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振東
在上海讀大三的江夏,因為兩次“公交旅行”火了。一次是2022年12月,他花9天時間,從上海一路坐公交車到了北京;一次是2023年春天開學,他又歷時4天,坐公交車從合肥老家返回上海上學。

1500多公里路、2000多個公交站點,并不比高鐵旅行省錢,還有忍饑受凍的時候……當江夏把旅行筆記發在網上,人們有質疑,也有鼓勵。江夏不被這些關注所困擾,在時間慢下來的那些天里,他已經完成了和自己內心的對話。
2022年12月13日,江夏在校門口上了公交車,目的地是北京。
這不是一次臨時起意的旅行。出發前一周,他白天上課,晚上規劃路線,寫滿了11頁紙。再往前追溯,大一報到時,在從合肥到上海的高鐵上,他就動了坐公交車從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心思。
江夏把規劃的路線發在社交媒體上,沒想到吸引了不少熱心網友。有人提醒他有的車已經改了路線,要注意;有人告訴他哪趟車繞路了,怎樣走更便捷;還有人邀他路過自己家時,來家里吃個飯。
江夏帶著十幾件衣服、壓縮餅干、充電寶、常備藥上路了,沒有另帶鞋子,但隨手拿了一本《漫漫長路》。
規劃再詳盡,旅途中還是免不了有意外。農村有不少“招呼站”,你要揮手,車才會停。一次,車來的時候,江夏正在用手機查詢班車到達的時間,車卻直接開了過去,他只能再等一小時。
從河北黃驊到天津,江夏徒步30公里,從清晨走到午后,走的是大段大段的農村土路,累的時候就坐在行李箱上就著水吃壓縮餅干。
在徐州機場附近步行的1公里,幾乎讓他放棄了這段旅程。那天正午的風大到讓拖著行李箱的他走一步退兩步,風冷得刺骨,他的手都發紫了,當時他“真的想放棄了”。但他覺得,如果就此放棄,“自己都會瞧不起自己”。
一番思想斗爭后,旅程繼續。但那天晚上,江夏住進了小旅館,這是他一路上住得最奢侈的一次。之前,他要么在便利店趴一晚,要么花30塊錢到網吧過夜。
他瞞著家人出發,只有室友知道這次“行動”。沒想到視頻發上社交媒體,一下子“火”了。母親意外刷到了他的視頻,一個電話打來,將他大罵一通,卻又叮囑他注意安全,早點回家。父親的第一句話則是:“還有錢嗎?”
“同樣是13天,有些人用來打游戲、在寢室睡覺,會覺得時光短暫。公交旅行把我的時間拉長了,我收獲很多。”
旅程為江夏的青春注入了友情,也讓他在成長中擁有了更從容的心態。兩次出行,江夏都關注大學,沿途經過大學校園,會拍下來發在網上,和粉絲互動。出發時,他的社交媒體賬號粉絲數不到100,而今已經過萬。
第一次旅程,風景定格在終點站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江夏在那里“網友奔現”,好幾個關注了他一路的哥們兒跑到校門口,跟他交換明信片、書簽。他們互加微信,一直保持著聯系。
第二次旅程,江夏經過南京仙林大學城。他很羨慕在那里讀書的學生,環境好,有山有水。其實,那里的學生也羨慕他,給他留言:“你很厲害,做了我們沒有想過的事。”
兩次公交旅行,讓江夏有了更多的自我認可和更從容的心態。“這13天我一輩子難忘,以后遇到失落、失敗,想起這13天,我都會重整旗鼓。”
兩次旅行,從南到北,從西到東,經過了5個省份、24個城市、2000多個公交站點。車窗內外,植被的變化、氣溫的升降、口音的不同……江夏觀察著自己的祖國。
去泰州的途中,要乘船渡江,第一次看見如此寬闊的長江,江夏“感覺自己沉浸在江水中,像個乘風破浪的勇士”;泰山腳下,他被拔地而起的“五岳之首”所震撼,又羨慕起在山腳下的泰山學院讀書的人來;到了天津,海河沿岸的外國建筑群讓江夏想到了上海外灘,但感覺這里的風格更多樣。從合肥到上海的第二次旅行,江夏特意“浪費”些時間,邊走邊玩,吃了不少小吃,包括南京的海棠糕、梅花糕、鴨血粉絲湯,蘇州的小籠包,上海的生煎包、蔥油餅……
“有人說中國的城市千篇一律,我覺得這種論斷太浮躁。我看到的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江夏對多彩的地方文化著迷,他會把幾乎每條公交線路所有途經站點的名稱都抄在筆記本上。
這一路從不缺少來自陌生人的善意和溫暖。夜幕降臨,司機會擔心他晚上睡哪兒,給他出主意。從泰安到濟南火車站的大巴臨時出了問題,公交公司為江夏和另外三名乘客調度了一輛小巴。江夏最后下車,司機看他是學生,特意多開了10公里,把他送到市區繁華的地方,方便他晚上投宿。
小小的公交車廂也有多彩的人生風景。對那些拄著拐杖、走路顫顫巍巍的老人,司機總是等他們坐穩了再啟動車子;有的人心情愉悅,臉上掛著笑容,戴著耳機哼著歌;也有人面露憂郁的神色,蜷在車子的角落里愣神。在南京一個公交站臺,江夏見到一位女孩,坐在椅子上哭泣。他們上了同一輛公交車,女孩看著窗外,過了許久,情緒才慢慢平復下來。“跟我一樣,很難過的時候,看著風景從眼前掠過,內心會有波動,我希望她調整好自己,找回對生活的熱愛。”江夏說。
熱愛會傳染。一位天津的公交車司機,看上去30歲不到,一邊開車一邊唱歌,見到乘客笑臉相迎。那樣的笑容和熱情,讓江夏也覺得開心起來。
江夏還在計劃以后的旅行,他不打算當網紅,對他而言,學業才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日子沒有因為兩次“公交旅行”而改變,他照常上課、下課,去圖書館看書。
江夏準備考研,目標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高三那年,82歲的外婆因心臟疾病去世,讓他難以釋懷。小時候,外婆常帶著他坐公交車。窗外的風景早已模糊,但祖孫倆平靜溫暖的相處時光刻在了他心里。他想,如果外婆還在,一定會支持自己的旅行,因為“外婆就是很堅強、很努力的人”。
“我只是從一個城市去到另一個城市,而祖輩、父母,他們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努力打拼,從農村走進城市,實現了人生的跨越,他們才真正了不起。”江夏說。
生活是更長的旅途,顛簸、晚點、上錯車都在所難免,“最重要的,是永遠滿懷熱情地奔向下一個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