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春飛 張夢潔 楊有宗
1938年12月16日,冬雨冰涼,蘆葦蕭瑟,32歲的中國共產黨員周大根犧牲在“匯角戰斗”的戰場上。周大根的犧牲,給家人帶來了無窮的哀慟,也在周家后人的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
83年后,周家已經成為一個興旺的家族。無論從事什么工作,周家后人均艱苦樸素,自力更生,讓紅色薪火代代相傳。
1906年,周大根出生于江蘇省南匯縣大團鎮的周家宅(今屬上海市浦東新區),父母務農。北伐開始之后,周大根在革命的召喚下考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在校期間,他不僅接受了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還親歷了“五卅運動”。因為對帝國主義的痛恨,周大根不顧家人勸阻,毅然投筆從戎,后考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在大革命時期,周大根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周大根參加了南昌起義。當同學趙天鵬被反動派殺害之后,周大根化名“周務農”給敵人寫信警告:“網兒雖大,捉不盡東海之魚;鋼刀雖快,殺不盡天下平民!”字字千鈞,鏗鏘有力。上海解放后,這22個字被鐫刻在趙天鵬烈士的紀念碑上。
▲ 周大根烈士遺像和烈士證明書 (圖片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周到(左三)和兒子們一同參觀秋萍學校的周大根烈士事跡陳列館(圖片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1938年初,周大根受中共江蘇省委的派遣,回到南匯,開展武裝斗爭。當時形勢混亂,各種勢力魚龍混雜,他擔任中隊長的南匯縣保衛團第二中隊(簡稱“保衛二中”)保境安民,打擊日偽,深得民心,也因此讓敵人恨之入骨。
冬日的一天,日寇出動600余人,從周浦、祝橋、南橋等據點出發“掃蕩”,合擊“保衛二中”,周大根壯烈犧牲。
在周大根留下來的一張照片中,能夠看到這是一位英姿勃發的青年,堅毅的眼神穿越近百年時光,仍然充滿力量。
父親周大根犧牲時,周到只有10歲。他記得“匯角戰斗”前一天,得知日寇即將進犯,周大根讓家人趕緊出去避難,自己率隊抵抗。分別的時候到了,周大根往南,妻兒往北,走出一段,雙方同時回頭,周大根高喊:“快走!快走!”不承想,這一句話,成了最后的話別。
周到其實對父親很陌生。周大根常年在外做革命工作,回家次數很少,偶爾深夜回來,孩子們都已熟睡,他先到祖母房里請安,然后親親兒子的臉,翌日一早便出門了。
周到對父親的印象,是從母親李秀瓊去世時才開始清晰的——1936年春天,李秀瓊病逝,周大根聞訊風塵仆仆趕回來……周大根與李秀瓊結為夫妻長達10年,但實際生活在一起的時間加起來不超過半年,妻子替他行孝,侍奉老人,支撐家庭。周旋和周到雖然年幼,但見到父親在母親棺前痛哭,也看得出父親的內疚與悔恨。母親去世后,周到兄弟倆跟父親有了一段難得的相聚時光。周到記得,兄弟倆睡覺不老實,總是蹬被子,周大根就在被子四角系上繩子。
周大根犧牲后,周家沒了頂梁柱,是繼母吳阿娥贍養老人、撫育孩子,才沒有讓這個家支離破碎。后來,周旋、周到兄弟倆均參加了革命,周文玄也在解放后進了工廠,兄弟三人都成了黨的干部。
1945年2月,周到17歲,參加了新四軍淞滬支隊。他先后參加了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在朝鮮戰場,死亡如影隨形。周到遇到過敵機的轟炸,在滿是碎冰的河流中涉水而行,遭遇蝕骨的嚴寒。那時他才22歲,剛剛新婚。
1951年4月,志愿軍打響第五次戰役時,周到被派往59師師部。由于在前線面臨繁重的通信設備維修任務,晚上行軍,白天工作,加上又淋了雨,他高燒不退。一想到全師幾十部無線電發報機、對講機就靠自己一個人維護,一旦倒下就會影響戰斗,他咬牙硬撐,精神高度集中,吃不下飯也逼著自己吃,以保持體力。戰役結束后,周到徹底垮了,被緊急送回國內搶救,查出是得了虱傳回歸熱。由于帶病堅持工作,圓滿完成任務,周到被評為三等功。
“我是共產黨員,我不能倒下!”如今,周到已經96歲高齡,很多事都淡忘了,卻一直記得:1947年2月25日,在山東沂蒙山區,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電影《長津湖》上映后,周到去電影院觀看,走出電影院,他告訴兒子周亞南,自己好像又回到了戰場。
