基層經驗豐富,他還在科教科擔任副科長,負責培養助理全科醫生。
“在鄉鎮,全科醫生必須獨當一面。”過去一年,梁駒累計培訓基層全科醫生近1000人次。一位即將前往鄉鎮衛生院工作的醫學院畢業生說:“有梁老師在,我就覺得很安心很踏實。”
除了帶教、治病救人,梁駒還承擔著縣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的科研工作。梁駒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過去是幫助一個鄉鎮的百姓,現在要指導全科醫生如何更好地服務群眾,培養更適合基層的全科醫生?!叭漆t生同樣也能在醫療行業里發光發熱?!?/p>
今年6月底,獲教育部“全國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卓越獎”的梁駒回到母校參加畢業典禮,他在現場向學弟學妹們發出邀請:“基層舞臺,是一片廣闊天地,等著我們去書寫、去描繪、去施展?!?/p>
● 凌駿
到鄉鎮醫院的第一天,顧建斌在內科病房見到的不只有患者,還有雞和狗,頓時心涼了半截。
2005年,畢業于南通醫學院的顧建斌結束為期一年的輪轉實習,滿懷信心地來到無錫市惠山區堰橋中心衛生院工作,可現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患者帶著自家的狗住進病房,隔壁床的病人正拎著雞與人爭論。
堰橋中心衛生院在一棟破舊的4層小樓里,內科和兒科僅40余張床位,顧建斌和同事們幾乎不分專業地“包攬”各類病患。當時,基層患者的健康意識很低,醫生治療也全憑經驗,照搬三甲醫院醫生的處方,病人有好轉便是成功,至于疾病的起因,是否徹底治愈,沒有太多概念。
隨著醫保全面覆蓋,基層醫院的病人逐年遞增,門診、急診常人滿為患。心衰、消化道出血、胰腺炎、腦卒中、猩紅熱……大部分患者經過藥物治療后癥狀都能得到改善,同事們頗有成就感,開玩笑說,三甲醫院的專家都未必能應付這么多類型的病患。2010年,顧建斌前往無錫三甲醫院輪轉進修,又一次意識到基層和一線城市的醫療差距。但要如何改變?顧建斌也不知道。
幾年后,醫學界興起循證醫學的新理念,網上不斷涌現的醫學知識成了顧建斌的精神食糧。他也逐漸意識到,基層的臨床經驗缺乏科學的思維方法。
隨著醫改的推進,強基層成為主旋律,2015年堰橋中心衛生院開始籌劃異地重建,要求大內科先試行分專科診療,顧建斌果斷選擇了心內科方向,還主動申請去外院進修。在鄉鎮醫院已是病區主任的他,來到三甲醫院后發現,一同進修的幾乎都是比他年輕10歲的在讀研究生和規培醫生,這讓他感到了差距,“我們做不到財務自由,但可以爭取技術自由,讓自己擁有更多的職業安全感”。
2016年,顧建斌進修結束后的第3個月,堰橋中心衛生院正式遷址,更名為無錫市惠山區第二人民醫院。新醫院有11層樓,300余張床位,內科也開始分??剖罩尾∪?。但顧建斌認識到,如果自身不改變,醫院硬件設施再好,也解決不了基層醫療的問題。基層心內科到底能做些什么?顧建斌時常陷入沉思?!爱斎揍t院都已經獨立開展冠脈介入手術時,我們連冠脈長什么樣子都搞不清,還陷在坐診、寫病歷、開處方的工作里無限循環?!?/p>
這不僅僅是顧建斌個人的憂慮,多數基層醫院心內科都面臨著類似的問題——由于缺乏相應的醫療條件,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的危重病人最終仍需要轉診至上級醫院。顧建斌決定做出改變,先后幾次前往三甲醫院學習冠脈介入手術。2019年,他們醫院心內科購入了第一臺DSA設備,成為當地基層醫院中第一個開展冠脈介入手術的科室。而主刀醫生,正是顧建斌。
回望18年的從醫歷程,顧建斌百感交集:“過去的基層醫院很難留住人,但隨著醫療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來這里闖出一條路?!?/p>
“以前沒人想到一個鄉鎮醫院能做介入手術,能給心臟放支架,但是我們做到了?!比缃?,顧建斌已是心內科副主任醫師,他的下一步目標,是至少在常見病的診療思維及醫療技術上和三甲醫院之間不存在“代差”。
● 潘軒
從醫多年,基層醫生陳妙玲常說自己處在“醫學金字塔的最底端”。她不像醫療劇里“叱咤”手術臺的外科大夫,畢生攀登醫學領域的險峰,更多時候,她做的是醫療系統里最基礎的活兒:負責基礎醫療、管理健康檔案、開展慢性病患者隨訪。
