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越

作者:韓茂莉 出版單位:文匯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4月
對于很多人來說,“歷史地理學”這個名稱有些陌生,我們學過地理、歷史,但這兩門學科往往是割裂的。常見的歷史敘述多以時間為線索,空間在其中是架空狀態。實際上,任何歷史過程的展開、事件的發生、人物的登場,都無法脫離具體的地理空間,而且歷史的脈絡往往能夠在地理空間中找到更深層次的邏輯。將一種學術語言轉變為大眾語言,是《大地中國》想要傳遞給讀者的。
每逢農歷三、八趕集日,通州張家灣的大集一大早就熱鬧非凡,食品雜貨、生活用品、花鳥魚蟲、古玩綠植應有盡有。來逛大集的并非都是附近鄉村的老年人,還有許多從北京來的年輕人。
鄉村集市基本上形成于交通便利之處,人口聚集也就有了商機,久而久之,一個綜合型的大集市就此形成了。趕集在中國歷史悠久,集市并非天天有,集市也并非處處有,哪天開,開在哪,這種時間與空間的問題,就形成了與歷史有關的地理問題。
中華文明為什么誕生于中原大地?為什么說關中地區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地理基礎?為什么古代經濟會從北方移至南方?歷史上,黃河下游為何發生多次重大改道?北大教授韓茂莉的《大地中國》為此選取了二十六個核心問題,涉及農業文明、政治經濟、軍事交通、社會人文等方方面面,以時間為縱軸,以地理空間為橫軸,呈現出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
《晏子春秋》提到“橘逾淮為枳”,這個廣為人知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了南北的環境差異。以淮河為界,南北氣候差異明顯,淮河以北屬暖溫帶,淮河以南屬亞熱帶。作為農業大國,中國南方的地理優勢非常明顯,可為什么唐宋之前,南方的農業技術遠遠落后于北方?
韓茂莉為我們道出緣由。農業生產是人類勞動、自然環境與農作物三位一體共同成就的結果,在這三者中,人類勞動決定了農業生產的技術取向,而技術取向則來自人類的需求。在史書上我們能看到,南方長期處于地廣人稀的狀態,盡管這里氣候條件適宜農作物生長,但是在人口有限,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幾乎沒有提高產量、增加收成的需求。
在古人的觀念里,人是以土地為生的,不會輕易離開家鄉。中國北方一次又一次的戰爭,推動著北方人南下逃生。在中國歷史上就有三次大規模人口南遷,分別是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人口的到來,不僅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大量的糧食需求,這種需求直接刺激了南方的發展。
結合南方的地理環境,人們促使農業生產技術發生重大改變。江南地區流行的稻麥輪作技術雖然始于江南,但關鍵的插秧技術卻來自北方,正是北方技術的南移推動了南方農業的飛速發展,使得南方逐漸成了中國的經濟中心。
無獨有偶,書中“嶺南的瘴氣與珠璣巷移民”一章中,也提到了北人南遷給嶺南也就是現在的兩廣地區帶來的發展。嶺南地區潮濕的氣候、封閉的環境,嚴重阻礙了中原人口的移入。在宋代,人口達到一定密度的桂州、韶州、潮州等地,均處于翻越南嶺進入兩廣的道路出口,與廣州等海港城市的發展不同,這些地方交通便利,很多漢民在此停留,基于交通與中原的聯系形成了城市、村落。這也為日后嶺南地區的政治格局打下了基礎,讓人們了解為什么風景宜人的桂林能夠長期成為嶺南地區的首府。
歷史決定思維深度,地理決定視野廣度,只有厘清地理問題,才能了解歷史大事的成因與走向,開拓不一樣的視角。
本期推薦

三個家庭的育兒征途,一幅當下北京眾生相
書名:逍遙仙兒
作者:石一楓
出版單位: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6月

一個憂傷而狂野、獨立而自由的世紀之魂
書名:還有誰誰誰
作者:黃永玉
出版單位: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