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蓉

今年在旅行途中,認識了幾位長居山海邊的年輕人。
友人邀我們去他在武夷山腳下的茶室喝茶。霞是茶室的合伙人。她帶我們去武夷山大名鼎鼎的牛欄坑,到了那里才明白巖茶何以價貴。山巖峭壁上的茶產量本就不高,茶芽全靠人工采摘肩挑下山。
在霞的茶室里喝茶真是一種享受。六七個人圍坐在大木桌前,霞一個人燒水、泡茶、分茶,沒有花哨的名堂,一泡泡出湯,有條不紊,每個人面前的茶杯都沒空過。香氣馥郁的武夷巖茶,每一泡味道都有微妙的區別。喝牛欄坑肉桂,五六泡后,霞把特地留下的頭道茶分給我們,已經涼下來的茶湯,花果味比熱時更有層次,說是唇齒留香一點都不為過。
和霞去天心永樂禪寺喝茶也是難忘的經歷。天心寺是大紅袍的發源地,寺廟辟出一塊地方供茶客自己泡茶。霞拿出茶具和茶器,說起她以前學茶,如何從頭一點一滴學起。“有時喝到茶醉,頭暈惡心,仗著年輕身體好,吃糖緩解一下心慌繼續喝。”
友人也說霞很能吃苦,在采茶制茶的季節,她既是工人、司機、管家,也是茶藝師和銷售。擁有山場和制茶手藝的霞并不愁衣食,茶對她來說,更多的是一種天然的喜好。“每年巖茶只做一季,但我似乎也沒什么假期,會去了解別的茶,了解當地人怎么種茶和制作。”
到臺州玉環游玩,當地的朋友推薦我住干江上棧頭村的石屋民宿。我在心里嘀咕:是海邊的老房子改建的吧?但愿不要徒有其表。
事實上,這家民宿還是讓我開了眼界。如果不是友人介紹,我很難相信脂粉不施的詩雯就是民宿的當家人。
在院子里喝著醇香的咖啡,午后的風漸漸有了涼意,細心的詩雯給我們取來毯子。那天的晚飯叫的是外賣,但我們用的卻是詩雯提供的杯盤碗碟。于是,和友人的相聚隨意卻不潦草,就像這家民宿給我的感覺。
到了石屋所在的院落,地上鋪的潔凈的碎石子,光線輕柔的感應燈,都讓我心里一松,看來我之前的擔憂有點多余。
客房內是極簡風,但看得出處處花了心思:紙巾盒、毛巾籃精致有質感,毛巾架可以加熱,還有帶遙控器的沖洗式馬桶……第二天我向詩雯稱贊客房設備的細節設計,她輕描淡寫地答道:“這些住在家里也都需要的。”在美國學過管理、在大城市打拼過的詩雯,決意選擇回鄉,打造一家面朝大海的民宿。雖然在創業的第一年就遭遇疫情,但民宿佳絕的自然風光和用心的經營還是吸引了不少游客。
武夷山的霞和青春還鄉的詩雯,讓我聯想起紀錄片《風味人間》里的那個踏浪少年。一柄魚鏢、一條小船,小船逆浪而行。少年穩穩站在漁船的前端,看準目標奮力出擊,經歷風浪與顛簸,最終捕獲碩大的旗魚。這樣的少年意氣和威風凜凜,真是讓人心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