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笑笑
隨著植物護膚概念蔚然成風,在植物提取和安全功效兩者結合之下,又細分出更多新概念、新方向。
其中,植物原料中的“適應原” 概念,近年在全球市場范圍內迅速走紅“。適應原”是多種原料的統稱,其作用為增加人體非特異性抵抗力,保持應激狀態下人體的穩態。換句話說,適應原植物能夠幫助人體激活先天防御系統,調節壓力。
“適應原”與皮膚護理
1998 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FDA) 將“適應原” 認定為一種新型的代謝調節劑,證明其可以增加生物體的環境適應能力和抵御外界損傷能力。“適應原” 主要來源于天然化合物或植物提取物,目前較為常見的適應原植物成分有南非醉茄、人參、黃芪、胡里羅勒、紅景天、五味子、蘑菇等。
據ResearchAndMarkets 報告顯示,2021 年“適應原” 市場規模為103.2 億美元,預計到2031 年將達到203.286 億美元,2022 ~ 2031 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7.3%。
在作用于皮膚的過程中,“適應原” 能幫助皮膚抵御外部環境刺激和影響。
比如五味子可以作為抗氧化劑、控油抗脂溢、皮膚調理劑,有助于皮膚保持水分并減少細紋,從而增強皮膚光澤。此外,五味子成分還可以提高頭發的光澤度和濃密度。據Global MarketInsights 的報告顯示,到 2032 年,五味子適應原市場份額預計將以每年6.5% 的復合增速增長。
除此之外,以蘑菇為代表的菌類成分也在逐漸滲透美容護膚市場。蘑菇的代謝物可以幫助對抗自由基,有助于抑制黑色素生成;同時,它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可以防止皮膚受損和老化。
從品牌端來看,早有很多產品在布局適應原植物成分的美妝市場。
2019 年上半年,奇華頓公司就推出過適應原系列產品,以具有凈化皮膚功效的辣木葉為主要原料,推出兩種不同的產品形式:一種用來做面膜,使皮膚有光澤;另一種是辣木粉,加入水、果汁或冰沙沖飲內服,內服外敷以改善肌膚現狀。該系列產品中含有10 種植物提取物,包括辣木、蘆薈、姜黃、針葉櫻桃、南非醉茄、靈芝、五味子、積雪草、人參和紅景天,可以放松舒緩身體,維持肌膚穩定。
此外,于2021 年年底被歐萊雅集團收購的品牌Youth to the People,也推出過“適應原” 保濕面霜,其中添加了南非醉茄、靈芝等植物提取物和專業級肽復合物,其功效主要為補水與抗老,“適應原” 的加入有助于減輕皮膚的疲勞狀態。
主打適應原護膚的德國新銳品牌Herbar,也是該領域里值得參考的案例。其創始人Catarina Oliveira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適應原” 可分為植物、草藥和真菌,但并非所有植物都是“適應原”。近期,Herbar 推出了Skin Pearls 產品,這是一種可服用的補充劑,搭配其品牌精油一起內外使用,不僅可以提亮膚色,還能增強皮膚對氧化應激的抵抗力。
品牌介紹,Skin Pearls 產品中使用的“適應原” 包括傳統中醫植物藥材刺五加、銀耳蘑菇、冬蟲夏草、紅景天等。
很多護膚品選擇使用適應原成分,不僅能夠有效解決皮膚訴求,還能契合天然植物提取的安全性。
“適應原”于本土品牌突圍的新機遇
在海外市場中,植物提取成分正在以“適應原” 概念以及細分產品形式進入市場。在國內,更多被提及的是特色植物資源并非“適應原” 概念,但實際上的基本原理相同。占有先天優勢的本土企業和品牌也正抓緊這一機遇,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植物美妝話語體系。
據北京研精畢智信息咨詢公司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植物提取物產業2021年市場規模達到400 億元以上,同比增長約8.1%,預測2028 年中國市場規模將有望超過800 億元。
主打植物添加的本土品牌數量眾多,布局廣泛。如國貨品牌百雀羚一直在東方草本護膚方面投入研究;貝泰妮也立足于云南特色本草植物,對青刺果、馬齒莧、云南山茶、等多種植物活性成分深入研發;新銳國貨品牌東邊野獸,以靈芝為核心成分推出了靈芝精華油;稀物集最新上市的“小墨芯”抗老精華,含6% 高純度珍稀植物松茸提取物,主打高純度植物抗皺。
無論是老牌國貨、本土頭部企業還是新興小眾品牌,國內美妝市場都在拼搶特色植物資源這一強勁賽道。
隨著化妝品行業逐漸邁向精細化領域,產業鏈源頭的原料創新成為各大企業和品牌建立核心壁壘的關鍵。其中,運用前沿科技推動中國特色植物原料在美妝產品中的應用,也成為本土企業謀求差異化發展,并和國際巨頭同臺競技的新方向。
此前,《中國化妝品》雜志社也曾報道過植物原料備案速率提高,植物提取的產品背后更需要夯實的基礎研究和科學報告。除了在植物資源方面提取有效的科學成分,功效、安全評估和質量標準也是考驗企業的關卡。在此基礎上,國外刮起的這一陣“適應原” 植物成分的風潮,也許能給提供給本土品牌更多嘗試的可能性和參考價值。面對中國特色植物資源的獨特優勢,本土企業突圍而出的機會已悄然出現。