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世堅 黃穎偉 索亞萍 何興龍 張瑞芳



[關鍵詞]水土保持;監督性監測;公路項目
[摘要]監督性監測是水行政主管部門對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管的重要手段。總結了浙江省某公路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性監測工作開展的主要內容及具體做法,量化分析了擾動土地情況、表土剝離及保護情況、棄渣堆置及防護情況、水土保持措施實施情況等重要監測指標,同時分別對建設單位的水土保持工作開展情況及監測單位的監測水平做出了評價,并對監督性監測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提出了相應建議。
[中圖分類號] S157[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000-0941(2023)08-0061-03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性監測是通過綜合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攝、現場調查、會議座談等,對水土保持方案落實情況進行的跟蹤檢查,是水土保持監管的重要手段和基礎,對提升水土保持監管效能、推動建設單位自覺履行水土保持法定義務和提高水土保持監測單位技術服務質量等具有重要作用。監督性監測在強化水土保持過程監管的同時,也對監測單位的監測成果進行考證。通過監督性監測,了解建設單位水土保持措施落實情況和義務履行情況,可為水土保持監督執法等提供有力佐證;檢驗項目監測成果,客觀公正地評價監測單位總體工作情況,進一步規范水土保持監測市場主體行為,規避監測不力、數據不實、成果失真等現象;有助于發揮水土保持監測在政府決策和社會公共服務中的作用,實現監測與監管的無縫對接,提高工作的靶向性和精準性。本研究以浙江省某公路項目為例,總結了公路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性監測工作開展的主要內容及具體做法,并就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建議。
1概況
1.1項目區自然概況
某公路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境內東北部,呈北南—西東走向。其項目區地勢總體呈南北兩頭低、中間高的趨勢,地貌形態主要有剝蝕低山、山間溝谷、山前傾斜平原、河谷平原等。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7.3 ℃,年均降水量1 815.2 mm。區內水系相對較少,多為干旱區,局部發育溝谷山澗溪流。土壤類型主要為水稻土和紅壤土。植被類型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林草覆蓋率約為65%。以水力侵蝕為主,土壤侵蝕模數背景值為300 t/(km·a),屬微度侵蝕。
1.2工程概況
該公路為山區二級公路,線路總長6.28 km,項目組成包括路基工程、隧道工程、橋涵工程和改移工程。工程全線設橋梁4座、隧道3座,橋隧比約39.99%。建設過程中設施工場地3處、棄渣場2處、中轉料場2處、臨時堆土場1處、表土堆場1處,修建施工便道1.98 km。工程總占地面積23.07 hm2,挖填土石方總量102.49萬m3,建設工期24個月。
2技術路線
參照《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信息化監管技術規定(試行)》中項目監管的有關程序和指標,開展該公路水土保持監督性監測工作,主要是通過水土保持基礎資料收集與矢量化、遙感影像收集與處理、無人機航攝數據處理與信息提取等方法,獲取項目施工擾動情況及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落實情況[1],其技術路線見圖1。
3工作方法
3.1資料收集與處理
①收集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后續設計、監測、監理等與水土保持相關的基礎資料,并整理。②遙感影像采集與處理。采集覆蓋項目區范圍的高分一號、高分二號遙感影像,空間分辨率為2 m,并對遙感影像依次開展正射校正、信息增強、融合、鑲嵌等處理。③數據矢量化。對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水土保持措施進行數據矢量化,并對擾動圖斑、水土保持措施進行解譯。
3.2現場核查
1)合規性現場復核。對項目遙感解譯成果及設計資料矢量化成果的空間信息和屬性信息進行現場核查,判定項目擾動范圍和水土保持措施合規性。
2)重點部位定量監測,主要用于重要監測指標量化分析。對水土流失隱患較大的區域,如棄渣場等,采用無人機航測,通過航測數據建立三維模型,再利用Pix4D軟件測算棄渣場占地面積及堆渣量;對已實施的水土保持措施,基于無人機航拍正射影像解譯工程量,并進行現場測算。