在部隊的13年時間里,周到一共獲得解放獎章1枚、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軍功章2枚,紀念章有解放華中南、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5枚。
1958年5月,周到轉業到江西省南昌市國營洪都機械廠總裝車間。1985年離休,易地安置回到家鄉上海。在老家,他自愿發揮余熱,擔任南匯區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長,不辭辛勞地搶救和挖掘歷史資料,雖然前些年因年事已高不再擔任會長一職,但他仍然堅持看書、學習,撰寫回憶錄。
周到教育子女勿忘烈士后人身份,但從未和子女提及自己在朝鮮戰場的苦難與功勛。周到夫婦育有三子一女,大兒子周衛國、二兒子周超英評價父親“一輩子為人正直,從不爭名爭利”。轉業后甘于從最基層的工種干起,一心撲在工作上,常常把機會和榮譽讓給其他同志。周到的低調、誠實,深深影響著子女。三個兒子有的是國家干部,有的是普通工人,雖然沒有爺爺、父親當年在戰場上的生死考驗,但一直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任勞任怨。
女兒周士娟因初中時意外受傷致殘,高位截癱,卻也一直自強不息,從不怨天尤人。周亞南是周到的三子,有10多年從事紀檢監察工作的經歷,前年剛剛退休。見父親熱衷研究新四軍歷史,周亞南就利用業余時間,協助父親撰寫紀念文章、演講稿,以及整理回憶錄。在這個過程中,周亞南慢慢走進了父親的往事,決心要把紅色血脈的接力棒真正傳下去。
2021年,周亞南陪父親領取“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老人激動地說:“我的一生獲得過不少紀念章、獎章和軍功章,今天獲得的這枚紀念章格外珍貴。”
退休前夕,周亞南成為浦東新區關工委離退休干部宣講團的一名紅色輔導員,同時還擔任浦東新區新四軍歷史研究會“講黨的故事”宣講骨干成員,他下社區、到學校、進機關、上網課,宣講先輩的故事和祖孫三代人的傳承,共計30場。他還報名參加了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的特殊志愿者團隊,計劃擇時以南昌起義參加者后人的身份去講一堂特殊的黨課。
2021年,周亞南和周家幾代人合力,完成了一次“壯舉”。12月16日,是周大根烈士犧牲83周年紀念日。周亞南策劃了一場“尋根之旅”,周家后人共十余人先后來到龍華烈士陵園、南匯烈士陵園、奉賢四團漁墩村、四團中學、曙光中學、秋萍學校等地,一一探訪周大根烈士的成長足跡,以此緬懷先輩。
周華是周大根曾孫,他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后,在一家外企從事電子信息工作。小時候,家里人經常會給他講周大根的故事,爺爺周到也會和他講自己參軍的故事。“這種紅色家風,激勵我在工作中敢于迎接挑戰,追求更好的自己。”
到今天,周大根的后人已有五代,枝繁葉茂,人丁興旺,有的是黨員干部,有的是普通勞動者,還有的在海外傳播中華文化……在平凡或不平凡的崗位上,他們始終堅守本色,作出自己的貢獻。
馬思琪是周大根長子周旋的外孫女,從事電視節目后期制作工作。“小時候貪玩,姥爺就會教育我們,幸福生活是曾祖父流血犧牲換來的,要珍惜。”“紅色家風,是刻在基因里面的信仰,當我看到革命烈士的事跡,心里會燃起一團火。”馬思琪常會參與一些紅色節目的制作,宣傳黨的思想,傳遞黨的聲音。
周華的兒子周胤垣目前在上海海洋大學讀書,學習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他說:“作為烈士的后人,我有責任將紅色家風傳承下去。現在好好學習,將來就能更好地報效祖國!”
“周大根,這位身材高大、一身豪氣的漢子,是南匯人民心中永恒的豐碑!”在上海臨港新片區秋萍學校的周大根烈士事跡陳列室,三年級學生金雨萌正在為來訪者講解,聲音鏗鏘有力,眼中閃爍光芒。
傳承紅色基因的,不僅僅是烈士后人。秋萍學校是一家以烈士名字命名的學校。周大根犧牲后,家鄉人民為了紀念他,決定以烈士的名字為校名辦一所學校,以表達永恒的紀念。
1939年初,他的戰友們牽頭發起募捐,那年夏天,這所學校在周大根犧牲的匯角附近建了起來。當年,周大根之名家喻戶曉,為了防止日偽破壞,校名用了周大根另外一個知之者甚少的名字“秋萍”。周旋曾在私立秋萍小學擔任校長。2008年,秋萍學校擴建,擴建的新校舍,正是周大根烈士當年的犧牲地。
愛國、尚德、求真、拼搏——這八個字,是秋萍學校提煉出的“秋萍精神”,也是對周大根烈士一生革命精神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