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翠娟
摘要: “不評價的溝通”是指溝通過程中只描述發(fā)生的事件或經(jīng)驗,不做抽象的定義或定性。在聽障學生的日記中,教師遵循尊重隱私,著重描述事實,放松對寫作技巧的要求等原則,采取共情、追問、建議等策略,與學生進行不評價的溝通,能幫助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開展“隱藏目的”的日常德育。
關鍵詞:不評價 ;日記 ;聽障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23-0065-03
“不評價的溝通”是指溝通過程中只描述發(fā)生的事件或經(jīng)驗,不做抽象的定義或定性。在批改聽障學生日記時,教師是在和學生進行書面的溝通,教師應該放下傳統(tǒng)“批”和“改”的觀念,與學生進行不評價的溝通。因此日記中的評語稱為“留言”更加合適,這樣的留言應該不僅能幫助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還能提升教育效果。
一、“不評價”的日記留言原則
(一)尊重學生的隱私
聽障學生由于口語的缺失,溝通交流的對象較少。大部分家長都不會手語,再者聽障生多住宿,家長和孩子溝通的時間少之又少。因此在他們的生活中,教師既承擔了部分家長的職能,又扮演了朋友的角色。無論是從需求出發(fā),還是從客觀情況出發(fā),他們更愿意每天和老師在日記里交流,毫無顧忌地說出自己的心里話。但是需要我們重視的是,日記畢竟涉及個人隱私,無論如何,教師要尊重學生,不能隨意將學生的日記內(nèi)容外傳。
(二)著重對事實的描述
當我們對一件事或者一個人進行評價時,其實無意識地在扮演“上帝”或者高位者的角色,這顯然不利于平等的溝通。“不評價”的溝通重在“不評價”三個字,因此老師在留言時要警惕“好為人師”的習慣,注意事情的具體過程,著重描述事實或經(jīng)驗,沒有褒貶,不寫評論或隱形評論的內(nèi)容等。
(三)放松對寫作技巧的要求
日記作為師生溝通的橋梁,讓學生有興趣寫,能堅持寫是首要的。過分注重字數(shù)、寫作技巧等會導致日記內(nèi)容的狹窄和失真,也會讓日記成為一種負擔,達不到溝通的作用。在不評價的溝通環(huán)境下,學生不再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等待被打分,老師也不再是大筆一揮,圈圈點點。對話者是平等的,師生對彼此都有深度的興趣。
二、“不評價”的日記留言策略
(一)適時的共情
日記本就像樹洞,是學生傾訴的場所、解壓的手段、情緒的宣泄口。當學生在日記中提到自己一些涉及情緒的經(jīng)歷時,老師可以在留言中表達出共情。例如,學生在日記里表示自己被朋友誤解,老師就可以回復他:“你應該很難過。有什么可以幫忙的嗎?”簡單的共情,有克制的詢問,既讓學生感到被理解,又不會覺得老師管太多。有學生日記中說自己的柜子未經(jīng)本人同意就被同學打開了,老師回復:“太過分了,換做是我,我也會很生氣。”留言中的共情讓學生感到自己被理解、悅納,從而有愉快的體驗,更愿意向老師敞開心扉。聽障學生由于缺乏語言發(fā)展,他們不知道如何體貼和友好地對待別人。通過多次感受老師在日記中的共情,學生也會逐漸學會如何表達共情。
(二)對自身經(jīng)歷的分享
正如李松蔚所說:不評價是一種溫和的邀請,邀請我們打開更多的自己,同時看到更多對方。因此,老師在日記中留言時可以分享一些自身的經(jīng)歷。
例如,有學生在日記里說失戀了,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看著父母如此擔心,又很愧疚,所以壓力很大。老師回復:“我也失戀過,曾經(jīng)吃不好,睡不好,覺得天都要塌下來了。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心上的傷口自動愈合了。”該生看到留言后,在周末和老師微信聊天,將自己和男朋友之間的糾葛一件一件說給我聽。最后她說,能有一個人安靜地聽她說完,她輕松了很多。老師適時地鼓勵她,說相信很快就能看到以前那個自信活潑的女孩子了。從那以后,課堂上她的眼睛里開始有了光。有學生寫自己在公交車上摔倒了,非常尷尬。老師就留言:“上大學時,我因為看到一個帥哥,沒注意腳下,摔了個四腳朝天。最郁悶的是,這樣子還被帥哥看到了,當時簡直羞得無地自容。但現(xiàn)在想起,卻只覺得好笑。”學生看到別人的尷尬事,頓覺自己的尷尬事也就顯得無足輕重了。通過自身經(jīng)歷的分享,師生之間因理解變得熟稔,因溝通變得信任。
(三)禮貌的建議