3)座談交流。建設單位、監測單位對水土保持相關工作情況進行匯報,核查專家再根據現場核查、資料分析、匯報交流等情況,對項目水土保持工作進行綜合評價。
4重要監測指標量化分析
4.1擾動土地情況
該公路項目批復的水土保持方案中防治責任范圍總面積為23.07 hm2,其中永久占地18.17 hm2,臨時占地4.90 hm2。基于航拍正射影像勾繪的工程擾動土地面積為20.89 hm2,其中永久占地17.53 hm2,臨時占地3.36 hm2。二者疊加對比分析的結果顯示,工程雖然存在局部超范圍擾動或局部縮小擾動范圍及臨時占地位置發生變化等情況,但是永久占地和臨時占地面積均減小,工程擾動土地總面積未超出方案設計值。
4.2表土剝離及保護情況
項目批復的水土保持方案中工程需剝離表土2.49萬m3,經核算,工程實際施工過程中剝離表土1.97萬m3,集中堆置在一處路堤邊坡處,并進行了簡易攔擋及苫蓋。監督性監測時工程剝離的表土已用于本工程綠化。
4.3棄渣堆置及防護情況
工程施工階段結合路堤邊坡填方設置棄渣場2處,占地面積1.66 hm2,已編制棄渣場補充報告并取得批復。根據無人機航測建模結果顯示,2處棄渣場分別堆置棄渣1.65萬、3.47萬m3,在棄渣場坡腳修建了擋渣墻,周圍布設了截、排水溝,堆渣坡面已采用喬灌草綠化、方格骨架植草及塊石碼砌等防護措施。
4.4水土保持措施實施情況
基于航拍正射影像勾繪工程已實施的水土保持工程、植物和臨時措施,結果顯示:主體工程實施截、排水溝11 610 m,綠化面積7.65 hm2;棄渣場實施擋渣墻100 m,截、排水溝622 m,綠化面積1.33 hm2。監督性監測時,現場臨時措施已被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取代,僅部分邊坡存在臨時苫蓋措施。與批復的水土保持方案各項措施對比,主體工程及棄渣場已基本按照方案要求完成各項措施。
5綜合評價
經現場核查及對項目水土保持基礎資料的分析,分別對建設單位水土保持工作開展情況、監測單位水土保持監測水平進行綜合評價[2],評價內容及結果見表1、表2。
表1、表2表明,工程擾動總面積未超出防治責任范圍,落實了表土剝離及保護措施,棄渣堆置于棄渣場并進行了防護,不存在亂堆亂棄行為,按照批復的水土保持方案要求實施了各項水土保持措施。總體上,建設單位基本做好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監測單位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基本到位。
6建議
1)建設單位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嚴格把握水土保持工作開展時間節點,規范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把水土保持工作落到實處。監測單位要加強技術水平,提高專業技術服務能力,做好建設單位與主管部門之間的紐帶。
2)監督管理單位可選擇水土流失隱患較大、疑似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項目進行重點監管,從而有針對性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督導建設單位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切實發揮監督管理作用。
3)水土保持監督性監測在項目資料收集、遙感影像獲取與處理、數據解譯與信息提取等方面,與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信息化監管有交叉重復的地方,在實際工作中,類似的監管工作應盡量統籌協調,做到數據互通、資料共享,避免重復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4)進一步健全監督性監測工作體制機制,打破各方壁壘,形成監管部門、建設單位、監測單位協同配合的工作模式,推動水土保持工作由被動監管向主動作為轉變。
[參考文獻]
[1] 凌峰.新時代海河流域水土保持監督性監測工作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2020(4):11-13,30.
[2] 馬華華,張建偉,趙聚國.浙江省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質量核查初探[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8,30(1):64-66.
收稿日期: 2023-03-15
第一作者: 霍世堅(1984—),男,內蒙古通遼人,工程師,學士,主要從事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水土保持設施驗收等工作。
通信作者: 黃穎偉(1992—),女,遼寧凌源人,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水土保持設施驗收等工作。
E-mail: 547314243@qq.com
(責任編輯張緒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