什么是好醫生?她曾想當然地認為,醫術好的醫生就是好醫生,但在病人看來,并不止于此。一位社區居民看完病回來之后對陳妙玲訴苦:“人家都說那個專家有多好,讓我去找他。我看那醫生,真壞得不得了。”
居民把“壞”醫生開具的診斷書遞給陳妙玲,她看完后的第一感受是“診療專業,處處為病人著想”。
陳妙玲去上級醫院進修時,跟那位“壞”醫生一起學習過,她知道對方為人正直、技術精湛,心腸也好,只是說話有時不那么溫和。陳妙玲一問,果然是因為病人一再詢問病情時,沒有得到耐心的回復。陳妙玲勸居民:“這個醫生說的是對的,你按照他的說法做,他會把你的病治好的。”后來手術做得很成功,居民回來告訴她,那位醫生的技術果然不錯。
陳妙玲說,三甲醫院面對的病人來自全國各地,解決的又都是??评锏囊呻y雜癥,“手術做好了就走了,醫患關系是一次性的”。而在社區醫院,醫患之間更像一種友伴關系,醫生經常需要負責病人整個生命周期的健康狀況。
陳妙玲值班的時候,附近有些居民三天兩頭地來找她。有人拿來大醫院的檢查單給她看,不是開藥,“就來跟你說說”。過幾天病好了,人又來了,特地掛個號聊幾句。
在這家社區醫院,門診病人80%都是60歲以上的慢性病老人。這些老人文化程度不高,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疾病,服藥不規律,想起一頓吃一頓,也很少主動監測血壓和血糖。陳妙玲見到很多老人帶著舊藥盒來醫院,掛了號直接要求醫生:“就照著這個盒子給我開藥?!?/p>
她遇到過一對固執的夫妻,丈夫有高血壓,妻子有2型糖尿病。陳妙玲告訴大爺,要堅持吃降壓藥,但他總說吃藥會上癮。因為長期不服藥,有一天他突發腦梗死,被困在了輪椅上??烧煞虻慕洑v沒能讓妻子真正警醒,她同樣以怕上癮為由拒絕注射胰島素,沒多久便去世了。
聽到這個消息的第二天,陳妙玲趕緊給轄區里不肯吃藥的“老大難”患者們打電話,“希望類似的悲劇不要再發生在他們身上”。
社區醫院的病人通常就住在附近,陳妙玲見證了不少老年病人的晚年生活。一位80多歲的老人,子女不在身邊,深夜來敲值班室的門,要開一盒速效救心丸;一位老太太每天依賴安眠藥入眠,陳妙玲便陪她聊天,后來老人來告訴她,難得有一個沒吃藥也能安睡的夜晚。
一位退休老教師患有冠心病。社區醫院條件有限,做不了心臟造影,老教師從大醫院回來,檢查結果總是要請陳妙玲過目。他說,他知道大醫院的醫生很負責,但還是想拿給陳妙玲看看?!跋嘈拍?,習慣了。”
● 郭懿萌
北京市密云區河西村,朱家父子的鄉村診所已經開了58年。小時候,朱來成跟著父親出門,一路上,村民們都叫父親“二叔”,言語間透著親熱。
1990年,一直對醫學感興趣的朱來成選擇回鄉,走上從醫之路。那一年他25歲,恰好也是父親當年做村醫的年紀。
“半路出家”的朱來成考上衛校,取得村醫證和醫師資格證,成為一名“正經八百”的中西醫結合醫生。
朱秀林會用最形象的比喻讓兒子記住醫學知識:濕啰音就像小吸管吹水,是典型的肺炎;大吸管吹水的聲音,更有可能是肺氣腫、氣管炎;在耳邊捻頭發的“沙沙”聲,是胸膜摩擦音,有可能是胸腔出現了積液……跟在父親身邊學,他會感覺心靜了下來。
父親還教會他要做什么樣的醫生。父親說,每個人的性格都不一樣,作為醫生,要琢磨怎么用語言緩解病人精神上的緊張,再治愈肉體上的疼痛?!翱床∈撬囆g,人生也是藝術,這就是醫者醫人?!?/p>
父子倆守護著山村,也收獲著村民們微小卻樸實的謝意。夜里,院子里“咚”的一聲,那是有村民把抓來的魚隔墻扔了進來。門口常會出現一大兜子食物,有時是地里新長出來的薺菜,有時是應季的杏子、樹莓,也不知道是誰送的。
2006年,朱秀林因病去世。去世的前一年,他還在給人開方子、抓藥。做了40年村醫的父親走了,但似乎又并沒有走遠。在老鄉口里,朱來成越來越像他父親,眉眼、神態,甚至聲音都像。
病人少時,他在診所學習。每年政府都會為村醫錄制課程,他把手機舉到耳旁,在小本子上記下知識點。朱來成像父親當年一樣,出門問診從不分清早半夜。晴天時月光亮,他摸著黑就能找到病人家門。村里哪家有高血壓、糖尿病,朱來成心里門兒清。
有一回過年,村里的病人特別多,東家的孩子胳膊脫臼了,西家的老父親得了疝氣,還有冠心病犯了的,心跳過慢……治了這個搶救那個,朱來成忙活完回到家,看看表已是早晨6點。