聽障學生的表達比較直接,在日記中也不例外。有學生在日記中說同桌口臭,不想和她坐同桌了。老師看完后這樣回復:“口臭的確令人難以忍受,要不委婉提醒一下她每天多刷牙,或者問問她是不是上火了,建議她喝點下火的涼茶。”老師以禮貌的口吻提出解決策略,但決定權在學生,這對他是充分的尊重。當學生意識到老師是在以朋友的身份和他平等地討論問題時,他會非常愿意在日記中接著聊這件事。成長中的學生總會遇到一些難題,在日記中吐槽一下再平常不過。老師如果能從吐槽中看到學生的需求,給他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后充滿信任地等他自己解決問題,學生就能不斷得到成長的內(nèi)驅(qū)力。
(四)細節(jié)的追問
聽障學生在描述一件事情時常常忽略細節(jié),因此在日常溝通中會產(chǎn)生諸多誤解。老師通過日記中的細節(jié)追問能表達對話題的興趣,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把話說完整,把事情說清楚”的意識。比如,學生在日記中寫他看了一本書,覺得挺有意思。老師就在下面追問:“書的名字是什么?作者是誰?講的什么內(nèi)容?哪些情節(jié)比較有趣?”待學生回答后,老師及時回復:“感謝你的細致解答,看完你的詳細介紹,我都想借來看一看了。”通過這樣的對話,學生會逐漸意識到,流水賬一樣的表達寡然無味,適當?shù)募毠?jié)表述會促進有效的、有意義的溝通。
(五)網(wǎng)絡用語的妙用
聽障學生從網(wǎng)絡上獲取信息的能力很強,會自覺學習并使用許多網(wǎng)絡用語,如喜歡用“牛人”“大神”等詞語。有一位學生寫道:“魏同學天天不認真學習,還吹牛說自己高考小菜一碟。我信你個鬼。”老師讀完后不禁嘆服作者看事情如此透徹,便戲謔地回復:“你真是人間清醒。”有學生日記的字寫得很小,老師看完后寫道:“字能寫大點嗎,看得我眼暈。”在后面再畫幾個眩暈的聊天表情包。學生看完先是一樂,然后欣然接受老師的建議。
(六)自我反思的引導
曾國藩認為,通過寫日記能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元認知知識貧乏的聽障學生來說,寫日記不僅是與自我對話,也能通過和老師在日記中的交流促進自我反思。比如,有同學在日記里寫道:“李同學家里窮,不能和他做朋友,要找有錢人做朋友。”老師這樣留言:“好傷心,難道窮人只配和窮人做朋友嗎?皇帝都可以和乞丐成為朋友,怎么富人和窮人不能成為朋友?我認為朋友之間應該是價值觀一致,意氣相投,而不是簡單地看錢。何況,你覺得自己很有錢嗎?如果有一天,有錢人看到你,對你說你窮,不和你做朋友,你會是什么感覺呢?”學生由于思想的不成熟,容易表達出這樣一些明確違背主流價值觀的想法,老師要和善而堅定地表達公認的準則,引導學生通過多角度思考達到自我成長的目的。
(七)新話題的開啟
書面表達能力較弱的聽障學生經(jīng)常會寫出“流水賬”式的日記,或者洋洋灑灑幾百字卻空無一物,讓老師難以找到話題與之互動。老師若一字不留,或直接留言教他如何寫好日記,很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排斥心理。此時老師可以結合學生情況或當天班級發(fā)生的事情,開啟一個新話題。比如:“今天看到你打籃球了,像個拼命三郎一樣,滿頭大汗了都不休息。佩服佩服。”這樣的留言不僅可以肯定學生的努力,同時也隱晦地提醒學生,比起你今天的日記內(nèi)容,打籃球這件事更值得一寫。另外一種有效的做法是和學生“八卦”一下班里的事情。比如:“今天班里來了一位實習老師,你們老圍著他聊天,都聊些什么呢?”一起“八卦”能讓老師借此了解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同時更能拉近彼此的關系。
三、結語
聽障學生由于缺乏聽覺這個信息獲取通道,從日常生活中獲取自然的道德教育的機會較少,因此日記留言作為一個重要的補充,能發(fā)揮日常德育陣地的作用。當老師和學生通過不評價的溝通建立了良好關系后,自然就能形成“親其師”“信其道”的德育氛圍。我所教學生都非常愿意在日記中向老師吐露心聲,他們已經(jīng)習慣把自己的迷茫、困惑、幸福、擔憂等寫進日記,喜歡和老師在日記里對談,也非常愿意接受老師的一些建議。由此班級形成了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隱藏目的”的教育氛圍。
參考文獻
[1]蔡奕璇. 聽障兒童康復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 傳播力研究,2021,5(34):109-111.
[2]李松蔚. 教師應學會不評價的交流方式[J]. 師資建設,2015(11):61.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