他延續著父親不收診費的習慣,甚至往里搭錢。有老鄉拿著方便面包裝袋來找朱來成,雙手顫抖著從里面掏錢。見到這種情形,朱來成會給他們少算些藥錢。這也是他從父親身上學到的:大夫要有愛病人的心。
繼承了父親對醫學的癡迷,朱來成的兒子朱巖也選擇了學醫。
記得實習時第一次給塵肺病人做胸部叩診,那是一位60多歲的大爺,身體很虛弱,說話有氣無力,朱巖緊張得渾身冒汗,大爺卻一直在鼓勵他。結束問診,朱巖向大爺道謝。老人家瞇著眼睛笑了:“你別緊張,你這才剛剛開始,以后你肯定會成為好大夫。”
這份鼓勵,讓他更加理解了父親與爺爺的堅持。或許就是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陪伴、安慰,使得年輕的醫師們,選擇在這條學無止境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守著山村診所,朱來成的日子仍是瑣碎又忙碌。也有醫院給他發去邀請,但他總說,在鄉下過慣了,地不能荒廢,這是做農民的本分。
社區醫生就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家庭醫生。多年的衛生工作讓我深刻體會到,由社區責任醫生隊伍組成的基層衛生服務網底在保障城鄉居民基本醫療服務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曾經的“赤腳醫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學專家 李蘭娟
相比大醫院,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優勢在于就近、方便。幸福美好的生活始于健康,社區醫務人員的春天就是我們健康的春天。
——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與繼續教育學院院長 吳浩
要打造一個基層醫院和三級醫院既賦能,又有分級、分層、分流且有聯系的體系,這樣一來,整個社區基層的醫療衛生體系就會有彈性、有韌性。面對可能存在的公共衛生挑戰我們就有信心,我們的生活也可以保持從容。
——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上海)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 張文宏
去社區醫院洗牙,接診的是一位與我同齡的中年女醫生,說話很溫柔,給我洗完牙之后認真解答了我的疑問,還告訴我平時每次吃完東西后要用牙線清除齒縫殘留物,不要用牙簽。最后還很細心地教我怎么使用牙線。
——微博用戶 左岸在東
我們這兒的社區醫院還能做體檢,醫生和護士從頭到尾輕聲細語,非常有耐心地跟我溝通講解。醫改之后,社區醫院報銷挺高的。平時做常規檢查,或者身體有什么小毛病真沒必要去三甲醫院,人擠人不說,耗了大半天輪到你了,醫生跟你說話的時間不超過3分鐘。
——“小紅書”用戶 灰太的廚房
鄉村老百姓的預防保健意識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我們曾經在調研時遇到一個留守的孩子,他拿一根香蕉喂狗,自己也吃。這些都是需要改變的衛生習慣,但誰來幫助他們改變呢?還是鄉村醫生。
——國家衛健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苗艷青
現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力量在增強,環境好、設備全,對社區醫生培育的力度也在加大,每年我們都會去三甲醫院跟班學習。看到大家越來越認可社區醫生,我覺得自己的付出有了價值。
——湖南株洲嵩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針灸醫師 陳容
我覺得一個偉大的醫生,是通過改變患者的生活方式,改變患者對健康的認識,讓他不得病、晚得病、得小病,得了病盡快治,得了慢病也能科學有效地控制,獲得健康的生活。
——主持人、記者 白巖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